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家乡—吴川

我的家乡—吴川


花桥
• 吴川花桥始于明代。它横跨河流两岸,桥上面高盖布棚,挂满五光十色的灯 笼、彩旗、彩带、气球;桥两侧各种鲜花争奇斗妍,诗画琳琅;桥头有大型 泥塑“仙女散花”,雕刻精细,巧夺天工。夜色的花桥,彩灯闪烁,清波流 华,有如彩虹横空,极为壮丽。 • 花桥原是吴川市梅菉镇隔海村居民为过江进城闹元宵而搭起的桥。据说起初 是用竹排或小船连成的,后因浮桥危险,改用竹 木搭桥。在旧社会,人们 怀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怕男女同走一条桥,免不了摩肩擦背, 于是又改搭男女二桥,还把女桥盖住,装饰一番,越装越美,便 成了“花 桥”,相传至今,红男绿女相拥雀跃,热闹非凡。 • 解放后,1957年,为了方便群众,镇政府在上隔海村江面上建起一座水泥桥, 从此后,花桥便第一次有了自己固定“住 址”。2001年元宵,除保留上隔 海花桥张灯结彩供游人游览外,还在风景秀丽的江心岛搭起一座花桥。花桥 设计既继承传统,又具有时代气息。为安全起 见,2001年以来,已改用通 往江心岛的钢筋水泥大桥装饰,桥长数百米,宽约十一米,桥边摆满鲜花, 插满彩旗,挂满名人书画,装上彩灯,甚是雄伟壮观。
飘色
吴川飘色始于清代,以儿童乔装各种人物,站或坐在“色板”上面,在游行时手舞足蹈,飘飘如仙,惊 险美妙,被誉为“隐蔽艺术”和“东方飘游艺术”。 • 吴川飘色1992年和1997年两次晋京参加央视春节联欢晚会,2003 年吴川飘色造型作品晋京参加中国 首届文物仿制品既民间工艺品展,荣获金奖。吴川飘色乃“三绝”之首,早已闻名中外,被誉为“隐 蔽的艺术”和“东方飘浮艺 术”。2005年,吴川飘色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6年6月,应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邀请,吴川飘色参加了7月1日在香港 举行的香港各届 庆回归暨特区政府成立九周年庆典大巡游活动,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香港各大报刊、电视台作了专 题报道。2006年元宵节,吴川举办全国首届 “鼎龙杯”飘色大汇演,吴川飘色3套获金奖、4套银奖、 1套铜奖。2007年,吴川飘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据黄坡镇的民间艺人陈寿全生前回忆:清末,吴川黄坡的四乡八村常常举行游神赛会,出现了表现戏 剧片断的化装游行,俗 称“地色”,引人注目。为取胜其他村庄,林文杰与他的父亲林清老艺人别 出心裁地搞了技巧化装游行,在一个木箱上,设计出《哪叱出世》,小哪叱在莲花上迎风 飞飘,故 称为“飘色”。这套飘色展出后,游遍黄坡,轰动全县。是为吴川飘色起源。 • 从此,飘色之花就遍开在吴川的沃土之上。 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吴川民间艺术以其历史悠久、 丰富多彩、技艺精湛而闻名遐迩,吴川飘色堪称南国民间艺术的 一株绚丽的奇葩。所谓飘色,即是 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飘色的人物形象普遍是按戏剧人物的艺术造 型设计打扮,其内容有历史故 事,或神话传说,或现代题材。飘色艺术表演是一种地道的流动舞台 艺术造型,运用力学原理,用钢筋支撑着化妆演员随车游行表演,形象生动奇妙,各具体态,加 上 舞狮舞龙助阵,锣鼓八音相配,丰富多彩。
正月十五飘色
我们叫这里叫“三角符” 我 们 的 市 中 心 同 德 城
我们吴川的一些事, 一些人, 一些地方 „„.
江心岛
吴川一中
他们在打野战
XX
美丽海滨城
我们有吴阳海,吉兆海,博茂海……
下一页->
吴阳金海岸
返回
吉兆海
返回
博茂海
返回
建筑之乡
广州、深圳、珠海、广西等地的不少标志性建筑、昆明世博园的主 场馆都是由吴川人承建。
位于深圳地王大厦旁正在筹建的高88层、超400米的深圳第一高楼——“京基大厦”是由吴川 人筹建。 吴川的建筑力量占据珠海一半以上市场份额,深圳的1/3市场份额,在珠三角,大西南,海南 和北京,上海,大连,华中等地声名远播,是广东省建筑行业的中坚力量。 吴川人承建的广西路桥大厦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
美食吴川
粉皮@
美食吴川
烂镬(锅)炒粉
美食吴川
姜饭
月饼之乡
中国月饼之乡是吴川十大名片之一
我们还有
吴川三绝
吴川市是广东省湛江市县级市,该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风 俗传统源远流长,吴川市梅菉镇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 艺术之乡”,黄坡镇 200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 之乡”,吴阳镇200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8年该市被广东省授予“诗词之乡”,还 被世人们誉为“粤剧 之乡”、“泥塑之乡”、“木偶之乡”。 吴川市的飘色、泥塑、 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吴川泥塑2007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吴川飘色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江心岛桥就是花桥!
泥塑
吴川泥塑源于唐代。泥塑人物造形千姿百态,逼真动人,思想性艺术性很高。 吴川民间雕塑园是我国首间民间雕塑园。中国著名雕塑艺术家、全国城市雕 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潘鹤,为雕塑园题写“吴川民间雕塑园”园名,园内已 塑造一批泥塑艺术品,供游人欣赏。 吴川庆赏元宵有制作泥塑展览的传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泥塑的兴起发展, 可追溯到梅菉发达的砖瓦陶瓷器工业。相传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期间,梅菉 瓦窑村的一些陶瓷工人,就利用砖瓦泥雕塑和真人一样大小的泥人展出,吸 引了不少观众。此后,梅菉在元宵期间就普遍开展泥塑展览活动,这些泥塑 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以及喜庆风俗的片断。如《三顾草庐》、 《木兰从军》、《西厢待月》、《八仙过海》、《刘三姐对歌》、《岳飞报 国》等等。吴川泥塑造型优美、塑工精细、形神兼备、典意吉祥并栩栩如生, 是颇为精美的艺术品,蜚声海内外。吴川泥塑2007年11月被列为“广东省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川泥塑制作很有群众基础,有一大批能工巧匠曾多次到北京、上海、杭州、 昆明、海南、广州、深圳、湛江等地制作展示。吴川是闻名全国的泥塑之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