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前进在反思中发展——课程改革工作总结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县认真探索,大胆实践,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抓住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优化教学过程这一核心任务,以课题研究为支撑点,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过程的活动规律,全面更新学校和教师的观念,在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师资培训、教学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
现将一年来课程改革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以课程设置为切入点,完善课程结构加强课程设置管理。
我县严格要求学校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指导学校科学设置课程。
大部分学校克服了学科性教师缺乏等困难,创造条件开全了信息技术、劳动技术、音乐、美术、科学、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课程,并实现了有教材学科规范上,无教材学科灵活上,基本达到国家课程设置要求。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
我县积极引导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努力拓展校本课程开发途径,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如:二小的《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新疆舞》;二中的校本教材《雪岭云杉的故乡——巩留》、《英语经典美文阅读》、《化学与生活》、《巩留旅游资源》、《作文写作创意》、《巩留地方史》;y乡中学的《烹饪》、《乡土文化》;牧业小学的《我与家乡》\《剪纸艺术》;中学的《蔬菜种植》;小学的《人类的起源》、《红旗村发展史》等,我县上报8项作品参加自治区校本课程评选活动。
深入实施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占15个学分。
我县高级中学要求学生3年内参加5个课题研究,每个研究课题3学分。
为深入落实此项工作,高级中学做了相应工作。
一是加大研究性学习教育宣传;二是成立课题管理小组,负责课题征集、筛选、确定、印发工作,组织学生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表等表册,实施研究性学习及指导结题工作;三是指导教师对课题进行解析指导,科学安排,督促每位学生深入、全面参与并掌握课题研究方法,真正让学生走向生活、转变学习方式、发挥特长兴趣、获得切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四是组织学生参加自治区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优评奖活动。
2012年向自治区选送10件研究性学习成果,其中有5项获奖,学校对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举行了表彰奖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积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巩留县积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各校大力支持并积极参加活动。
如巩留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向全县各校开放25次,各校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达3500余人次;学生还参加了“科普知识进校园”、“州科协大篷车进校园”、“巩留县第三届科技航模展示”、“巩留县第二届夏令营活动”、“县中学生运动会”、“县少年杯足球比赛”、“县中小学生武术健身操比赛”、“2013年中小学生放飞梦想风筝比赛”及“2012年中学生激情滑雪培训活动”、“2013年快乐寒假小学生滑冰培训活动”等活动,丰富了课程资源,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以优化课堂为着力点,增强课改有效性课改最本真的工作无疑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是我县新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
集体备课搭建互助平台。
在组织形式上,部分学校能根据教师实际情况,确定相对合理、稳定的备课组。
备课组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及活动时间。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我县部分学校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
“个人初备—集体研讨—执教研课—优化完善—分头实践—反思—总结”的集体备课教研模式已初见成效。
如县高级中学、第二小学、第二中学、东买里乡中学等。
课堂教学竞赛机制不断优化。
我县积极组织县级课堂教学技能大赛,经过学校初赛、学区复赛,选拔出305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全县决赛,获奖教师90名。
教研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坚持“备、上、说、议、学”的课例研讨,力争使每一次赛课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参与教师最多。
中老年教师展示优质课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培养一批实施新课改的中坚力量,传送最新的课改理念。
“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大面积地提高我县教师承担新课改工作的能力,保证了我县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送课下乡”传播新课程理念。
本着“基层需要什么,我们送什么”的原则,通过骨干教师示范课、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为一线教师送去新的课改理念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于农村和山区学校更要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
教研员深入基层,与老师、学生一起探讨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把新课改的理念最直观地呈现给老师们。
本学年,我县共组织送课29节次,研讨会29场次。
送教所到之处,大部分教师能认真听课,做好记录,课后积极交流,踊跃发言,各自阐述教学观点,不同的问题引发了教师不同的思考与反思。
在互动交流中,以送教课为案例,拓展到整个新课程,这样的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更新了基层教师的观念,提高了教师执行课改的能力,受到了基层教师的普遍欢迎。
课堂教学视导督促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本年度,教研室对我县中小学校进行了教学视导。
视导通过看(实地观察)、听(按课表随机听课)、查(教学常规、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抽查)、谈(与教师座谈交流、在全校召开反馈会)等方式进行。
教学视导活动共听课229节,抽查教案229本、抽查作业30%,召开反馈会24场次,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探索实施“一二三四课堂教学模式”。
县高级中学针对学校部分教师教学随意性大,缺乏规范性、效率低的现状,借鉴各地经验,选择班级作为试点,尝试实施“一二三四课堂教学模式”。
一指一个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二指两项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指三个阶段:课前预习、课堂优化、课后巩固。
四指四个环节,即课堂45分钟分为四个环节(阶段):提出目标问题,组织学习交流,训练评价反馈,巩固深化总结。
组织教师深刻把握该模式,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效果较好。
三、以课题研究为支撑点,提高课改科学性科学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需要发挥教育科研的专业支持和带动作用。
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以研究的视角看待常规教研工作,努力寻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是我县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课题研究的整体定位。
在课题管理上,我县突出教研员对研究过程的监控、指导作用。
要求教研员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三到位”即:时间到位、指导到位、管理到位。
一是要求教研员每学期要安排时间,参与本学科的课题研究活动;二是要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月总结活动,包括听课、评课、议课、案例反思与总结等;三是要督促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中重要数据、重要案例、重要活动进行收集和记载,做好阶段性总结。
本学年,我县完成30项2010-2012年度伊犁州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结题评审工作,28项通过州课题评审委员会结题;申报34项“2012年自治区校本课题研究”,立项16项,现正在结题之中;申报2013—2015年度州级课题70项,正在审批之中;个别学校承担了国家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策略与方法研究”、“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自治区“提高中小学书法写字教育质量与效益的结合研究课题”等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课题的子项目研究任务。
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工作。
在课改之初,县教研室下发了《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各校以新课改为背景,深入开展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工作,力争以教研模式的变革和教研实效的提高,来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实效的提高。
目前,我县校本教研工作初显成效。
一是部分学校建立了较完善的教科研运行机制,形成校长室—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或课题组的教研管理网络。
如二小、二中、等。
二是部分学校制定了合理可行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制度、规划、计划。
三是教研室积极开展“校际交流、联片教研”,加大学区间的交流与合作,认真指导学校做好校本教研工作,提高我县教研的整体水平,以教研促教改。
目前为止,大部分学校能根据校本教研要求有序开展校本教研工作。
全县教师在州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获奖论文500余篇。
通过课题研究活动,既调动了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又引领了课改工作,同时也培养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以队伍建设为先导,提升课改执行力推进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程度。
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提升理论水平。
一是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各校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学习。
本年度,全县选派教师参加“国培项目”、自治区小学英语教学观摩与教材培训、自治区中学语文教师培训、伊犁州直高中课改联合教研、自治区高中骨干班主任培训等培训、观摩活动90人次;组织了4期骨干教师赴张家港培训近百人。
二是结合我县实际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学校教师积极参训。
随着新课程不断推进和各学科2011版课程标准的推行,为适应新形式,我县邀请了3批教育专家进巩留讲学培训,参训教师达900余人次;针对我县双语师资薄弱,举办了“双语教师培训班”和“小学语文培训班”,参训教师120人次;组织了“2013年中小学教师白板培训”,参训教师300人次;在“自治区2012年高中骨干班主任远程培训”、“2012年新疆中小学书法教材培训”、“2012年自治区中小学中青年骨干班主任培训”远程直播培训中,参训教师139人次;“2013年自治区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培训”远程直播培训中,参训教师200余人;2013年中考研讨活动160余人参加研讨等。
三是学校认真组织校本培训。
学校以各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涉及各学科课程标准、课题研究常识、研究性学习知识、教学常规要求等内容。
学习的内容贴近教学实际,指向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科研水平。
学校采取测试考核、撰写论文、教学展示等方式督查评价学习效果。
如县高级中学、塔斯托别乡中学等。
落实青蓝工程,实施任务驱动。
我县各校将落实青蓝工程作为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
要求导师采取听课评课、疑难解答、检查指导等方式,从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管理学生、课题研究、专业成长等方面指导年轻教师。
年轻教师虚心学习,自觉上进,夯实教学基本功,提高素质,向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发展。
特别是高级中学实施了任务驱动,对作为徒弟的年轻教师提出“六个一”要求(即每周做一套高考试卷,每位青年教师承担或参与一项研究课题,研读一本教改论著(文章),拟制一份合格试卷,上好一堂汇报课,写一篇教学感悟论文),期末撰写跟师总结,完成六个一要求,并对结对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效果明显。
另外,高级中学还借助援疆教师,深入实施“青蓝工程”。
积极组织比赛,搭建展示平台。
学校积极组织说课、教师解题能力比赛及教学论文评比等各类竞赛,检阅展示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课堂教学水平,树立榜样,总结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