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


1.通过学生研究讨论分 析及教师提问得出 H 的 季节分布规律 2. 以练习检查学生掌握 程度
五)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当地 的地方时是 12 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半球,太阳往南升到最高处,即正午太阳位于南方, 房屋应朝南;在南半球,太阳往北升到最高处,即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应 朝北。
北极 北极圈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南极圈 南极
2.两条纬线关于太阳直射点对称分布,则这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3.位于太阳直射点同一侧的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两地的纬度差
四)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各纬度达最__,南回归线以南各纬度达最__值。 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各纬度达最__,南回归线以南各纬度达=90º-当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所以 α =

教后反思:
2
3

日落
日落



日出
日出
3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日影为零。正午太阳高度 越大,日影越短, 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 向太阳
1.该处学生理解难度大, 必需展示左图及调出学 生平时生活经验来解决 2.提问学生的得出有关 日影的生活经验 3.知识点 4.5 通过例题 讲解分析得出
θ
A H1
θ
a
a
A H2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1.任意一天,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是:
1.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得 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 式 2.以练习检查学生对公 式灵活掌握程度 3.提供多种计算方法务 必让学生掌握 H 的计算
1


降低。
夏至日:由_____向南北逐级递减。
4、楼间距问题:
基本原理是前一幢楼在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时不挡住后一幢楼的阳光
纬度较低的地区,南北楼距较近;纬度较高的地区,南北楼距较远
5、热水器安装问题 太阳高度越大,单位面积获得太阳光照越
,所以,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
应不断的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线与受热板之间
成 角。如图,图中,α 代表太阳能热水器倾角,H 代表
冬至日:由_____向南北逐级递减。
春秋分日:由_____向南北逐级递减。(如下图所示)
夏至日 春秋分 冬至日
H
90°
60°
30°
1.通过学生自我计算得 出四大节气各日正午太 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2.请学生上黑板绘制左 图夏至日 H 变化曲线 3.知识点 2 以教室环境 作比喻加深学生理解 4.知识点 3 学生课后证 明,下节课检查 5.以练习检查学生掌握 程度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课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课时数 复习课
1 课时
a.理解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b.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知识与技能 c.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

d. 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目 过程与方法a. a.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研究、合作的学习习惯 b.b. 把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能力的过程贯穿课堂,做到学以致用。

a.通过知识的探究,使学生体验主人翁的感受,培养关注地理与生活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b.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提升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 讲练结合
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 学过 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基本概念:
1.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
的夹
α
角,也叫太阳高度角(如右图)
2.正午太阳高度:当地正午(地方时 点) 时的太阳高度。也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a.读左下图,求出 A 点正午太阳高度角
H1
b.读右下图,求出 A 点正午太阳高度
角 H2
师生活动
1.提问学生:太阳的视运 动 2.展示左图加深对概念 的理解 3.提问:太阳高度是不是 太阳到地面的距离高 度 4.以练习了解掌握程度 5.等太阳高度线难度大, 此处不予讲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