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孩子身边如何做好父母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不在孩子身边如何做好父母》。
据首部《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0万,加上城乡的隐性留守儿童,数量更大。
这些缺少父母陪伴长大的孩子,后患无穷,首先给大家讲两个天心阅读李静老师辅导过的案例:第一个案例我们家怎么就出不了一个读书人?一位进城务工者说他们夫妻俩在城市里漂泊打工,自己初中没毕业就出来,家里三个孩子,大的15岁,初中没毕业也出来打工了,请教李老师,为什么他们辛苦赚钱寄回家让他们读书,他们就是不读。
李老师问:你跟他们谈过心吗?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他说:“一年回去一次,没有几句话说,哪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唉,我们这样的家里怎么就培养不出读书人呀?第二个案例我一个人的时候最舒服。
一位来访者,因为女儿上高中,越来越不说话,几乎与父母没有交流,与同学老师也没有话说,一家三口找李静老师,女孩一直低头不说话,最后她一个人留下来向李静老师控诉她的父母,她说从小到大,爸爸妈妈除了生活需要与她交流两句,从来没问过她的感受,她已经习惯一个人,与别人在一起就觉得不舒服,所以只想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是一位父母守着的精神孤儿。
(一)留守儿童和隐性留守儿童这两个案例一个是父母常年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一个是父母在家却不懂得如何陪伴的隐性留守儿童。
前一种情况对孩子的影响为社会共同认知,只是我想告诉大家,留守儿童的境遇有些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特别是后一种情况更容易被很多人忽略,甚至会认为父母天天守着如果没效果,就是孩子的问题。
如同第二个故事里的女孩的父母想到的就是给女儿治病。
我想这两种情况的父母都在努力做好父母,用他们自己认为的好的方式,去给孩子一些不知道需不需要的东西,却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东西。
因此今天的分享我想告诉各位爸爸妈妈们,对孩子成长来说比物质更重要的东西有很多,我们即使不在孩子身边也要努力去提供这些,一位好父母要达到下面的三个要求才能满足孩子健康成长的需求:1.全心的关爱和陪伴据说孩子在被上帝送到人间前非常害怕,上帝承诺帮他找两位每天都会无微不至地照顾他、每天对他歌唱和微笑,并且极具耐心的守护天使,那就叫爸爸妈妈。
如果有守护天使的守护,孩子成为天使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了守护天使,孩子成为魔鬼的机率真的就高了很多。
这里常见的两个误区:一是在傍边就是陪着,很多父母的陪孩子就是坐在旁边玩手机,聊天,吃零食,甚至不耐烦的打扰和催促。
第二个误区是:陪孩子是妈妈的事,爸爸没有太多责任。
特别是第二个误区成为很多男性忙于事业的借口,他觉得男人就应该在外打拼事业,母亲在家带孩子。
如果你把事业看得比孩子重要多了,那么你的孩子一定会出比事业更大的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在0—6岁时缺失爸爸的陪伴,缺失爸爸的肯定,他对自己作为一个男孩或女孩这样的一个性别价值缺乏认同。
所以生活中常会有一些男孩子像女孩子,女孩子像男孩子,你只要去观察他的家庭,你就会发现那是爸爸的缺位或者爸爸的弱势导致的结果。
下面我讲的这个故事大家在网上、手机上也许都看到过,我依然像让大家用心体会一下。
这个故事叫做“爸爸我买你一个小时”。
戴维下班回到家时已经疲惫不堪,他只想吃口热饭赶紧睡觉。
但5岁的儿子哈利怯生生地走过来问他:“爸爸,你工作一小时赚多少钱?”戴维强压住了不高兴:“你问这个干什么吗?快去玩去吧!”哈利坚持说:“我就是想知道嘛!”“好吧好吧,我一小时能赚30元。
”“爸爸,那你能借给我10元钱吗?”戴维有点烦躁,他让哈利赶紧自个玩玩就洗澡睡去,不要再缠爸爸了,他很累,想休息一会。
哈利一脸无奈地回到自己房间去了,过了会,戴维觉得自己对儿子的态度有点过了,就赶紧拿了10元钱给儿子。
哈利很开心的接过钱,从自己的被子下面抽出一叠皱巴巴的零钞。
戴维一下子又火了,责问道:“你不是有钱吗,干嘛还要钱呢?”“刚才……我还差10块钱呢,爸爸”,哈利怯生生地回答,“呶,这里有30块钱,爸爸,我可以买你1个小时,你陪我玩好吗?”故事里的戴维肯定会被儿子感动的,毕竟,这只是个故事,大量孩子们只会眼巴巴地被爸爸们拒绝,或者是心不在焉的陪伴。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全身心投入,把自己的事放下,与孩子一起游戏、聊天,这就是真的爱孩子,如果一个人对你说,我很爱你,只是没有时间陪你,请问你会觉得这是爱吗?所以说,说自己爱孩子,但是没有时间的父母一定要反思,当你说自己没时间的时候,谁会相信这是爱呢?你的孩子会相信你是爱他吗?所以没有时间的爸爸更要反思,如果你有时间赚钱,你觉得这就是爱,那只是你觉得而已,你的孩子不会这样觉得的。
第二点就是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很多人说留守儿童最自由呀,没人管,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我们要知道自由的前提是安全,安全的前提是爱,有爱有安全的孩子才会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我们说在爱的基础上去给予充分的信任和自由,离开了爱的不理不管那是心理上的遗弃!恰恰有很多人因为没有在孩子身边,往往会去实施一些错误的管教,比如因为心中对孩子的养护者心怀愧疚和感激,只要养护者反应孩子的问题,就会把孩子责骂一番,曾经有孩子告诉老师,讨厌接到父母的电话,因为爸爸妈妈打电话肯定是奶奶告状了,要听她们数落一大堆,这种做法就是把跟孩子链接的唯一通道都给堵塞了。
还有就是因为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内心有焦虑,一打电话就是你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完全不顾孩子心里想什么,有什么需要。
而很多替代父母的养育者,往往觉得安全第一,不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担一点风险,所以会阻止孩子的很多积极健康的活动。
比如不让与同学外出呀,少去参加户外的活动呀,特别是年龄太高的养育者本身的体能也跟不上孩子成长的需求,没有能力和精力去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
我们说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
一个不被信任、总是被当小偷一样提防的孩子,很难发展出诚信、自尊的品质。
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式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
他不是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明星的孩子会有成瘾症,为什么,就是家长陪伴太少,控制太多导致的。
第三点恰当的支持和引领我们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自由,让孩子学会去独立面对生活,我们作为父母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恰当的支持和引领”,何为恰当的支持呢?“孩子,我随时愿意帮你,但什么时候帮由你决定”,这句话各位爸爸妈妈一定要牢记:那就是“未经许可的帮忙就是打扰!”何谓恰当的支持,那就是孩子需要的,而不是你想要的。
再忙的家长也可以每天会跟孩子聊十分钟,而且只聊四个问题: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四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包含了恰当的支持和引领: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了解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我很关心你,第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我不会替代你。
这样的沟通对孩子来说就是恰当的支持和引领,即使不在孩子身边,你也可以问问孩子这四个问题,孩子会感受到你时刻在他身边,无论遇到什么,你都会支持他。
有些父母天天守着孩子,却从不用心与孩子沟通交流,那只是守着而不是陪伴。
以上三点就是好父母要达到的三个要求,那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些要求呢?接下来,我具体讲讲不在孩子身边如何尽力达到这三个要求,给大家一些具体的行动建议:第一行动建议就是:传递爱的语言你不在孩子的身边,但一定每天把你爱的语言传递给孩子。
我曾经遇到一位上访的年轻妈妈,因夫妻不和闹离婚,孩子只有两个月就出来打工,回来时孩子一岁了,已经不认识妈妈了,说到这里,妈妈很伤心,我就推荐她找到李静老师,李老师送给她一本宝宝睡前故事,让她每天录制一个故事,开头一定是:宝宝,妈妈爱你,今天妈妈给你读个故事哟。
在这样的开头下就给孩子读故事,她坚持了一个月,再回到家,一开口叫,宝宝,妈妈爱你,孩子就咯咯笑个不停,扑向她,夫妻也和好如初。
当她告诉我这一幕的时候,她一边笑着一边流着眼泪。
亲爱的各位爸爸妈妈们,如果你的孩子不在身边,我想告诉你,电话费越来越便宜,微信语音、qq语音还免费,一个电话或者一个故事不要十分钟,但是天天坚持汇聚起来就是孩子与你之间巨大的财富。
这个千万不能省哟。
第二个行动建议是:传递爱的照片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但晒出与孩子合成在一起的照片,特别温暖。
建议爸爸与孩子阅读合影,或者全家合影共读,这样的践行特别有价值!上面这几张照片就是……(加照片)第三个行动建议就是;充满爱的陪伴正因为平常没有时间陪孩子,一旦与孩子在一起,一定请你拿出一个时间段,放下一切杂事,全身心的聆听孩子、注视孩子,与孩子互动。
有这样一个故事93岁高龄的日本小儿科医生,内藤寿七郎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据说爱哭闹的孩子只要一见到他就会停止哭泣。
有一天,一位妈妈带着2岁男孩前来找内藤先生看病。
妈妈说,1升装的牛奶,这孩子一口气就能喝光。
因为喝牛奶超量患了牛奶癣,皮肤刺痒睡不着觉,举止焦躁不安。
内藤不慌不忙地将白大褂脱下,然后蹲在那个男孩面前,看着对方的眼睛。
“你喜欢喝牛奶吗?”内藤温和地问道。
男孩点点头。
内藤仍然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说:“如果不让你喝你特别喜欢的牛奶,你能忍得住吗?”男孩显出一副烦躁和不满的神色,并且把脸扭向一边。
内藤并不气馁。
他跟着转到孩子面前蹲下身子说:“你可以不喝牛奶的,是吗?”不管男孩怎样不耐烦和拒绝回答,内藤的目光一直充满着信赖,口气也十分诚恳。
终于,男孩轻轻地点了点头。
奇迹发生了。
男孩回家后不喝牛奶了,湿疹症状很快消失。
1年半以后,他的母亲认为可以少喝点儿牛奶了,可男孩说:“大夫说能喝我才喝。
”母亲只好请内藤来帮忙。
这一次,内藤仍然是看着男孩的眼睛,微笑着说:“你现在可以放心地喝牛奶了。
”从那天起,男孩真的又开始喝牛奶了。
内藤博士通过这件事总结出:哪怕是才两岁的孩子,只要他明白了道理,就能控制自己。
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爱的目光足够吗?”这个口号提出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现在听起来仍然觉得十分亲切。
所以只要你在孩子身边,就请你看着孩子,认真聆听,那一刻,你会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全心全意爱着他的,这种感受会伴随他的终身,她会觉得我值得拥有爱,我配得到爱,这份值得感和配得感会让他勇敢前行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路上。
这样的三点具体建议希望每一位听课的爸爸妈妈都能够用心认真做到。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爱孩子是我们的本能,会爱孩子才是我们的能力,只有本能没有能力那只是动物性父母,要成为真正的人性的父母,需要学习提升我们的爱孩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