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高中中国短篇小说阅读教学研究黄玉慧(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一、小说单元教学的单元内容组合说明这一组小说我们采取的是单元教学的策略,进行小说的单元教学我们要明确这个小说单元组合的依据。
我们研究了这一组中国小说,发现了它们的共性与个性特点。
这一组小说在环境描写方面的共性特点,每篇小说中都有环境描写,既有自然环境又有社会环境,有的环境描写比较直接,有的环境比较隐晦,且每一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都有各自的作用。
这组小说在环境方面的共性特点是这一组文章在环境方面具有共同的、总的特点,具有共性特点是一类文章组合成教学单元的必要前提,有共性特点才有共同研究的话题(专题)。
但这个教学单元不是一组在环境描写方面有共性特点的小说的简单相加,这组小说环境描写在共同特点中还有个性特点,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研究这组小说在环境描写方面的个性才是教学重要(主要)任务。
这组中国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各具特色,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一般特点。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等小说的环境描写散布于整篇小说之中。
这几篇小说环境描写总体来看呈现出描写对象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
环境描写对象与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影响到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多样化。
此外,这些小说中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紧密而丰富,但是作者并未都直接的表现出来,需要透过环境描写深入分析。
首先,纵观这几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从古到今其描写的对象(内容)体现出越来越丰富的特点:从自然景物到人文景观(建筑、居室环境),从民间风俗、人际关系到社会、时代背景等。
其次,这几篇小说中的环境除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突出小说主题等作用外,还与人物有着密切而丰富的关系(对人物产生由外而内的影响):影响人物的外在特点(行为、语言、神情等),烘托人物心情,映衬人物形象,交待人物性格的成因。
基于上述分析,中国小说学习的重点是借助环境描写解读小说人物,探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从环境的角度认识人物性格的成因,进而通过解读人物认识社会生活、把握小说主题。
掌握小说单元文章的共性特点是开展小说单元教学的基础,通过这组小说共性特点的把握发现其基本特点,在认识小说环境描写共性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单元内小说的个性特点,是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认识小说单元中的环境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以认识小说环境描写丰富性、多样性、变化性、发展性、综合性,进而形成对小说的宏观理解。
小说单元之所以抓住单元内小说环境描写的共性与个性组合,是借提炼某类小说环境描写的共同的一般规律与个性规律,进而将这些规律作为知识经验与学习工具,形成阅读小说的方法与策略。
从全局的角度关照各个局部,从整体角度的对单篇文章给予准确定位,确定每一篇具体材料的学习侧重点,是单元组合的重要方法。
不孤立地处理一课一文,并照顾单篇之间的相互联系,减少重复性教、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是这组小说实施单元教学策略的宗旨所在。
从整体的角度来说,组合单元要重视单元内部各文章之间的联系。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单元内部的文章围绕一个核心话题,各篇文章分别侧重于某一个方面,辐辏式地聚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新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一是层进式的联系,单元内容及其所落实的能力呈层递式排布。
按照这样的原则,组合教学单元的内容,促成学生对学习内容多方面、多角度、逐步深入地认识,以养成学生用联系、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二、小说单元教学目标(内容)确定依据中国短篇小说(节选)研究,开展单元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确定与设置,是十分重要的。
它不是凭空想象或者教师根据自身的好恶随意确定的。
而应该有所凭依。
本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依据是影响教学的主要因素:1.课程标准对小说教学的相关要求,为本课程中小说组合单元教学的首要依据。
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的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从课程标准看,对小说阅读的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对小说的阅读鉴赏要求,通过品读小说的语言,感受小说的形象,进而领悟小说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课程目标是教学的方向,也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
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不能像无头苍蝇乱撞,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但是,制定单元教学目标,要杜绝拿课程依据当摆设,把课程目标当单元具体教学目标(大而无当)的情况发生,而要据虚(课程标准)定实(可操作实施的教学目标),凭实显虚,即将课程目标总而分之,大而小之,虚而实之。
2.教科书对小说教学的要求教科书中两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无论是侧重对人物的分析,还是对主题的把握,都涉及到对环境描写的分析理解。
因为环境塑造人物形象、影响人物的性格,是人物性格的成因。
此外,环境描写对小说的主题有烘托作用。
因此分析欣赏小说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不能离开对环境的分析。
弄清教科书赋予教学资源的教、学任务,把它作为单元组合及单元教学目标确定的重要参考,但单元教学目标(内容)的确定又不拘泥于教科书所分配的教学任务。
3.整合后的小说单元环境描写的特点整合后的小说单元环境描写的特点十分突出,其对象、内容、作用均十分丰富。
从环境的角度分析小说,可以开辟解读小说环境、人物、主题的新途径。
本单元的中国小说环境描写特点鲜明:从古到今,小说环境描写从自然景物到人文景观(建筑、居室环境),从民间风俗、人际关系等到社会、时代背景,体现出对象(内容)越来越丰富的特点。
其次,环境除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突出小说主题等作用,还与人物有着密切而丰富的关系(对人物产生由外而内的影响):影响人物的外在特点(行为、语言、神情等),烘托人物心情,映衬人物形象,交待人物性格的成因。
这些特点是小说这一文体典型特点的具体反映,将具有这些典型特点的小说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探究这组小说在环境方面的特点,旨在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深入地认识小说的特点,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规律与基本方法,形成阅读小说的新的策略,丰富小说阅读的经验。
4.学情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教学要服务于学生所需,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状况是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确定学生应该怎样学习,为什么要这样学的重要依据。
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认识还比较浅薄,解读只限于经验,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表现的对象及内容的认识还都留于表面,甚至不能准确判断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能辨析小说中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一些基本知识,因此具备了一些解读小说人物形象与分析环境描写的基本方法。
但对小说人物形象只知其表,而不识其里;对环境描写的分析还止于经验式阅读;对小说中的人物与环境描写的分析还停留在概念化与表面化层面。
在一些学生那里环境描写的解读与人物分析各自为战,互不联系,彼此割裂。
具体表现为:学生通常能够判断出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却难于理解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环境,比如对《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大柜台,能够理解这是咸亨酒店格局的交代,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却认识不到它还是一条贫富的分界线,是贫富之间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也是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映。
读《在烈日和暴雨下》,一看到环境描写,就想当然的得出结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学习了《故乡》,知道了其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的作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两处环境描写便也是渲染气氛。
至于所读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到底有无这些作用,学生不加认真研读,不予深入探究,对小说环境是如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形象的更是不得而知。
学生也不能通过人物形象的把握、环境描写的分析、情节的分析去认识小说的主题,更不能将小说中的要素联系起来做综合、整体的解读,这其实违背了小说阅读的基本规律。
因此,进行学情分析要尽可能多角度、多途径地观察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学习、发展所需,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经过对学情由表及里地分析,来准确判断学生学习所需,为单元教学的整合(确定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提供重要、可靠的依据。
对学情要深入的分析与思考,应不止于罗列现象,而需透过现象看本质。
即挖掘现象背后产生问题的深层的、本质的根源。
再依据学情分析的结果,聚焦学生问题,并将之转化为单元组合的专题(单元学习的重点内容、单元教学讨论解决的核心问题)。
学情分析切忌只看表面现象,不察就里。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有实效,更无奇效。
高中初始阶段,学生对小说的学习,还止步于初中小说学习的基础上,关注的重点还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对环境描写的认识,受初中小说学习篇目较少的限制,积累的经验还不够丰富,仍留于概念化的理解。
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并未有深透的把握,通常能够判断出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却难于理解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环境;对环境描写的分析、对小说中的人物与环境描写关系的理解也停留在概念化的经验式阅读。
一些学生,孤立的分析人物;环境描写的解读与人物分析各自为战,互不联系,彼此割裂;不对环境描写、小说情节作深入分析,也不把人物、环境描写、故事情节联系起来考虑。
这是违反小说阅读的基本规律的。
根据学生的此种情况,小说单元的核心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重点研读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借助对小说中环境描写特点的把握分析,初步学习小说利用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提炼解读人物(小说)的策略。
上述现象的焦点问题是,学生不能将小说中的环境、人物、情节等要素作为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
对小说环境描写、人物等要素的分析是孤立的,彼此割裂的。
这种情况是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确定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应该怎样学习,为什么要这样学的重要依据。
学生对小说的学习,以整合之后的小说(包括节选)作为载体,通过对这组小说的通读、精读、品读、研读、比读等一系列阅读学习活动,全面认识中国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并能够根据环境描写的特点总结分析环境描写的方法。
从环境的角度切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深刻地把握人物性格,而且能够把握人物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与社会原因,了解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轨迹。
小说单元教学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小说,弥补了高中教科书中小说教学环境描写分析的空白,还能在对环境描写的研究过程中,运用联系的方法勾连环境与人物、情节的关系,分担教科书中赋予两个小说单元侧重于赏析人物与环境情节与语言的教学任务。
需要说明的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不是以上几个依据的逐一、机械地对应,而应将凭借这几个依据分析的结果,聚焦之后形成焦点,提炼为最终的教学目标。
三、小说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重点研读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借助对小说中环境描写特点的把握分析,初步学习小说利用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提炼解读人物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