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道德力量系列谈之一:让更多人记住更多人事迹各有不同,满满都是感动。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随着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落幕,又一批中国好人集中走进公众视野,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事迹,他们的道德感召力,会在感动的泪水中被更多人记住。
但是,他们的事迹不是用以消遣的故事,他们的名字不是“一年生”的符号。
记住他们,仅仅是开始。
说起“记住”,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中尉把古兰丹姆救出来,自己却被黑枪击中,古兰丹姆对将死的中尉说“记住我,我叫古兰丹姆”。
为什么一个被救下的生者恳求将死者记住自己的名字?当然,古兰丹姆是不会忘记将逝的救命恩人的,但这对她来说显然不够。
她恳求对方记住自己,是因为对方即使逝去,在道德上也是永生的。
在“记住我”的要求背后,暗含着这样的决心:我要做像你一样的人。
对有恩于自己的人是要记住的,但是有的人却就此打住,仅仅是记住;只想继续等待他人的道德救济,而不想去做道德的践行者。
生活中也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人勇救溺水者而亡,被救者上岸后却悄悄溜掉……这简直令人愤怒。
固然,以生命挽救生命是道德的极致,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做到。
但我们应该做到以道德回馈道德,以道德维护道德。
日常生活中,更多需要的是常态的道德行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感动中国人物正是模范的道德践行者。
为中国科技事业呕心沥血、战至生命最后一刻的罗阳、林俊德;在南沙守礁观测水文气象20多年的李文波;在紧急时刻为保护学生而导致高位截肢的张丽莉……在感动之余,我们难道不需要“请你记住我”的道德自觉和行动勇气吗?毕竟,在社会道德建设的事业中我们都是同路人,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行动,我们不能只当道德的受惠者和无聊的看客。
社科院日前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中国社会总体信任程度的平均得分为59.7分,超过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社会诚信已经到了警戒线,中国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很多人在抱怨,却只是抱怨他人,好像社会诚信水平的降低与自己无关,却不反思为何不从自己做起,学习那些诚信的人。
我们是否应该自省一下,在道德水平下滑的恶性循环中,我们记住的和我们被别人记住的是什么,我们该做些什么。
不是每个人都曾从感动中国人物身上直接得益,我们或许无法直接对他们说“请你记住我,我要做像你一样的人”,可他们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力量却为我们指明了道德实践的方向。
我们身边还有更多“感动你我”的小人物,我们应该对他们说:请你记住我,我们一起记住道德!我们一起践行道德!“感动中国”道德力量系列谈之二:让报国精神激荡复兴之路“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
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
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罗阳的颁奖词,它将一位航空报国精英的形象,浓缩在短短74个字里。
今天我们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学习,就是要从这位航空报国英模的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
而伴随着罗阳事迹感动中国,“航空报国精神”也必将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园地的一朵奇葩,成为国人奋发向上、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强劲动力。
所谓“航空报国精神”,就是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是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是甘于平淡的奉献精神,是祖国至上的拼搏精神,是挑战极限的攀登精神。
正是在这种强大精神内核指引下,50万共和国航空人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谋求国人安康福祉为最高目标,不断挑战极限、超越自我,谱写出一曲独具航空工业风貌的慷慨壮歌,而且化合出巨大的物质能量。
这股能量又使我国航空工业在最近十年间,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孕育了一大批像罗阳这样的航空英模。
任何个体生命,都是天地间的匆匆过客。
可当这个短暂的生命和国家及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的时候,就能产生永恒的意义――罗阳就是很好的例证。
如今,罗阳献身的航母舰载机已成功起降,并顺利出航,使我国真正进入航母时代。
我们在无比自豪的时候,当然要铭记这位英雄,并从他的壮行中获得能量,激励自己以更勤勉的姿态投入本职工作,融入到报国的滚滚洪流之中,迸射出璀璨的火花。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所有炎黄子孙的梦想。
但复兴必须建立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实实在在的付出之上,否则就是空谈。
怎么奋斗?怎样付出?罗阳及中国航空人践行和积淀的“航空报国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前行的指南。
如果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能秉持这一精神,都能为中华复兴增砖添瓦、贡献力量,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就一定能变成现实。
的确,在民族复兴的路上,需要一个个精神的样板,这些样板犹如航行的灯塔和前进的路标,匡正着我们心灵的方向,并成为前行的动力。
而要真正有所作为,就需将“感动”化作“行动”,在行动中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延续感动。
特别是在今天,当诚信坍塌、道德滑坡严重销蚀社会肌体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感动的种子生根发芽蔚为大观。
如此,才能将“航空报国”演化成“岗位报国”,才是对感动中国英模人物最好的告慰。
“感动中国”道德力量系列谈之三:爝火燃回春浩浩“爝火燃回春浩浩”,这是明代诗人于谦《咏煤炭》里的著名诗句,意思是“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
以诗喻人,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高淑珍当之无愧。
高淑珍,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之所以能产生感动中国的道德力量,主要源于爱的奉献、爱的传递。
这种爱,就是燃烧自己,回报社会;甘作泥土,孕育花朵。
她筑牢爱的家园,开设“炕头课堂”,14年如一日为一群孩子遮风挡雨;她促成爱的接力,用爱的行动发出爱的宣言。
颁奖词如此称赞:“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
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
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高淑珍爱自己的孩子,由此推及爱别人的孩子,再到爱社会、爱众生。
就像一颗幼苗,心里有了爱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千灯万盏,不如爱的心灯一盏。
”给别人爱,自己心中得有爱。
有了爱的源头,才能汇聚爱的溪流,将小爱扩展成大爱。
人的职业不同,社会分工不同,但奉献爱心不分彼此。
一个人只要力所能及地关爱他人,持之以恒地创造和谐,就是在践行传统美德,就是一种崇高境界的彰显,就能感动他人、感动社会。
诗人鲁藜在《泥土》中写道:“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做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把自己视为“珍珠”,总想干大事,常因善小而不为,常因平凡而不屑,到头来什么善果也没结,道德的丰碑上自然不会刻下他们的名字。
而高淑珍甘当100多个孩子的泥土,坚持干力所能及的事,干为社会减轻负担的事,让残疾儿童因吸收泥土的芬芳而茁壮成长,让不幸家庭因无私的关爱而摆脱困境。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世间大爱,皆出于小。
在高淑珍看来,自己所做的是很渺小的事情:“我是一个残疾孩子的家长,对于残疾孩子来说,这是一场大难,不能让他自己承担,我们做家长的要尽力去帮助他们。
”这也启示我们,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崇德、敬业、行善,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也不会承担太高的风险,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当然,高淑珍所做的事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但我们要明白,人是社会的人。
做人不能只为自己,而应该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多替别人着想,多为社会分担,用自己的爱心温暖每个人的心灵,让爱的春天普照大地,让爱的洪流滚滚向前。
“感动中国”道德力量系列谈之四:大爱满中华,何处无月明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广西桂林“最美女孩”何玥,在像天使一样飞过之后,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她捐出的一肝两肾,不仅挽救了包括18岁藏族青年索朗旺青在内的3个生命,同时也将壮、藏两个民族的情谊紧紧相牵。
就人的生命而言,12个春秋,确实太短太短。
对于小何玥来说,还没好好拥抱这个世界,就要永远离开深爱她的父母;稚嫩的花蕾还没来得及绽放,就要散落枝头零落成泥。
然而,当得知自己的生命只剩下3个月时间,她首先想到的不是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毅然做出决定,并说服父母,希望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这个“最美遗愿”背后,与其说是某种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倒不如说是心灵深处最本质的人性光芒。
正是人世间最朴素、最至美的大爱,以生命接力的形式勾勒出一道美丽彩虹。
因为有爱,所以最美。
回顾“最美女孩”短暂而精彩的生命历程,我们一次次被感动。
汶川地震的时候,何玥不仅把自己存下的零花钱全部捐出,还逼着她爸妈把一个月的工资捐给灾区;生病后,学校的老师、同学来看她,送来了2000多元的捐款,她让父亲把捐款捐给别人……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
”唯有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才会欣欣向荣;唯有爱之泉流淌的世界,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对器官捐献讳莫如深,导致器官供源紧张。
去年的一份统计显示,中国每年有150万人等待器官移植,而两年实际捐献仅207例,很多患者只能在苦苦等待中逝去。
希望小何玥所诠释的生命价值,能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
正值天真烂漫的年龄,却有如此胸怀,她的班主任何兰鲜老师感动之余,却没有太多的惊讶。
因为她清晰地记得,在语文课上讲述《永生的眼睛》时,小何玥就被作者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先后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故事深深打动,流着泪在日记本上抄下了这样的文字:“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琳达的家人成为了小何玥的榜样,而何玥注定又将成为更多人的榜样,激励他们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去传递爱的火炬。
当下,为建设“美丽中国”,我们也需要在多元价值中凝聚一种道德品格和精神气度,让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真善美主流价值观得以传承弘扬,让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统美德熠熠发光,激励更多的人去传递爱的火炬。
“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是感动中国颁给何玥的获奖名片。
是啊,倘若大爱无疆满中华,焉愁神州何处无月明?“感动中国”道德力量系列谈之五:时代需要“原子精神”物理学中对于原子的研究告诉我们,原子质量非常的小,却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肉眼看不到,却是任何物质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参与化学反应的基本微粒,却在化学反应中无法被分割。
那究竟什么是“原子精神”呢?“原子精神”就是一种默默无闻、永不止步、坚守自身的精神。
林俊德对事业的毕生追求就是对“原子精神”的最好演绎,而且为这个社会留下了更多宝贵的精神原子。
科研成果报奖时,他总是把自己名字往后排,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
林俊德曾荣获国家发明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两项,获二等以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
可是,就在成为“感动中国”候选人之前,这个名字并不为人熟知,甚至是完全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