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西药的认识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华夏五千年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而宝贵的财富,其中就包括中医中药这块奇葩。
从“神农尝百草”到“伊尹制汤药”再到李时珍注《本草纲目》,从神医扁鹊到华佗,中医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一代代传承,那么到了近现代这笔巨大的财富有去向了何方呢? 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一个沉睡的大国被唤醒,他的人民遭受了一百多年前所未有的屈辱与苦难,但是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列强的入侵同时使西方科学文化传入了古老的中国,从此中国的各方各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医药事业也不例外——在医疗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断有新的药品被研制开发。
当人们患了某种疾病或缺失某些营养时,常常会在众多的药品前感到无从选择。
供人们所服的药品比以前增多了,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有些药品对人体产生的效果都被它对人体的副作用所抵消,而且药品常常会阻止营养的吸收或干扰细胞对这些营养的吸收。
生于我这个年代的大部分人对传统中医中药的接触已经十分少了,目前社会上听得最多也最能令老百姓接受信服的是“中西医结合”。
特别是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医药工业与国外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从中药中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探索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新药研究路子成了我国医药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而这条路子便是中药现代化3,然而就是对于中药现代化,学界有两种意见分歧。
有的学者认为,中药现代化仅是将中药西制,而中药西制后就不能再称为中药而是变成了西药。
中药是中成药、成药、汤药、中药材、中药饮片4的总称。
西药泛指植化药、化学合成药、生物药、基因类药物。
此种观点的持有者举了一个“麻黄汤”和“麻黄碱”的例子来证明西药虽然在某些局部部位疾病的治愈上有立杆见影的效果,但其毒副作用大,可能损伤人体其他脏器及整体功能导致药源性疾病甚至死亡。
而药品的科学性就体现在安全性上,其次才是疗效,而这一点西药根本无法与中药相比,就是说中药西制并不具有科学性优势。
中医集华夏传统文明之大成,西药乃欧美新兴科技的结晶;中医诊断方法讲究望、闻、问、切,阴阳五行独承医理之滥觞,辨证施治兼赋医药之原理;西医遵循化验、透视、拍片、手术等理化疗法,药品成份分析、临床效果试验是其不可逾越的准则;中医坚持“头痛医脚,脚痛医头”之古训,颇似迷宗八卦,让人不得要领,以期在“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温润境界中,获得药到病除之奇效;西医倡导“科技第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观念,立竿见影,直指要害。
中医讲经验,西医尊科学;中医崇秘方,西医重品牌。
还有人说“中医治本,西医治标”,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市面上所卖的感冒药、止痛剂、抗过敏药等实际上会降低血液中维生素A 的含量,维生素A 可以保护和增强鼻、喉、肺等内部的黏膜。
缺乏维
生素A 时,这些部位的黏膜便成了细菌繁殖的温床。
若吃药治疗的话,结果反而延缓了治愈的时间。
阿斯匹林不但是神奇的家庭用药,也是神奇的“维生素C 的偷窃者”,只要很少量服用,就能使维生素C 的排出率高达3倍,它还可能引起叶酸和 B族维生素缺乏症,因而导致消化器官的疾病和贫血。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和强的松与体内锌量的降低有关;巴比妥类药品,与体内钙含量降低有关;服用泻药和胃酸抑制剂,会妨碍钙和磷的代谢;服用过量泻药时,可能会失去大量的钾和维生素A 、维生素D 、维生素E、维生素K;高血压患者服用的利尿剂或抗生素会破坏钾。
不可滥用维生素
有人把维生素当做补品,滥用维生素,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对身体也没有好处,会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出现严重中毒的后果。
维生素D 是防治佝偻病的药物,但长烦躁、哭闹、体重下降、厌食、肾脏损害、肝脏肿大、骨骼硬化等病症。
大量使用维生素B1 ,会引起头痛、眼花、心律失常、烦躁、浮肿和神经衰弱。
过量服用烟酸以后,可引起面部潮红、皮肤瘙痒、肝功能不正常、黄疸、低血压,甚至引起胃溃疡。
大量使用维生素C,还可能引起腹痛、腹泻、糖尿病、肾结石,并可降低某些妇女的生育能力。
用药要忌口
营养药和疗效药这两种叫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药理分类,但在涉及到药物与营养的时候,我们还是应大致地了解。
营养药只是在人体缺失了某些营养素和微量元素时,才选择性地服用,以期达到营养保健的目的。
而疗效药是针对某些具体病症所采取的必要的防治手段。
营养药不能治病,但只有为自己的身体提供了足够平衡的营养,才能远离疾病,因此在服用营养药时要保证适当、合理。
疗效药能治疗,但相当一部分药品有副作用,也有一部分药品的化学成分与某些食物在体内合成后会淡化功效,甚至产生有害物质。
以下是用药时的一些禁忌:
忌与酒同服的药
少量饮酒不碍健康,用酒浸泡中药制成药酒还可以治病。
但是,在服用某些西药时则不能饮酒,更不能将西药片投入酒中作药酒,因为酒与西药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可能降低疗效,增加毒性反应。
据估计,约有百种以上药物在服用期间应该忌酒。
如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者在服用利血平、胍乙啶、复方降压片、优降灵、地巴唑、消心痛、速尿等时不能喝酒,因为酒后可能使乙醇的麻醉作用增强,外周血管扩张,加上降压药的协同作用,最容易发生低血压,甚至休克而危及生命。
睡眠不佳、多梦、心悸的病人服用鲁米那、速可眠、水合氯醛、利眠宁、安定、泰尔登、安眠酮等中枢抑制药时,若饮酒,可能使神经反应性降低,造成中毒死亡。
糖尿病患者饮酒前后服用胰岛素、优降糖、甲磺丁脲、降糖灵等药物,有引起低血糖休克的危险。
忌与茶同服的药
饮茶会影响一些药物的疗效,服药时必须注意:
缺铁性贫血的病人和孕妇在服用硫酸亚铁、富血铁和枸橼酸铁时不能喝茶,因为茶中的鞣酸会与铁剂发生沉淀,影响铁的吸收。
服多酶片、胰酶片、胃蛋白酶等酶制剂时不能喝茶,因为这些药物的化学本质属于蛋白质,茶中的鞣酸可以和它们发生作用,生成不溶性沉淀,从而降低药效。
盐酸麻黄素、黄连素、磷酸可待因、硫酸阿托品、地高辛、去痛片、优散痛、安痛定等在与茶水合用时也会降低药效,也不宜合服。
忌与糖同服的药
在内服龙胆酊、健胃散、龙胆大黄合剂等苦味健胃药期间,不能吃糖和甜食,因为苦味健胃药能刺激末梢神经,反射地分泌唾液、胃液等消化液,达到帮助消化、促进食欲的目的。
如果在药里放很多糖,完全掩盖了苦味,结果就失去了健胃的功效。
在内服扑热息痛、退热净等药物时也不能吃糖,因为糖能抑制此类药物的吸收,影响疗效。
忌与果汁同服的药
在各种果汁饮料中,大都含有维生素C 和果酸,而酸性的物质容易导致各种药物的提前分解或溶化,不利于药物在小肠吸收,影响药效,有的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会增加副作用,对人体产生不利因素。
如小儿发热时常用的消炎痛、安乃近、复方阿司匹林等清热止痛剂,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若在酸性环境中则更易对人体构成危害。
忌与牛奶同服的药
牛奶含有较多的钙、铁、磷等无机盐类物质,这些物质可与某些药物成分,发生作用而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药效。
如中成药中的黄酮、有机酸等成分,遇到牛奶中的上述成分会相互作用,有碍药物吸收,使疗效下降。
化学药物在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如土霉素、四环素等可与钙、铁结合成络合物,使这些药物的吸收受到影响,甚至达不到治疗目的。
另外,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等,对某些药物的吸收也有一定影响。
忌与盐同服的药
风湿病伴有心脏损害的患者,在使用水杨酸钠治疗期间,要限制病人食用大量盐 (氯化钠)。
因为钠可促发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
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病人,要给予低盐饮食,并补钾。
因为此类药物有引起水、钠潴留和排钾的作用,如食用盐过多,则可增加水、钠潴留,而致水肿。
服用降压药(如利血平、复方降压素等)时,也不宜大量食用含高盐的饮食,因为盐可增加血压升高的程度,明显降低降压药的疗效。
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
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
治法应以辛凉解表为主。
常选用菊花、薄荷、桑叶等。
服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片)、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兰根冲剂等。
如发热较重、咽喉肿痛明显,可以配服双黄连口服液(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
这些药具有较好
的清热解毒作用。
尽管就目前国内的形势来看中药的境况并不好,但同时日本以及一些西方国家却开始愈发重视起中医药来,因为他们注意到了中药许多难能可贵的特点,正努力研究它以为己所用,所以中国人必须迅速认识到这一点把握时机弘扬民族文化,坚守住它并发展它,千万不可在中医药的研究上让外国人占了上风。
发展中药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药现代化,但引进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不能离开中医理论的指导,只有做到“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6]才能让中医药崛起,才能让灿烂的中国医药文化生生不息。
尽管探其精髓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将中药发展成为世界性的主流药物,让中医药为全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浅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学院:管理学院
班级:会计0907
姓名:祝茜茜
学号:2009052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