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LUN YU DANGDAI2008年第11期(总第288期)城乡一体化理论回顾与分析的李丹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造成我国城乡之间差距过大、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因此,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们现阶段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
一、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综述(一)国外具代表性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渊源1.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恩格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
1847年,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①恩格斯指出实现城乡融合的两个标志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
文中说:“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
”他还指出了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这就是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在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城乡的分离对立也就是社会的不协调,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城乡的分离,而是实现城乡融合,达到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城市化,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高境界。
2.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首推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
他于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他在书中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
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构成一个‘城市—乡村’的磁铁,以表明在这方面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
”②书中还绘制了标明“城市”、“乡村”和“城市—乡村”的三块磁铁同时作用于“人民”,并提出了“人民何去何从”的问题,从而形象地说明了他的“城乡一体化”的观点。
3.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美国学者阿瑟·刘易斯是最早分析二元结构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发展经济学家。
他在1954年出版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
经济发展的中心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结构转换。
在刘易斯看来,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技术可以分成使用资本的技术和不使用资本的技术;第二,农业部门是发展中国家传统生产部门的典型代表,因为传统非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第三,传统的农业部门劳动者收入水平很低,一般只能维持自己和家庭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
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十分丰富,随时可能流入城市,因此决定了城市中现代工业的工资水平只能保持在略高于农村生存收入的工资水平上。
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取决于城乡生活费用的差距、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心理成本及用于引诱农村劳动力流入现代工业部门的额外性收入;第四,由于发展中国家一般是农业国,农业劳动力十分丰富,根据边际生产率递减原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有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
4.麦基的“城乡融合区”理论麦基在对亚洲一些国家进行长期研究后提出了“De-sakota ”(城乡融合区)概念,描述的是在同一地域上同时发生理论探讨322008年第11期LI LUN YU DANG DAI(总第288期)的城市性和农村性的双重行为的产物。
它“既不是乡村亦不是城市,而是兼有两者的特征,”而且“伴随着城乡融合区的产生而发展成真正的都市圈,在乡村———都市连续体的所有层次上变得更为都市化。
”③即建立在区域综合发展基础上的城市化,其实质是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和一体化发展。
(二)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现状改革开放后,我国封闭隔绝的城乡发展状态有所松动,不同地区的城乡发展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城乡经济关系日趋紧密,城乡功能转型加速进行,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逐渐显现出某些不适应。
国内学者开始围绕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内容、目标、实质、动力机制、标志、模式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
具体来说,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后到80年代中后期,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探索阶段;二是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开始对城乡边缘区进行研究;三是90年代中期至今,是城乡一体化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开始建立,研究内容日臻完善时期。
但因为城乡一体化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景观等各个方面,所以不同的学科在其理解上存在不同的偏重。
社会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经济学界分析了经济发展规律,从城乡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区域生态经济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并不是一种城乡无差别的境界,而是一种区域生态群落的合理分布,是生产、生活活动的空间合理分布,城乡一体化应是这样的一种境界:城市没有制度上的堡垒,乡村没有政策上的栅栏,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区域生态经济良性平衡系统的高境界”。
二、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及其内涵在我国,城乡一体化是针对我国城乡之间的户籍、劳动用工、社会福利、住房政策、教育政策以及土地使用制度等不同政策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分割格局而提出来的,其原意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隔离,创建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运行的融合机制。
因此,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应主要从制度、体制范畴的角度考虑,而不是从地理空间范畴上的城乡产业布局的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具体而言,城乡一体化包含着以下几方面的内涵:1.体制的一体:打破城乡市场和空间的体制分治和要素分割的制度障碍。
实行经济运行机制的融合;打破原来户籍制度下的城乡人口隔离和不流动,创建一个城乡人口既有自由穿梭权利、又有合理调控的人口管理机制。
2.经济的链接:根据城乡特点。
在发展农村型产业(农业经营为主)和城市型产业(工商业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城乡产业关联和链接。
经济融合还表现在两种产业的经营同质性不断增强,有着趋同与相互依赖的特征。
3.社会的趋同:指破除“重城市、轻农村”、“发展城市、掠夺农村”的想法,鼓励城乡生活方式的趋同,公共物品的享受公平。
随着农业发展及农业劳动形式的变迁,农业工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人相近;交通通讯的改善,地域性群体的重组,也使传统的农村封闭式结构不复存在。
4.空间的融合: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妥善安排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之间基础设施衔接和配置一体化,在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合作、有序竞争、共享设施。
三、理解城乡一体化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和特征第一,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它的实现只可能发生在生产力水平或称之为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时期,有关资料表明,世界发达国家的城乡关系经历了城乡分隔、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到城乡一体四个阶段。
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基本在“围城”里,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趋势;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70%;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100%,即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④。
第二,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即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的协调发展。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除城乡经济和社会理论探讨33LI LUN YU DANGDAI2008年第11期(总第288期)因素外,还要强调了文化因素和生态环境。
第三,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互动发展过程,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绝不是全部乡村都转变为城市的过程,更不是城市乡村化,应该是城市与乡村互相吸收先进和健康的因素而摒弃落后的病态的东西的一种双向演进过程。
因而在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中,应当将城市与乡村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城乡平等发展战略,避免出现城市问题突出而乡村衰落萧条的两难困境。
第四,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社会现代化的系统演化过程,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
第五,不能把城乡一体化看成缩小甚至消灭城乡差别的过程。
城乡差别是永恒的,只是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程度和形式不同。
(二)城乡一体化不能等同于“城乡一样化”城乡一体化并非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
有些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社会经济的绝对均等。
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将城乡一体化理解为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行不通的。
因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地域组织形式的形成是有其特定的制度条件、生产力条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等各方面的条件和机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