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描写梅花的古诗词名句总结

描写梅花的古诗词名句总结

描写梅花的古诗词名句总结梅花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还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中华文化有谓“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梅花凭着耐寒的特性,成为代表冬季的花。

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重多。

梅花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黄蘖禅师有“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诗句,从梅花本身来说,是赞美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独开的品格。

引申开来,就是勉励人们不畏艰难困苦,须经一番奋斗才能有所成就,有所作为。

梅花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名花,是我国历代诗歌中最常见的花卉意象之一。

《诗经》中的《摽有梅》一诗曾提到梅的果实,但只是作为起兴,并非吟咏的主体。

南北朝时代陆凯折梅赠驿使所赋的诗,梅花是作为一种表达友情的意象。

唐宋时,梅花被赋予了高洁、不屈的品格,以梅花作为吟咏对象的诗词俯拾皆是。

吟咏的角度不同,风格各异,可谓是异彩纷呈。

从林逋开始,咏梅诗词进入鼎盛时期,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

元末明初的诗人高启,专门写了一组梅花诗,这九首梅花诗,首首都有孤独高傲而无凄凉抑郁,怜梅惜梅却不神伤心碎的特点。

后来清代的张问陶复作梅花八首,足可以与高启这梅花九首并称双璧。

清曹雪芹《红楼梦》里也有咏梅花的诗词,多从高启这组诗借鉴或脱胎。

因为梅花是在天寒地冻的时节凌霜冒雪而开,不与众芳为伍,所以人们赋予了它清高、孤傲、顽强、坚贞的品格;又因为梅花开在冬末早春,它首先占得了春先,所以人们又赋予了它报春使者的声名,成了先知先觉的先驱者或酿时造势的的英雄豪杰的形象。

历来咏梅花的诗词,写得最美又得其神韵的要数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它把梅花的风姿神韵写到了极致。

“疏影横斜水清浅”,梅花疏落,梅枝斜横在清浅的水面上,如清瘦的美人临水照镜,有翩若惊鸿之致。

“暗香浮动月黄昏”,梅香幽幽地飘动,不见其形就闻其香,在朦胧的月色之下,更显幽独超逸。

其中“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梅花独特的风貌,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

这两个词最后便成为词牌名,足见诗人们对其赞誉之高。

只是这两句诗并非林逋的首创,他除了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之外,还借鉴了前人的成果,五代南唐江为有“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因为只有这两句,没有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故缺乏感发的力量。

而林逋只改了两字,便使梅花形神活现,也使得那两句“原诗”有了神韵。

王安石也写过一首著名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

著名的一句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从很远处就知道那一树的白花不是积雪,因为有幽幽的香气一阵阵地飘过来。

梅花的香气是从很远处传来的,然而诗人却很敏锐地觉察到,说明诗人善于发现,也表明了具有高洁品格之人的魅力之大,终有被发现被认可的一天。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却得不到实施,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有共通的地方。

作者以梅自喻,准确传达出了自己的操守与主张,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梅花情折梅寄远人,以表祝福及思念。

如陆凯的《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诗人与好友相隔遥远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诗人折梅的时候正好碰上驿使,就寄梅问候。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江南没什么可以相赠,暂且送你一枝梅花吧。

江南的风物何止万千,怎么会一无所有呢,其实,只不过眼前除了梅花就没有一样东西最能代表作者此时的心意罢了。

作者此时在梅岭,眼前是开得正繁盛的梅花,于是,他对朋友的思念也全部都集中在梅花身上,因此便想到“聊赠一枝春”。

作者用“一枝春”,来借代梅花,以一代全,耐人寻味,引人联想。

“一枝春”象征春天的来临,它带给远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浓浓气息,是迎春吐艳的美好祝愿,也是诗人与远方好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达,同时又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

足见作者情趣高雅,想象丰富,那远在千里之外的友人收到一枝梅花,想必一定明了作者的心意。

后世宋之问也有类似的句子“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他想象明天清晨登上岭头的时候,可以再望忘家乡,还可以看看岭头盛放的梅花。

更多有关梅花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折梅寄远人,以表达相思之情。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开篇就是“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初春时节,女子见到梅花开了,就回忆起以前和情人在梅树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去西洲折一枝梅花寄给江北的情人。

由见梅到忆梅再到折梅,是女子感情的发展脉络,对于她来说,这梅花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是他们美好往事的触媒。

因为思念情人,她要去西州,必然要打扮得光彩照人,这是“女为悦己者容”的表现,即使见不到“悦己者”,她也要以最美的形象,出现在曾经相聚的地方,展现出女子对爱人感情之深挚。

李商隐有句“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也是用梅花也写自身的孤独与悲哀。

作者睹物思人,怀念起故友。

本想折一枝梅花来赠给远方的朋友,却不知要寄往何方,要寄给何人。

诗人仕途坎坷,生不逢时,长期在外过着漂泊的游幕生活,处境非常艰难,身边更是没有一个要好的交心朋友。

诗写的是十一月中旬就已经迎风怒放的早梅,一个“早”字,更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诗人早慧、早名,却受到排斥,抱负不得施展,如此坎坷不遇的身世,怎么能不令人哀伤欲绝,愁肠寸断。

“伤离”句一语双关,既含亲友长别而断肠,又含跟梅花离别而断肠。

冯延巳笔下的梅花是多情的。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这是一个落梅如雪的场景,是写美景也是在写自然界衰败的生命。

“梅”是一种美丽高洁的花,梅花落了,这本来是一种常见的自然景象,但作者加上“繁枝”、“千万片”等字词,就写出了一种气象,使人如临其境,眼看着雪一般的花儿纷纷落下,更想到了整个自然界生命的无常。

只是,这落梅是不甘心就这么“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它“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梅花如何“多情”?它学雪的样子,在空中飘转,在那落下的瞬间也要展现美丽的姿态。

“多情”、“学”等字眼,是拟人的用法,作者把落梅看作有思想、有主观意识的人,但这并不是最妙之处,它的最妙之处在于传达一种精神,一种即使香消玉殒也不甘丧失美好的资质。

苏轼与梅“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梅盛开,百花尚无消息,寒雀则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它们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归来,于是争先恐后地飞上梅花枝,竞相观赏这一抹春色,好像充满了无限喜悦之情。

“满”字、“争”字,营造了一种喧闹的氛围,将寒雀的神情动作生动地刻画出来。

“玉蕤”指梅花,暗含梅花的高洁雅致、绚烂繁盛。

这两句从侧面描写梅花开放的情景,以寒雀的热闹欢腾及对梅花的依恋,来写梅花盛放之景,突出梅花花开之早、之美、之香。

使以清冷著称的梅花瞬间充满了温情与活力,为赏梅词增添了新意。

接着写文人雅士因梅花而欢聚,衬托出梅花高洁雅致的品质。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词的开篇以拟人手法,写出红梅晚开的情态。

“好睡”以美人喻梅花,再承以“自怜”二字,刻画出红梅娇慵的姿态,展现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慵开”写梅花懒散之态,突出一个“晚”字,同时也悄悄透露了红梅的孤寂。

“莫厌迟”,则是花与美人的融合,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

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苞芽期相当漫长,虽然如此,红梅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故曰“莫厌迟”。

红梅自知开在这百花凋残的严冬时节,有不合时宜之感,因此顾影自怜。

“冰脸”则来刻画红梅的玉洁冰清,既是红梅的外表,也暗合红梅的不流习俗之气。

苏轼虽在政治上屡遭磨难,但是在与王朝云的爱情生活上还是很幸福的。

朝云是苏轼凄凉晚景中唯一的慰藉,在苏轼被贬惠州时,她万里相随,陪伴苏轼辗转流离。

只可惜,苏轼暮年之时,朝云去世,作者看到惠州盛放的梅花时,突然觉得它就是朝云的化身。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高情”即朝云绝尘脱俗的精神内涵,只可惜,它“已逐晓云空”,这种“高情”已随着朝云的逝去而化为虚无。

意谓美人已逝,世上再也看不到此种“高情”;“不与梨花同梦”,苏轼再也不会梦见梅花了,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而晓与朝同义,因此“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

词表达了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

李清照与梅李清照嗜酒,爱花尤爱梅爱菊,梅和菊不止一次地出现在词人的词里。

《清平乐·年年雪里》是李清照最为有名的一首吟咏梅花的词。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早年时期,每年下雪的时候,作者都会去踏雪寻梅,这来一枝梅花插在鬓间,多么美好的回忆。

一个“醉”字,准确地刻画出作者彼时的心情。

那时的生活无忧无虑,作者为这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更为那幸福美满的生活所陶醉。

当然,这醉也有可能是饮酒所致,李清照爱酒,在踏雪寻梅之际怎能少了美酒的陪伴。

总之,“醉”字包含了作者早年的生活之美好幸福。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昔日的梅花依旧年年绽放,只是物是人非,怎不满衣清泪?插梅与挼梅,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生活阶段的不同心情。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年华逝去,远离故土,漂泊天涯,此时再赏梅更加没有心思。

况且“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晚来风急,恐怕梅花早已落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这两句极具跳跃性,上片所言都是未开之梅,而这句就联想到梅花将败的情景。

作者咏梅,不写梅花的盛开,却由含苞直跳到将败,构思新颖独特。

作者此时的心境并不佳,“闷损阑干愁不倚”,心中的烦闷无法排遣,她只有借酒消愁,与梅花共醉。

“未必明朝风不起”,是作者自劝饮酒之辞,也流露出对梅花命运的担忧。

明日如果狂风大作,梅花就被吹落在北风中了,玉殒香消,还有谁与之共诉衷肠呢?因此要抓紧时间饮酒赏梅吧,莫要错过大好春光。

这看似旷达的背后,隐藏的是作者的无限愁情。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这句里的“梅萼”、“残枝”,有可能是作者插在自己头上的残枝梅花,也有可能是作者房内插在花瓶中水养的梅花残枝,是词人的亲眼所见。

可是不管是哪一种梅花,都是一副毫无生气的枯残的景象。

梅花已经枯残了,但它的清香还在,可是词人是不喜欢它的清香的,因为它“熏破春睡”,梅花的香搅醒了她的美梦,让她“梦远不成归”。

这与作者的心情是分不开的,梅花本来是美好的事物,可是在作者眼里却是那么不令人喜欢。

一般诗词所咏之梅,大都是凌寒怒放,傲立枝头,对残梅则极少描写欣赏。

这首写梅词却不落前人窠臼,选取新的角度描写梅,《花草粹编》题此词作“枕畔闻残梅喷香”,景况不差,然仍未得其抒情之三昧。

“为谁憔悴损芳姿”,梅花因思念而减损了容易,变得憔悴不堪了,实际上是说作者自己因相思而致消瘦憔悴,昔日的容光已经变得黯淡,表达了作者对心上人的极度思念之情记忆青春易逝的感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