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协同创新机制-四川科技厅

协同创新机制-四川科技厅

附件四川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方案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二○一三年二月目录一、建设意义 (3)二、建设思路 (5)三、基本原则 (5)(一)明确定位、突出重点 (5)(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5)(三)协同创新、多方共赢 (5)(四)统筹兼顾、分步实施 (6)四、建设目标 (6)五、主要任务 (7)(一)主要支持方向 (7)(二)主要功能建设 (9)六、体制机制 (11)(一)组织管理模式 (12)(二)市场化运行机制 (12)(三)多元化投入机制 (13)(四)协同创新机制 (13)七、保障措施 (14)(一)加强组织领导 (14)(二)完善政策措施 (14)(三)创新投入方式 (14)(四)营造创新环境 (15)一、建设意义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地位还未真正确立,产学研结合缺乏有效形式和途径,迫切需要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纵观国外,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先后设立了各具特色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力促进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近年来,我国各地也涌现出一批以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江苏省(昆山)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其发展势头迅猛、所有制形式多元化、运行机制独特、创新成就突出。

这类新型科研机构遵循市场与创新规律,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出很强的创新活力,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现阶段,我省提出建设创新型四川的宏伟目标,创新驱动战略已成为支撑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战略,建设一批适应新形势需要,遵循市场与创新规律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标准,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搭建一批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已成为我省迫切的现实需要。

这对深化我省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我省分层次建立研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的有机衔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设西部创新驱动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抢抓发展机遇,做强产业支撑,以提高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集聚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以高科技园区为依托,搭建政府、科研单位、企业相互支持的合作平台。

以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形式,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带动我省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我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基本原则(一)明确定位、突出重点重点围绕我省七大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骨干企业和代表发展方向的企业为组建主体,充分体现产业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功能定位。

(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以各级地方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按照市场需求,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努力实现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同步推进,建立市场化发展路径。

(三)协同创新、多方共赢整合政产学研资用各方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以利益为纽带,积极探索和创新利益协调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实现多方共赢。

(四)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兼顾地方产业发展需要与未来前沿技术发展趋势,统筹部署、协调发展;形成“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建设机制,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四、建设目标通过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培育本区域战略性目标产业群;二是强化共性技术的研发及应用示范,以“合同科研”等方式为行业内企业提供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科研成果,带动区域内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提供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四是建立技术扩散机制,通过技术转移、建立衍生公司及孵化创新企业等方式,促进区域内新兴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在兼顾地方产业发展战略与前沿技术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首期启动汽车、数字家庭、钒钛、硅材料、泡菜、饲料、环保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研究院。

到2015年,逐步建立20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

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市(州)、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新型科研开发机构。

到2017年,累计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5000亿元以上。

五、主要任务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主要开展产业或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提出解决方案,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并推动实施;组织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产业化,促进新兴产业形成,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一)主要支持方向重点支持我省七大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

1.集成电路、应用软件、信息安全、平板显示、物联网、云计算、军工电子、数字视听及数字媒体、三网融合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2.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现代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及自动化装备、高端配套基础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产业领域;3.乳制品、食用油、酒类制造、肉制品加工、软饮料制造、果蔬泡菜加工、茶叶加工等饮料食品领域;4.油气化工新型催化剂,天然气、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磷化工、醇醚燃料助剂等油气化工产业领域;5. 稀土材料、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钛化工、钛及合金、氧化钒、钒氮合金、含钒钛微合金钢、钒催化材料、钒钛特种功能材料、钒钛磁铁等钒钛钢铁及稀土产业领域;6.太阳能、风能、多晶硅、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核能和生物质能源等能源电力产业领域;7. 汽车制造、发动机、汽车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系统等汽车制造产业领域;8.商用飞机零部件、安全系统等航空航天产业领域;9.特种高分子材料(包括新型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电磁辐射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领域;10.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血液制品、化学药、医疗器械与诊断试剂、保健品和美容护肤品等生物产业领域;11.高效节能绿色照明产品、建筑节能、生态恢复、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成套设备、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领域;12. 中药新药、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及配方颗粒、中药加工炮制等现代中药产业领域;13.主要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经济作物,以及畜禽、水产突破性优良新品种培育等生物种业领域;14.饲料、农药、化肥、兽药、农业生产与加工机械等农用物资与农业机械领域;15.粮食、油料、蔬菜、肉类、蛋、奶、水果、调味品等农副产品加工领域;16.公共安全及安全生产领域;17.旅游产业和旅游公共服务领域。

(二)主要功能建设根据产业技术研究院总体建设目标,围绕地方产业发展战略和前沿关键技术的突破,强化协同创新、多方共赢。

1.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围绕地区产业发展战略,同时注重研究的开放性和国际化,以重大科研项目为支撑,通过招标、遴选等多种方式,确定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方向,重点聚焦行业带动性强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

通过创新,破解地方经济建设难题和发展瓶颈,提升地方产业核心竞争力。

到2015年,全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1000项以上,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500-1000项;发明专利500-1000项。

2.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面向产业发展,注重市场前景,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通过实施“发现、筛选、撮合、转化”的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界的无缝对接,助推区域内新兴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到2015年,促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项以上,登记技术成果2000项以上,重大技术交易合同项目10000项以上,技术交易额200亿元以上。

3. 创新型企业孵化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助推创新型企业成长孵化,通过建立融合“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产业链条,实现研究、开发、产业化与孵化同步推进。

同时,鼓励研发团队按照“一个项目一个公司”的方式,带着知识产权创业,孕育、培养创新型企业,将技术创新成果固化于企业。

到2015年,孵化、培育创新型企业500家以上。

4.行业公共技术服务着眼于公共资源的开放共享,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以核心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为纽带建立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同时,统筹利用全省科技资源,结合现有的基础条件平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具有基础性、公益性的服务平台,面向全行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检测、工程化应用、技术转移、创新孵化、融资服务等一系列行业公共技术服务。

到2015年,发布企业技术需求信息10万条以上;为5000家以上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检测、工程化应用等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超过500亿元以上的债权股权融资服务。

5.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功能积极招才引智,着力培养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着眼于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培养行业领军人物和专职运营团队,建立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中心的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凝聚行业优秀人才;整合社会中介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技术服务团队。

同时,坚持以创新求生存、以合作求发展的基本取向,进行全方位、多样化的国际国内合作,实现协同创新、互动发展。

到2015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50000人次以上,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1000次以上。

六、体制机制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是为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的活力和实力,提高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它是政产学研资用多主体合作组建的,以产业化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创新型科研经济实体。

鼓励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科研生产互动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形成研发和产业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破除所有制界限,推进体制重构、功能重组、资源重整、效能倍增;通过章程和契约规范行为;虚拟架构和实体组织相结合,自主研发和外包研发相补充,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配套。

(一)组织管理模式为了适应我省科技与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技术研究院要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

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采取独立法人实体、企业化管理模式。

院长对外代表研究院行使法人权利,对内负责研究院的日常运行。

同时,鼓励产业技术研究院根据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其他组织管理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