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理解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

如何理解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

如何理解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导读: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就是离婚后才发现前夫(前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就有出轨、或重婚行为,无过错方有权向法院起诉要求过错方损害赔偿的纠纷。

、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的概念我们常说的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其实就是离婚后损害赔偿纠纷,是指离婚纠纷中无过错一方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手续后或者在人民法院判决离婚、调解离婚(明确放弃损害赔偿请求的除外)后的特定期限内,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另一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纠纷。

、离婚后损害责任包括哪些方面离婚后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离婚后的物质损害赔偿,一般应以无过错方在离婚之前遭受财产上的损害而提起赔偿请求。

离婚后的物质损害赔偿,以实际损失为限,以支付赔偿金等方式承担,因离婚而受到的财产期待权损失除外。

离婚后的精神损害赔偿是在夫妻一方重大过错致使婚姻关系破裂的,无过错方以离婚后提起要求过错方赔偿损害。

根据《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还可根据无过错方的请求,判令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抚慰金的具体数额可结合多种因素酌定。

三、人民法院处理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的法律依据:1、《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八条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九条承担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为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方的配偶。

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对于当事人基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提出的损害赔偿请求,不予支持。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七条当事人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手续后,以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但当事人在协议离婚时已经明确表示放弃该项请求,或者在办理离婚登记手续一年后提出的,不予支持。

四、律师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一》第28 条规定: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规定: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根据以上规定,离婚损害赔偿包含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物质损害赔偿主要是财产损害赔偿,是赔偿离婚过错方造成的实际财产损失,过错方对此应当全部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主要是对受害方进行的精神抚慰,在确定离婚损害赔偿的数额时,应当考虑一些因素:一是要考虑赔偿数额应当能够抚慰婚姻无过错方所受到的心灵上的创伤和精神上的痛苦,且要以受理诉讼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基本生活水平为准;二是要考虑过错方的经济负担能力,体现出对过错方的有效制裁;三是要考虑过错方侵害的过程程度、手段、场合、后果和影响等具体情节确定其赔偿责任,以保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离婚诉讼中,如要求一方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就需要主张方提交充足的证据来支持其对对方的指控,离婚损害赔偿的证据主要包括:1、过错行为人承认错误的文字记录或口头陈述。

2、由过错方所在的居(村)委会或其所在的单位出具的其与他人同居或与他人以夫妻名义相称共同生活的证明。

3、由婚姻登记机关出具的其与他人结婚的证明。

4、有关机构如医院出具的证明遭受家庭暴力的诊断或有关机关出具的伤情鉴定书。

5、由人民法院作出的构成虐待罪、遗弃罪或其他关于家庭暴力犯罪的刑事判决书。

6左右邻居的证词。

7、能证明一方有过错事实或行为的照片。

8、司法行政、执法机关的相关记录等。

收集证据时要采取法律允许的方法、手段和途径向了解真相的单位、组织、人员询问、收取证词、记录、凭证等,如家庭暴力伤害后拍摄的照片、X片等, 医疗机构诊断受害人因长期家庭压力患上忧郁症的病历;可能的话,也可以请有关证人出庭作证。

五、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一)损害事实损害事实是一切侵权责任构成的前提条件,无损害事实,即无承担责任的基础。

损害事实,是有两个要素构成的,一是权利被侵害,二是权力被侵害而造成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客观结果。

在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案件中,除因配偶一方实施了法定违法行为,致使无过错方由此受到财产损害外,对其精神的损害也是巨大的。

其中包括对婚姻生活的绝望、将来生活的不安、离开子女的痛苦以及由于离婚而导致的社会评价降低等。

[8]还须注意一点,即有离婚的发生,才使受害方取得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如不离婚,则不视为精神损害赔偿的开始。

(二)违法行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是法定责任,所以过错方的违法行为是指违反了有关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是指以下四种情形:(1)重婚。

即配偶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与他人结婚的违法行为。

(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即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的共同居住。

(3)实施家庭暴力。

即指配偶一方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身体、精神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虐待既包括积极的作为,如打骂、禁闭等;也包括消极的不作为,如不过饮食、不给于治疗疾病等。

遗弃则是指夫妻一方基于抛弃家庭成员的目的,无正当理由而拒绝与配偶同居或有能力而拒绝抚养等行为。

(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着前者引起后者,后者被前者引起的客观联系。

时间上,因在前果在后。

在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中,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即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是造成另一方因离婚而使精神利益受到损害的原因。

如果过错行为未导致离婚,则不适用离婚损害赔偿。

(四)主观上具有过错过错是无过失方提出损害赔偿的前提条件。

德国法学家耶林指出:使人负损害赔偿的,不是因为有损害,而是因为有过失。

”过错标志着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对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轻慢,以及对义务和公共准则的漠视。

”过错在范围上是有限的,指上述四种行为,并非所有导致离婚的情况。

不能将过错理解为导致夫妻之间感情不和而最终离婚的一般过失。

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在离婚案件中主要表现为故意。

不过在司法实践中,以客观的行为过错来承担赔偿责任,是简单而客观有效的。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须同时具备以上四个要素。

由此不难看出,精神损害的构成条件非常严格,在实践中认定损害事实存在比较困难。

由于现在民事诉讼中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无过错方举证比较困难,甚至还要冒着侵犯隐私权的风险,因此是否可采用过错推定原则,即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就推定其有过错,颇值思考。

六、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一)赔偿权利主体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赔偿请求权人被限定为夫妻的一方。

但在学理上,有学者认为,应拓宽请求权主体的范围,与婚姻双方当事人共同生活的、受离婚过错方暴力侵害的或虐待、遗弃的其他家庭成员都可成为请求权的主体。

笔者不赞同这一观点。

因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是因配偶一方婚内实施法定违法行为导致离婚,过错配偶方因此造成无过错配偶方的精神损害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因此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的当事人仅限于婚姻当事人,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如果因离婚造成损害,可以作为确定损害赔偿数额的因素加以考虑。

如果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因暴力、虐待、遗弃等造成精神损害,可以依照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单独提起民事赔偿之诉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追究侵权人的责任。

(二)赔偿义务主体在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中,有过错的配偶方为承担赔偿义务的主体,这在实践中毫无争议,但是对第三人是否可以成为赔偿义务主体呢?有一些国家的法律或判例,将因婚外情而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的责任主体,从配偶一方延伸到了第三者。

我国现行《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将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义务人限制为有过错的配偶一方,使得受害人在权利保护上受到影响,实际上是免除了共同侵权人的连带赔偿责任。

法律专家认为,在重婚和与他人同居侵害配偶权的损害赔偿关系中,是完全可以向重婚和同居的对方请求损害赔偿的,因为他们是这一侵权行为的共同加害人,构成共同侵权行为,有责任赔偿受害人的损失。

”笔者也赞同这一观点。

把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他人结婚、同居、通奸等故意侵害合法婚姻关系的第三者纳入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义务主体的范围之内,对保护正常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不受非法干涉,并使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责任主体上日益完备具有重要意义。

但须注意一点,即第三者承担这种连带责任的前提是明知”否则不成为损害赔偿责任的义务主体。

以上是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及责任主体的介绍。

需要注意的是, 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在本质上是一种财产赔偿责任,指的是在进行精神损害赔偿时,以金钱的形式对受害人进行赔偿。

我国侵权责任制度包括财产损害赔偿、人身损害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三种责任,他们在本质上都是财产赔偿责任,不能将财产赔偿责任与财产损害赔偿予以混同。

七、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与功能(一)、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2001年新修订后的《婚姻法》所确立的一项新的离婚救济制度,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是指配偶一方违法侵害配偶他方的合法权益,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离婚时对无过错配偶所受的精神利益的损害和精神创伤,过错配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调整这一问题的制度,日本民法中又称其为离婚抚慰金制度,有时亦称为离婚原因抚慰金制度。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是对离婚本身而产生的精神痛苦的赔偿,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指对这种离婚本身进行安抚的慰抚金。

(二)、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性质,是财产赔偿责任。

确定之性质有以下三点根据:1、以财产方式作为主要救济手段就广义而言,精神损害包括赔偿损失、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但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救济方式是赔偿损失即以由侵权人向受害人给付财产的基本形式,救济受害人受到侵害的权利。

对于财产的损失用赔偿方法救济,是财产救济手段,对于非财产的精神损害用赔偿方法进行救济,仍然是财产救济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