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效应研究小组成员:林旭李政常云龙许亮林婷婷郭佳产业集群是企业沿着产业链集聚发展的结果,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生产方式的改进,泉州市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模式已逐步发生变化。
为摸清产业发展规律,准确掌握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厘清发展思路,本课题组从产业结构和集群分类等方面对泉州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为泉州产业集群的快速协调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努力打造泉州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一、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多年来,伴随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起步,我市产业集群也历经萌芽、发育、壮大,从创业之初“满天星斗”、靠“三来一补”起步的乡镇企业发展到“专业镇”、“专业村”,由粗放到集约,由模仿到品牌,从家族到创新,已经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中逐渐形成的中小企业区域横向聚集取代了企业规模,形成了产业内部相互协作、独具竞争优势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产业营销网络。
目前,全市已形成纺织、服装、工艺品、陶瓷、食品饮料、水暖器材、建陶、石材、包袋、鞋业等一批年高值产业集群,其中超千亿产值集群有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石油化工、食品饮料、石材、制鞋等7个产业集群。
1、区域化塑造产业集群的聚合力。
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中,各地立足经济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挥各县(市、区)产业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精心培育,发展壮大,全市产业集群显现出区域化发展趋势。
泉州各县(市、区)相继获得“中国鞋都”、“中国伞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建材之乡”、“中国建筑之乡”、“中国石雕之都”,“中国芦柑之乡”、“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工艺陶瓷之乡”、“中国瓷都”等区域性的全国级品牌,已成为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专业化、区域性龙头产业。
2、产业链增强产业集群内合力。
随着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链也随之扩张,形成上中下游配套产品链条。
纺织服装业,从聚脂-切片-拉丝-织造-染整-成衣到专业市场;鞋业包袋业,从制革-鞋底-鞋面-辅料-成品到专业市场;陶瓷业,从高岭土加工-成型-彩绘-烧制-包装到专业市场;纸制品业,从造纸-纸板-纸箱-印刷到专业市场;食品业,从种植-采摘-粗加工-精加工到专业市场,层层相因,环环紧扣,均自成体系。
同时,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实施贴牌生产、委托加工、特许加盟、品牌一体化的经营策略,聚集了一大批协作企业。
3、品牌强化产业集群的竞合力。
我市产业集群在培育发展中十会注重打造产品品牌,注重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增强了产业整体竞争力。
如“富贵鸟”、“安乐、安尔乐”、“SBS”、“七匹狼”、“安踏”、“金鹿”、“九牧王”、“拼牌”、“溪石”等十几枚中国驰名商标,总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4、工业园区提供产业集群发展的承载力。
我市传统制造业从家庭作坊、草根工业起步,通过大力培植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配套产业,产业链得以迅速培育、延伸,形成了现代特色农业、民生产品制造、生产要素集散、石油化学工业、高新技术孵化五大基地,筑起了我市雄厚的产业基础。
近年来,我市大力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把发展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强化园区招商力度,在外引内联、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档次上下功夫,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空间集聚。
全市已在中心城市集中建设清濛、万安、江南、泉港等大型工业园区,在次中心城市建设晋江五里、南安成功、惠安城南、安溪园潭、永春探花山、德化民营科技园区等工业区,并拥有石化、建材、电子、服装、鞋业、陶瓷、茶叶等专业园区5、市场拓展产业集群的生命力。
近年来,我市采取“立足泉州、辐射内外”的策略,坚持“建一个市场,兴一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和“一县为主、各方配合,一个舞台、大家唱戏”的发展思路,把泉州与全国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了侨乡产品走向全国。
现已形成一批较有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如石狮的服装和布料市场,晋江市的陈埭鞋材市场、磁灶建材市场、安海糖烟酒市场、福埔车辆机电市场、英林布料市场、华洲水产品市场,南安的水头“闽南建材第一市场”、官桥粮油市场,惠安县的石材、石雕工艺品市场,德化县的陶瓷工艺品市场,安溪县的竹藤工艺品、茶叶市场,永春县的芦柑、蔬菜批发市场等一批辐射面广的区域性、全国性商品专业市场。
同时,发挥侨乡优势,依托广大华人华侨在国外的市场网络和营销力量,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在国内外共设立上万个大中小型销售网点,发达的市场营销网络已经形成。
并通过大胆采用代理制、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网上交易等方式全方位拓展了国内外市场,广阔的市场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
二、泉州各主要产业集群简要服装纺织产业集群简要泉州市纺织产业在福建省乃至全国纺织行业中均占有重要份额,特别是针织板块、制鞋面料板块优势明显。
截止到2013年末,纺织行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53家,拥有包括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天宇化纤织造实业有限公司、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纺织产业集群龙头企业57家。
主要的产业集群地有鞋业产业集群简要经过30多年的发展,泉州鞋业呈现产业规模影响全球、品牌创建引领全国、营销模式领跑市场、行业创新比肩寡头的现状。
具体发展现状如下:(1)形成五大鞋业基地。
①晋江陈埭、西滨、池店及中心市区的旅游鞋、运动鞋及配件和鞋材为主的生产基地;②泉州市区和晋江内坑、安海以拖鞋为主的生产基地;③石狮市以皮鞋、时装鞋、休闲鞋为主的生产基地;④惠安县百崎乡、东园镇、洛阳镇以鞋底、鞋材为主的生产基地;⑤南安市洪濑、九都、美林、永春等以童鞋为主的生产基地。
(2)培育了一批品牌骨干企业。
泉州成为全国同行业品牌最集中、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市拥有14个中国名牌产品,12个中国驰名商标;有55个企业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资格和3个出口免验企业,21家上市公司。
(3)营销模式和技术创新加快。
营销手法走向专业体育赛事的赞助,品牌国际化步伐加快;拥有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骨干企业参与国家旅游鞋、运动鞋技术标准制定,龙头企业创新技术能力居全国同行领先水平。
建陶石材产业集群简要石材产业主要以南安水头、石井为中心,涵盖晋江永和、磁灶和惠安等地。
南安是我国唯一的“中国建材之乡”;南安的水头“中国石材城”是全国最大的花岗石、大理石装饰石材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石材城。
南安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齐全的世界石材生产贸易中心,被列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2013年南安石材规模企业有277家,产值达330.63亿元。
2012年石材产业集群总产值约为450亿元。
晋江永和是“中国石材之乡”,其石材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周坑、巴厝和邵厝等8个行政村。
几年来,泉州市的石材产量占全国40%以上,产值、产量、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其石材的加工装备及工艺制造已达世界一流水平,并且还在不断提升中。
泉州建筑卫生陶瓷产业主要分布在晋江磁灶、内坑和南安水头、官桥等地。
2013年泉州规模以上建陶企业的瓷质砖产量达8.58亿平方米,陶质砖产量达2.96亿平方米。
2013年福建建筑陶瓷工业总产值463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晋江2013年建材陶瓷规模以上企业170多家,产值316.98亿元,比增6.8%,占晋江市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11%,占福建省建筑陶瓷工业总产值68.40%。
南安市2013年陶瓷规模以上企业49家,产值81.25亿元。
晋江市建筑陶瓷产值是南安市产值的近四倍,两地产值占福建省产值的86.01%。
机械制造产业集群简要十五”末期即2005年泉州市五大传统产业之一的机械装备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6.1亿元、销售产值110.2亿元,产销率达到94.9%。
“十一五”末期即2010年泉州市机械装备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40.3亿元、销售产值420.7亿元,产销率达到96.4%。
十五”以来,泉州机械制造业逐步向特定的若干区域集聚,并与所在区域发展需求紧密集合,出现了一批区域优势比较鲜明、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高的特色产业。
如鲤城的太阳能电池设备,丰泽的大型数控机床与烟草机械,洛江的纸巾机械,泉港的新型变压器,石狮和晋江的纺织机械、制鞋机械与工程机械,南安的数控复合机床、砖机、混凝土搅拌生产线,惠安的修造船与电动工具,安溪的电源电器与茶叶机械,永春的机械配件,泉州开发区的卫星接收设备,台商区的空压机等产业集群。
工艺制品产业集群简要工艺制品产业是泉州市五大传统产业之一,主要产品包括工艺日用陶瓷、树脂、雕刻、藤铁等四大品种,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产值、出口值均占全市工艺制品行业的80%以上。
2013年,泉州工艺美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187家,产值340.55亿元。
从行业分布看,日用陶瓷制品制造主要集中在德化;树脂工艺品制造企业分布于泉州市多个县、区,但比较集中在丰泽区;雕刻工艺制品主要是石雕,集中于惠安;藤铁工艺品主要集中于安溪。
树脂工艺品制造主要集中在丰泽区,产品包括各种工艺礼品、实用小器具等。
丰泽区是“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有树脂工艺品生产企业200多家,占泉州树脂生产企业数量一半以上。
惠安县已发展成为国内产业规模最大、工艺水平最高、品种最齐全、加工能力最强的雕刻工艺品生产加工与出口基地。
藤铁工艺行业是安溪县的主要特色支柱产业之一,企业主要分布在尚卿、凤城、城厢、西坪、龙门、参内、龙涓等乡镇。
德化是海峡两岸最大的陶瓷生产密集区和集散地,现有陶瓷企业1200多家,陶瓷产业形成了传统瓷雕、出口工艺瓷、日用瓷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食品产业集群简要2012年,福建省食品饮料行业的增加值总和为814亿元,泉州市为124亿元,占全省比重的15%;若从细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比重为3%,而食品制造业的比重为27%,饮料制造业的比重为26.5%。
可见在食品和饮料制造方面,泉州在福建九个地市中占有重要地位。
食品饮料业在泉州各县区均有布局,但有明显的侧重。
根据2012年的数据,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要分布于泉港和南安,产值分别为60亿元、35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40%、23%;食品制造业主要分布于晋江,产值达156亿元,占泉州的比重63%,其次为惠安,占11%;饮料制造业主要分布于安溪,产值占泉州饮料制造的67%,其次为永春,占10%。
石化产业集群简要石油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产业,泉州石化基地是中国石化产业重要的基地之一。
2015年底,我市石化企业达2000多家,规上石化企业实现产值1793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64亿元,同比增长21.6%。
我市将为石化企业发展建设载体平台,包括建设泉港石化工业区、泉惠石化工业区、石狮及晋江纺织化纤工业区等4个园区,为行业集聚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