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昭通苗族芦笙制作(昭通非物质文化遗产)

昭通苗族芦笙制作(昭通非物质文化遗产)

昭通——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发布时间:2012-02-28 浏览:189次一、简介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

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的称誉。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

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

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

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男)执芦笙。

笙六管,作二尺。

……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

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

"由此可以看到清代时,苗族的芦笙吹奏技巧和芦笙舞蹈动作极其精彩,以及芦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芦笙制作技艺苗族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

笙斗又称气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纹理顺直、质地松软、少疤节,外观呈纺槌形,长46厘米~56厘米、宽4厘米~9厘米、高3.5厘米~8厘米,细端再接一根长15厘米左右、外径1.8厘米左右的竹管为吹口。

制作时,将整块毛坯料从中破为两半,分别挖掏出内膛,待装入笙管后再用胶粘合,外部用细篾箍五至七圈而成。

笙斗呈淡黄色,外部涂饰桐油,木纹清晰,外表美观,故有"金芦笙"誉称。

在笙斗中,呈75°~90角°纵向插入两排笙管,多为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者。

每管入斗处装有一个呈长方形、梯形、菱形或三角形的铜制簧片,每管近斗处开有一个圆形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

笙管多用白竹制作,白竹的竹径细、竹节长、粗细匀、竹壁薄,通常在直径1.2厘米左右、每节长40厘米~50厘米,是制作笙管的良材,要选生长三年以上、冬至到立春前砍伐的为佳,这时的竹管竹质坚韧、表面光亮、不易虫蛀。

各种音高不同的苗族六管芦笙,笙管的高度也不尽相同,最高音笙(民间称五滴水)高7.2厘米~14.5厘米(不包括笙脚,下同),高音笙(四滴水)高14.5厘米~30厘米,中音笙(三滴水)高30厘米~58厘米,低音笙(二滴水)高58厘米~105厘米,倍低音笙(一滴水)高105厘米~210厘米。

以c、c1、c2三音为例,笙管高度分别为97厘米、49厘米、25厘米,加上笙脚后为128厘米、60厘米、34厘米,余者类推。

簧片多用响铜制作,《尾蕉丛谈》一书载有"长管之上冒以匏,短管之中置以簧,用响铜为之,恒用火炙,亦古制也。

"尺寸依音高而定,以c、c1、c2三音为例,长度分别为4厘米、3.5厘米、2.5厘米,宽度分别为0.25厘米、0.2厘米、0.15厘米,余者类推。

簧料下好后,划出簧舌轮廓线,用小凿子凿透,锉削掉毛刺,放入炉火中加热,待到微红时,用钳子将簧框略微夹拢一些,使舌与框之间缝隙缩小,然后放入水中蘸火定型,这种经过"火炙"的簧片,吹奏时省力。

簧片也可用黄铜制作,但不及响铜制的发音脆亮。

共鸣管是套在笙管上端的一截竹管,可使音量明显增大,多使用毛竹制作,依音高不同而异,以c、c1、c2三音为例,管长分别为60厘米、30厘米、15厘米,余者类推。

以上所述为黔东南地区的苗族芦笙;在黔中、黔南和黔西北,则流行着另一种形制的芦笙,笙管用白竹或笋壳竹制作,下端管口不堵塞。

上端用两道竹篾箍紧,笙斗制作时中间不剖开,而是从粗端挖起,直通细端吹口部位,然后用圆木塞把粗端开口堵严,再用数道化篙皮箍住。

演奏时,笙管竖置,双手捧持笙斗下部,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左右两排笙管音孔,嘴含吹口,吹吸均可发音,站、坐、走、跳均可吹奏,形式活泼多样。

芦笙的笙管上端出音孔处,套有稍大的竹管、笋壳、铜筒或用竹篾片摺成三角形的小喇叭,可起到良好的音响共鸣作用,使音量扩大、音响洪亮、音色优美动听而丰富多变。

笙管穿过笙斗,有一截外露笙斗之下。

整套苗族六管芦笙,从倍低音到最高音共有大小五种规格,音列按五声音阶排列,发音每种规格为一个八度,音域A1-a3,共有五个八度。

由于流行地域和民族支系的不同,民间有多种芦笙类型:六管六音、六管七音(第六管装两簧)、八管八音、六管五音(一管不装簧)、六管四音(两管无簧)、四管三音(一管无簧)和四管二音(两管无簧)等等。

每个类型每种音列的芦笙,又都有高、中、低音三种规格,它们的音高分别在三个八度上。

苗族芦笙因流行地区的不同,而在大小、音色、音量和调式上有所差别,黔东南黄平、丹寨和榕江一带的芦笙高亢粗犷;黔西毕节、水城一带的柔和抒情;而黔南的芦笙则雄浑健朗。

三、传承流派1、雷山苗族芦笙贵州省雷山县苗族居住区村村有芦笙,是芦笙的重要产地。

芦笙制作工匠分别居住在雷山县丹江镇的排卡村、方祥乡的平祥村和雀鸟村、桃江乡的桃梁村和年写村,这些村寨都位于大山之中,交通极不方便。

制作芦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外,还要具备物理知识,了解力学原理。

芦笙种类较多,音质各有区别,形体大小也各有不同,要做出合乎需要的芦笙,首先要求制作工匠有长期的制作经验。

苗族传承芦笙制作技艺的师傅只用风箱、锤子、黄铜、斧子、凿子、锯子、钻子、苦竹、桐油和石灰(有的已改用乳胶)就能制作出精美实用的各式芦笙。

雷山地区制作的芦笙音质纯正,外表光洁美观,极负盛名。

2、大关苗族芦笙云南省昭通市大关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主要存在于云南苗族聚居区的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

天星镇芦笙以苦竹、桦槁树皮、杉木、铜片为料,使用刀、锯、刨、凿、钻、锤、剪刀、炼炉等工具制作。

芦笙通常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见的芦笙发音管一般为六根,大关县芦笙制作传人王杰锋在继承祖传秘技的基础上作了创新,将发音管改成八根或十根,又在高温冶炼黄铜笙簧片时加入一定比例的铅,增强了芦笙簧片的弹性及韧性,这样制成的芦笙发音更加响亮悦耳,传承百余年的天星"王芦笙"就此扬声滇黔交界的苗族村寨,为大关天星芦笙增添了光彩。

但现在,像王杰锋这样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已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四、传承意义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

不过根据各地区习俗的不同,芦笙的演奏也有所差异。

这些不同风俗的芦笙技艺,汇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代代相传,永不衰退。

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生活中的重要"媒介"。

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它。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

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

现在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已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昭通苗族的风俗习惯1.服饰:解放前,多穿自种、自纺、自织、自染的麻布衣、裙。

解放后,男子多穿汉式服装。

逢喜庆,着苗族盛装。

民族服饰花苗、白苗不同。

花苗盛装,亦称花衣。

披肩用红、黑、黄色羊毛线插织,并用白棉布填匡。

图案,彝良式为菱形,永善式为方形。

白苗男性穿蓝麻布长衽衣,衣领袖口镶草绿色布条。

系草绿色腰带,两端吊于背后。

妇女衣襟绣有彩色大花朵。

托肩绣花纹,另用花边圈在边缘的反托肩短衣。

婚后妇女衣服后襟用双色布缝成“罗汉衫” 。

围腰用蜡染后在空隙处用彩线缀上花纹或用白布做上段,青布为下段做成,青布上用白线挑上“吊子花”,白布上缀花纹。

2.婚姻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

花苗恋爱婚姻,多为自由选择。

双方若有意,进行提亲,时间在阴历上半月逢一、三、五的一天,女方若同意当即答应。

此后一个月左右,男方到女方家“贺亲” 。

到了结婚年龄,经媒妁议定婚期。

嫁娶时间,于农历每月初一至初六,十一至十六其中的两天,女方送亲为单日,男方迎娶为双日。

白苗婚姻,一般通过媒人说亲,父母包办。

同姓之间不通婚,多数为姑表婚。

男女经媒人介绍,定婚时议定男方负担衣物、酒、肉数量,娶时,如数交给女方家。

满3天或13天,新婚夫妇携礼物回娘家。

家庭结构一般不超过三代,儿子结婚后即与父母分居。

每个家庭皆有一个主要负责人,由成年男子担任。

男子主要承担犁田耙地,其他农活男女平等。

妇女还担负绩麻、纺线、织染、喂养家禽和操持家务。

各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平等,有关家庭中的重大问题,都要经过成年成员的磋商。

财产继承是由儿子平均分配,无子有女者可以招婿入赘,赘婿有财产继承权。

亲属中,一般以同宗的哥弟及姑舅亲为最亲,姨表兄妹以兄弟姐妹相称。

3.宗教信仰:苗族的宗教信仰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基督教。

自然崇拜:视山、水、树、石、风、雷、电为神,只能敬奉祭祀,不能触犯。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都要宰鸡献酒祭祀。

祖先崇拜:各姓氏家庭,每年要杀猪,宰羊、鸡,祭祀祖先灵魂,祈求免灾除病,每隔13年大祭一次,打老牛数头,歌舞七天七夜。

4.民居建筑:高寒山区苗民多住杈杈房,即把带杈木桩栽地作柱,园木作檩子、掾子,茅草或竹叶盖顶,四壁用树条或竹子编制。

居住二半山区的苗民,住土墙房,茅草或竹叶盖顶。

五十年代后,土墙房和石砌草房逐渐增多,部分苗民修起瓦房。

5.日历:苗历一年12个月,每个月30天,月份以十二属相命名,1—12月依次为: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虎、兔、龙月。

四季划分为:蛇马羊为春天,猴鸡狗为夏天,猪鼠牛为秋天,虎兔龙为冬天。

6.饮食习惯:居住高二半山区的苗民,以玉米、马铃薯、荞子为主食。

少数居住河谷和坝区的,以玉米、大米为主食。

杂粮有燕麦、大麦、小麦、豆类、瓜类等,玉米面除蒸食外,还做成甜酒和苞谷粑粑。

燕麦做成甜酒和炒面。

荞面做成荞粑粑或荞疙瘩饭食。

肉食以猪肉为主,其次是羊、鸡肉。

猪肉除鲜吃外,还腌制腊肉。

习惯吃一指厚、手掌宽的巴掌肉。

有杀猪时“吃刨汤”习俗。

苗族喜欢喝酒,凡嫁娶喜庆,招待客人,都必斟酒敬献,边敬酒边唱酒礼歌。

7.苗族体育:主要有射弩、赛马、穿针、绩麻、穿衣裙赛跑、踢鸡毛键、中长跑,篮球、足球等也是苗族喜闻乐见的现代体育项目。

8.葬俗:实行棺木土葬,苗寨有公用坟山。

坟墓依山走势,明清时期,行横葬;民国以后改为顺葬。

花苗头朝东,脚朝西,表示“叶落归根”。

人死后速葬,不择日期,不焚香化纸,不放鞭炮,不立墓碑。

属正常死亡的老人和成年人,其安葬仪式有人死后洗脸穿衣、祭食、入棺、出殡、下葬、葬后祭、送魂等。

白苗寿终时,儿媳鸣放鞭炮,备好坛杆、笙、鼓,请祭师指路入殓,组织背剑、持长矛、竹杈人员驱鬼迎客,宰牛、猪行祭,次日埋葬,连续三晚上到坟山送火,三早晨送饭后复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