◎戴玉萍
初中英语阅读课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初中英语教材所使用的阅读材料题材丰富,有贴近生活的故事、名人轶事、风俗习惯等,有创意的英语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师作为文本解读的引领者,要引领学生感受材料中人物形象,品味语言,探寻意蕴,以第二作者的身份挖掘情感,走进文本,爱上英语阅读。
下面以译林牛津版教材九年级下册“Unit2 Reading”第一课时为例展示叙述。
1.阅读语篇,深入解读文本
本节课教师可以从文本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和作者观点进行深入解读,层层理解,把握材料的主题,整理解读的内容,回答由what、why、how 引出的问题,更好地进行课堂设计和展开教学。
解读主题和内容,即“what”。
本课文本是教材提供的一篇人物传记,描写Neil Armstrong在个人的努力和团队合作下成为世界航天英雄的故事,学生通过媒体对Neil Armstrong有所了解,但对其成长过程却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利用学生的已有信息,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力求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和学习人物传记后获得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熟悉简单的人物传记的撰写格式。
解读主题与作者,即“why”。
作者通过叙述Neil Armstrong第一次进入太空遇险时的大胆决策、首次登月所遇的挑战,以及努力解决问题的经历,让学生明白:一个人要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不但要具备优秀的品质,还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是文章的主题。
教师要激励学生向Neil Armstrong学习,树立远大理想,懂得要通过自我勤奋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解读文体与语言,即“how”。
该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明线讲述了Neil Armstrong热爱飞行到拿到驾照再到太空历险及首次登月成功的成长经历;暗线则揭示了Neil Armstrong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优秀的品质和充分的准备。
文章以时间为主线,从人物简介到其通向成功的历程,到最后点题,渗透框架意识,在陈述完首次上太空遇险时,作者用了转折的词语说明解决方法,登月成功发表成功的感慨。
语篇清晰,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和推断总结Neil Armstrong最后成功的主客观因素。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解读,教师清晰地把握整个语篇,结合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把文本解读内容转化为课堂学生学习活动。
根据文本解读及学情,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学完本课后,学生能够:
(1)通过阅读,获取Neil Armstrong成长的基本信息,如时间、主要经历、感悟等;
(2)梳理、概括Neil Armstrong首次上太空和登月所遇困难及克服困难的解决方法,利用思维导图展现结构化知识;
(3)运用本课所学的语言描述Neil Armstrong首次上太空和登月所遇困难及克服困难的解决方法,并分析、推断克服困难赢得胜利的原因;
(4)分析、评价Neil Armstrong言行和观点,推断获得成功的两大原因(优秀的品质和充分的准备)。
2.基于解读文本后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适应学生的需求,帮助达成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设计分三个阶段,即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创新迁移。
2.1学习理解设计
在这一设计中,教师根据文本主旨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信息,铺垫必要的背景知识和语言词汇,鼓励学生从语篇中获取新知,通过梳理、概括、整合信息来解决文本中引出的问题。
导入环节,教师以问题“What kind of people are great?”为切入点,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并通过猜一猜的小游戏,把之前学的一些伟人穿插其中,以旧引新,导入本课所学人物Neil Armstrong。
之后,要求学生依着时间线索略读完成信息,关注文章结构,了解传记文体。
教师播放Neil Armstrong首次上太空和登月的图片和视频,并提问:“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trip to the Moon?”预设学生答出:“It’s exciting/successful/a great challenge because of their excellent behaviors.”视频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学生感受到Neil Armstrong首次上太空和登月的艰险,同时点明了主旨,也为语言做了铺垫。
教师通过提问,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Neil Armstrong成长信息获取情况,确保达成第一目标。
此外,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概括、整合Neil Armstrong所遇困难的信息,建构结构化知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确保第二目标的达成。
2.2应用实践设计
在此处设计中,教师主要在学生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和新的知识结构展开描述、阐释、分析与判断。
本课例设计如下:
(1)描述与阐释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用所学语言描述Neil Armstrong所遇困难及解决发法及登月情况,给学生一些关键词汇,组内合作描述,再全班分享。
学生间相互交换信息,阐释消化所学语言。
(2)分析与判断
此处设计问题“What unexpected thing happened on their way back?”“How did they deal with the problem?”“To solve the problem successfully,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Neil Armstrong should have?”在学生基本掌握文本内容后,结合主旨和延伸意义设计的问题,要求学生加以分析与判断,旨在挖掘文本背后的意义、作者的意图和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文本意义,实现阅读价值。
从而达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3)创新迁移设计
创新迁移设计主要是教师针对语篇主题或作者的观点进行推理、评价与再创造,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多元思维,使学生能在新情势下创造性地解决新的问题。
本课例设计如下:
教师提问“Why could Neil Armstrong overcome the difficulty?”引导学生探讨克服困难的根本原因,让学生跳出文本,根据所学。
经过推理,学生知道要克服这些困难,不仅要有优秀的个人品质,还要有充分的准备。
在掌握文章细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围绕“主人公的哪一方面的特质最吸引你?为什么?并以实例说明。
”对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引出对人物的客观评价,加大理解的深度,并以此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
以问引思,以问促思,围绕文章内容和主题从不同的方面去延伸,去探究,从而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取得进步。
通过小组讨论及班级展示,达成第四教学目标。
3.结束语
文本解读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
教师只有深入地解读语篇文本,才能把握好教学内容,设计好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正余初级中学)
教学方法探讨
23
供教师使用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