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说起校园文化不能不说起北京大学,这所已经具有国际声誉的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
作为中国办学历史最久的大学它在文、史、哲、法、理、工、医、农等各学科领域都有建树,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
而这一切都肇端于1917年起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
学贯中西的蔡元培先生任校长后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思想新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在此任教,思想保守的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在此任教,不同流派、不同思想的学者在此大汇集,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人才济济,百家争鸣,使北大学术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这种“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从此在北大扎下根基,泽被后世,奠定其在中国乃至世界崇高的地位。
蔡元培先生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就是北大的校园文化精髓。
那么,什么是校园文化呢?文化本义是“以文教化”,即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
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一般认为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核心内容。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
校园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会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塑造校园人美好的心灵,激发校园人进取精神。
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都因为其校园建筑古朴、典雅,巨木参天,四季花香氤氲,而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进而也成为中国学生最向往的大学之一。
师生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校园环境里,校园教学、生活、运动、休闲等各种设施完善,布局合理无疑有助于师生工作与学习,有利于促进校园人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最高层次,是校园文化精髓。
它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
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因此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
抗大是窑洞大学,没有武大、厦大园林般的校舍,但一样有校园文化,它集中表现在抗大精神上。
或者说简陋的抗日军政大学有着可以匹敌任何名校的校园精神文化——为崇高理想英勇奋斗精神。
抗大在学术上无法与北大相媲美,但在精神文化的锤炼上无疑是成功的,它把一批批来自中国不同地方有着不同背景千差万别的青年,都培养成为了民族独立与生存而英勇奋斗的坚强战士,它赋予每个抗大学生一个英勇坚强的灵魂。
抗大精神、抗大校风对今天的中国都有影响,就像北大的“兼容并包”对中国学术的影响一样。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内在机制,包括校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
一所学校不论其历史是长是短,规模是大是小,层次是高是低,都天然的有其校园文化。
因为每所学校都有校舍、制度,都有老师与学生都体现出一份独有的气质——那就是校园文化。
但校园文化却有层次之分,高下之别。
有的校园文化浓郁,积极向上;有的校园文化淡薄,浑浑噩噩。
而建设校园文化是一名校长最重要的责任,是一所学校价值之所在,是一所学校生存之关键。
有良好校园精神、校风的学校能利用学校一切物质的、文化的、显性的隐性的教育资源教育学生,熏陶学生,赋予她的学生以独特的文化气质。
这是教育实质之所在,也是一所学校存在之价值之所在。
低俗的校园文化,无文化底蕴之校园是可怕的。
“学文上北大,学理上清华”,虽然这俗谚令这两所中国顶尖院校有些不爽,但确也肯定了这两所大学独特的文化气质。
但现实中,有多少中小学、多少高校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文化气质呢?我在此不敢奢谈中国高校之校园文化,只就中小学校园文化而论。
恕我孤陋寡闻,有着鲜明校园文化的中小学校少,无特色气质的校园多。
有的学校造很大声势,打造怎样超前的校园文化,结果是“四不像”,还是没有文化品位。
有的学校默默无闻,几十年坚持坚守,却很有文化底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或许有人说学校不就是教学生吗,为什么要奢谈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有没有,浓不浓,品质高不高,关系不大。
这种认识是肤浅的。
学校工作既是教育教学的工作,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
我们修建校舍,建立规章制度这些本身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
但我们要着重建设校园精神文化,要让每一所学校都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为什么重要呢?首先,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之前论及的北大“兼容并包”是一种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它使中学西学可以在北大兼容并存相互借鉴,形成学术争鸣局面。
抗大的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激励师生克服一切困难去争取民族的解放。
所以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集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校园文化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是无法比拟的。
其次,校园文化可以极大地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教育哲人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
正如中国的家长为什么从孩子上小学起就不断择校一样。
名校老师与普通学校老师一个个对比或许高明不了多少,但名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普通学校不能比的。
许多学校建得像皇宫一样壮丽却很难招到学生,一些学校陈旧甚至有些老气,莘莘学生却趋之若鹜,原因在于后者有深厚文化根基。
最后,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几方面。
这三个方面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我们不否认校园设施的基础作用,但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表面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学校是智力密集、生产创造精神产品的地方,有受过长期教育从事专门劳动的教师,有接受能力强、朝气蓬勃的青少年。
只有有层次的精神文化才能使校园人凝集起来。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那么,我们中小学校园文化现状是怎样的呢?可以说,我们大多数中小学校园文化状况令人忧虑,应该最有文化气息的学校倒像是文化之沙漠。
君不见,教师节到了哪个学校标语不是“热烈庆祝第XX个教师节”?某年开人代会一重点高中门口横幅也是“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
我不是说这横幅写错了,而是说能不能换个句子来表达。
从城市到乡村学校的各种校园指示牌、标牌不仅语词一样,连样式也一样。
某校九年级模拟考试,要请专门制作广告牌的商家打印考号,原因是学校里没人毛笔字拿得出手。
某高中贴的新生分班告示前,学生挤得水泄不通还看不见。
原因是学生名单用八开的纸打印的,字太小。
一所高中竟然找不到可以工整书写学生名单的老师。
某校开学典礼上校长的发言稿是教务主任从网上下载的,堂堂校长教务主任连学校开学典礼的发言稿都写不出来。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试想这样的学校里会有文化气息吗?那么,怎样建设校园文化呢?虽然,校园文化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而校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仍然是重中之重,最大有可为的。
一所学校校舍可以陈旧,人的思想不能落后。
建筑不新,制度要与时俱进。
而建设校园精神文化不是一日之功,不是拍拍脑门就能解决的。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建设校园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宣传集体主义思想,传播科学精神、法制观念等等都是校园文化大有可为之处。
特别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学校应该首当其冲、责无旁贷。
吟咏中华诗文,学习书法、国画、民族舞蹈、武术、民族乐器都是大有可为。
实际上中小学生对学习民族文化有极强烈的兴趣,因为我们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民族文化已溶入我们血脉,与我们息息相通。
体育课上你看学生学习武术兴趣浓,还是掷铅球兴趣浓?中华民族文化之精粹历经数千年积淀是无比宝贵的文化瑰宝,我们的学校多没有认真传承。
某学校食堂里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名句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某学校把中华诗词警句刻在校园石凳上;某学校把《弟子规》印在墙壁上,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可谓匠心独具。
更多的学校则在传承民族文化无所作为。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背诵中华诗文,学习写毛笔字,把这些要求纳入中小学课程标准中。
但绝大多数学校没有落实,没有专门的课程教学。
有的学校一哄齐上搞个所谓中华经典朗诵会,也只是做做形式,当然比有的学校形式也不做强。
学校要把学习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纳入学校教学及各项工作中去。
学校营造大环境,把学习民族文化落实在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中。
语文课要强调背诵经典,学习毛笔字;音乐课要教唱民族歌曲,学习民乐;体育课要教授武术及器械。
清明、端午、中秋节等民族节日,都要举办相关活动,让整个校园弥漫着浓郁的中华文化的气息。
学校精神可以有多种多样,万紫千红,则万水归流都离不开传承优秀文化这主旋律。
中小学校园文化又有别于高等院校,它具有基础性特点。
建设校园文化可以从多方面着手,但是离不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大主题。
建设校园文化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民族全面复兴的兴国大计中责任重大而又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