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鉴赏》学后感通过《唐诗宋词鉴赏》课程的学习和其他学员的主题讨论,我对唐诗宋词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既而提高了诗词鉴赏力;对小学诗词教学策略有了更多了解并且相信今后的诗词教学方法方式会更深入丰富。
我的学后收获具体如下:一、鉴赏内涵丰富了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等。
二、诗词知识和教学理论更深入丰富1.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三类。
教学抒情诗可分以下几步:第一步分清: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
第二步,通读一遍后,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情和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题目(诗眼),必看作者(知风格),必看注释(知识典故),必看名句(诗眼),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古诗词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
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
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3. 熟悉了常用术语:①这首诗采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②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③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④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⑤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⑥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注意:鉴赏诗歌炼字、鉴赏诗歌的想象、鉴赏诗歌的线索、鉴赏诗歌中情与景、情与物的关系、鉴赏诗歌中的意象、鉴赏诗歌的对比烘托手法、鉴赏诗歌的言外之意。
(三)1、字词入手,抓重点字词或者诗眼一般是什么字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好在什么地方等等2、修辞入手,抓修辞手法。
这个关键是对每种修辞方法的作用的把握,不仅是对这类题目,阅读题中也是经常遇到的,所以你应该重点把握比如对偶,什么和什么形成对偶,音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了什么语气,表现了什么(结合具体句子)3手法入手,同修辞,只不过这个是重在写作手法,如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等,答题思路同修辞一致4、意境入手,思路是描绘诗中氛围,结合作者情感(表现了或者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等等)一般从这几个角度就够了部分诗歌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知道思路,多练几组题,以后就难不到你了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
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
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
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先讲宋词的成就。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
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
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
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
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
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
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
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
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
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
此时诗坛群星辉映。
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
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生机。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雨后的松林间月色斑驳,流泉琮。
浣纱女踏着月色从竹林间喧闹着归来;渔人正分开荷叶摇舟远去。
山村之夜,如诗如画。
他还有一些诗,宁静中带几分禅意。
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他是受佛教思想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位。
但他不是一位完全遁世的诗人,有些诗写得慷慨激昂,有的诗表现出浓烈的人间情思。
那首《送元二使安西》,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时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
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
《过故人庄》写做客田家的喜悦,恬静的农舍,真挚的友情,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春晓》写春日那种明媚静美舒畅的感受。
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暮烟笼罩中的一抹树林,一轮水中月影。
在这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愁。
孟浩然的许多诗,都这样以极俭省的文字,表现多重境界和情思。
这时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风格相近的还有常建、储光曦等人。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
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
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昌龄写了二十几首边塞诗,最有名的是《出塞》《从军行》。
他的边塞诗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
其他题材的诗他也写得很好,七言绝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塞下曲》)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豪侠气质。
边塞诗人的代表,还有岑参。
他写边塞风物的雄奇瑰丽,写军人的豪雄奔放。
荒漠与艰苦,在他笔下都成了充满豪情的壮丽图画。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
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
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
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
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像和明丽的意象。
他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时,便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
他生于盛唐,感受着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晚年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反差。
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顾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
他曾经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他以为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得意扬扬。
不久被权臣毁谤,被逐出朝廷,他才明白朝政其实已经腐败不堪。
他说自己是“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有才华而不得重用;而痛斥那些庸才却春风得意,“骅骝拳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直骂那些奸佞之徒“董龙更是何鸡狗!”即使处在失意的境况中,他也不忘报国。
安史乱起之后,他前后两次从军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