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序论
解放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

在中国近代的历朝历代发展过程中,居住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屡屡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视、压迫,在过去的几百年中,他们不断的移居到比较偏僻、土壤比较贫瘠的地区,在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在贵州实施以来,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扶植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过50余年的奋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老、少、边、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与发达地区(沿海和中部地区)相比,差距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

现今贵州全省共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245个民族乡。

苗族最多,为412万人,其次是布依族,为247.8万。

而最少的民族不到一万。

少数民族分布具有成片区和交错杂居的特点。

少数民族居住地一般在边远山区。

为实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需从实际出发,结合贵州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紧抓改革开发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

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构成,人口素质构成,经济产业构成等方面思考分析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二、本论
第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构成。

总的说来,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主体是一个隆起在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岩溶山原。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那其中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偏僻的山区。

这些地区环境秀美,地形多样,旅游资源丰富。

同时这些地区大多是岩溶山区和高寒山区,由于的自然环境相对比较复杂、自然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

从种类上来看,既有气象灾害,也有地质灾害、生物灾害。

其中以冰灾凝冻、泥石流最为突出。

在时间上具有普遍性,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并且具有群发性。

一方面,不同的灾害常交替出现,如大风、冰雹,洪与涝一般是同时出现,另一方面,又同时诱发病虫害。

同时具有频率高的特点。

从近几年贵州省自然灾害情况看,各种灾害平均每两周发生一次。

高于全国每年平均的18.8次。

并且灾害程度深。

由于贵州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成了交通通信发展的瓶颈,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交通通信得到不断改善。

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修通了经过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的湘黔、黔桂、南昆干线铁路和经过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内昆铁路;所有民族区域实现乡乡通公路,其中黔南、黔东南通了一、二级公路;对经过民族地区的、乌江、清水江、都柳江、北盘江、红水河等河流进行了整治和疏浚,改善了航运条件;民族地区的本地通信网络的日益现代化,开通了程控电话,拥有了电子化邮局;但是总体上以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为主要载体的立体交通网仍然相当薄弱。

交通不便仍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第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构成。

人口素质是各类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第一性的资源,是再生性资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正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贵州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但是当今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素质的现状是劳动力人口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人口增长迅速,1998年,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出生率分别高于全省22.02‰和14.26‰的水平。

但是这些地区由于观念以及基础教育条件不足,师资力量严重受限,而且学校大多分散且规模不大,受教育的程度也非常低。

据统计资料显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仅占19.2%,人均受教育程度不足5年。

二是人才流失。

人才流动有一个马太效应,越是人才多的地方,越易吸引人才,越少的地方越不易留住人才。

人才还需要一个聚集效应,周围都是水平高的人才,就有可能更快地长进。

总之,
入世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将再一次面临更大的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人才流出是人才流入的两倍以上,特别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

近几年大量贵州地区的科技人员大量调往沿海及内地,并多为中高级专业人才。

给本来就严重缺乏工程技术、科研、经济管理、高新技术人才的少数民族地区雪上加霜。

三是吸引人才的能力低。

少数民族地区待遇低使其对人才的吸引力大打折
扣。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对留住人才的迫切性认识不足。

在用人机制和思想观念上,都存在许多不足。

体制计划经济色彩太浓。

第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构成。

经过多年努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就。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使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5年,民族自治地方粮食产量达到523.79万吨。

肉类总产量91.18万吨,油料总产量29.42万吨,烟叶产量13.54万吨。

制茶业发展较快,打造出了“都匀毛尖”高端产品。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解放以来,贵州不断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力度,增加投入,加强技改,落实重点工业项目,促进了工业生产的稳定增长,现已初步建立起了煤炭、电力、冶金、机械电子、化工、纺织、制革、森工、造纸、烟酒、建材、食品、医药等工业体系。

第三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以旅游业为牵引力餐饮、娱乐、住宿等产业发展显著。

但在这些发展成绩的背后,我们依然要清楚地认识到产业发展滞后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高新产业发展落后,大量高污染企业和污染密集型企业,开始到这个偏远的省份寻求发展机会,这一方面给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环境压力。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属于后发产业,基础薄弱,设施还不完善。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经济发展策略。

首先,虽然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生活方式等的落后,这里的树林茂密,原始生态保护得很好,有很多的药材、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等各种资源;同样自然资源的原生态也形成了奇特的景观,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以公路为主,铁路,水路,空路为辅的交通网络,大量运用新兴技术,克服自然环境的困难,继续扩大通信网络的覆盖面,让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加强与外界的交流,让外界更好地了解该地区,让信息更加畅通,让该地区的闭塞彻底地得到转变。

其次,针对贵州民族地区人员素质较低、入学率低的现状,国家应该在该地区投入较多的教育启动资金,不仅仅要加强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同时也应该开设对于当地少数民族农民的一些培训,提高大龄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逐步改善待遇,让工程技术、科研、经济管理、高新技术人才实实在在地能
享受到称心的待遇,转变观念,要深刻地认识到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留住
人才是最重要的。

再说,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较快发
展的背景下,由于当地人员素质相对较低,需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制定完善的人才管理相关制度,吸引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优化少数民族干部结构,建立一支德才兼备能够处理少数民族地区复杂情况的干部队伍。

最后,坚持发展农业这一基础产业,实施农业发展战略时注意生态农业的建
设,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系统较好,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破坏了整体的生态环境,要实现生态环境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实施过程中可以建立生态产业园区。

加以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民俗民风,兴办农家乐,在持续发展中改善人们生活水平。

需要加以特别说明的是茶业的发展,山区是最适合茶业发展的,少数民族地区正好拥有了天然优势,要继续大力打造品牌,要深加工,继续提高茶叶的品质。

走产业经营化道路。

大力发展工业,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继续完善煤炭、电力、冶金、机械电子、化工、纺织、制革、森工、造纸、烟酒、建材、食品、医药等工业体系。

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珍贵中药材,走品牌经营道路。

着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在环境能力承载的范围内发展旅游,增加人民收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