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两日游1.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永恒的净土——中国梵净山,位于贵州东北部铜仁地区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海拔2572米,不仅是贵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脉的主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7平方公里,是中国14个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世界性自然保护区的成员之一。
梵净山山体庞大,东西宽约21公里,南北长约27公里,总面积567平方公里,古老的地层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使她具有独特的山地风光。
巍然屹立于群山之巅的红云金顶、奇特的蘑菇石、雄伟的万卷书、罕见的金刀峡与剪刀峡、神奇的仙人桥、栩栩如生的老鹰岩、百丈深谷中拔地而起的太子石、佛光幻影、云海波涛、山花红叶、山涧清泉,“独一无二、惊世骇俗”!梵净山被认定为世界上同纬度保护最完好的原始森林,10-14亿年前的古老地层,繁衍着2600多种生物,其中不乏7000万至200万年前第三纪、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种类,成为人类难得的生态王国。
高山杜鹃,美丽非凡;珙桐花开,迎风飞舞;“天降”紫薇,挺拔神奇。
而以“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为代表的珍稀动物更是不计其数。
梵净山历史久远,“有古佛道场曰梵净山者,则天下众名岳之宗是也”是梵净山最权威的定位。
古名“三山谷”,载于2000多年前的《汉书》。
后又有九龙山、月镜山等称谓,明代以后,统称“梵净山”。
梵净山自古以来就有弥勒道场之说,因而与文殊道场五台山,普贤道场峨眉山,地藏王道场九华山,观音道场普陀山齐名天下,并称“中国五大佛教圣地”。
梵净山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莽莽的原始森林是自然保护区的主体,林中有珙桐(中国鸽子树)、钟萼木、铁杉、鹅掌楸等1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梵净山还是珍禽异兽的乐园,这里有黔金丝猴、苏门羚、红腹角雉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梵净山山青水绿,每两条山岭间就有一条溪流,人称“九十九溪”。
这些溪流汇成黑湾河、马槽河等11条主要河流,呈放射状奔腾而下,沿途多急流险滩,跌水瀑布。
发源于西部、北部的河流为乌江水系,梵净山即是这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梵净山的自然景观十分优美,梵净山以老金顶、凤凰山、新金顶为主峰,9条绵延千里的支脉为旁系。
沿8000多级蜿蜒曲折的石级而上,可直达红云金顶。
顶部云雾缭绕,紫气升腾,最奇异的是峰顶空际间有时突然出现一道五彩缤纷的光环,有放大了数倍乃至十数倍的人影或物象在当中晃动和跳跃。
古人视为吉祥佛光。
金顶附近奇峰异石颇多,奇特的蘑菇石、雄伟的万卷书、罕见的金刀峡与剪刀峡神奇的仙人桥,栩栩如生的老鹰岩、百丈深谷中拔地而起的太子石、佛光幻影、云海波涛、山花红叶、山涧清泉,亦幻亦真,让你留恋忘返。
梵净山的人文景观较多。
早在公元十六世纪,梵净山就是国内有名的佛教圣地。
山上建有释迦殿、弥勒殿、承恩寺等庙宇。
此外,还有明神宗皇太后捐资重修金顶庙宇树的“敕赐碑”、贵州巡抚和按察使建的“禁硕山林碑”和金顶摩崖石刻。
在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县永义乡昔土霸场头约250米处,生长着一棵神奇的树。
说它奇,是因为该树高大挺拔,高30余,树干胸径2.8米,树冠荫蔽亩许。
此树筋骨嶙峋,每年脱皮一次,开花3次。
花色红白相间,朵大色艳,十分美丽。
然而它只开花,不结籽,不繁衍。
因而,全国仅此一株。
说它神,是因为这棵树不知到底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风雨雨,但仍然枝繁叶茂,生气怏然。
当地人如果有个三病两痛的,只要往树上挂上一匹红布,焚烧香纸,拜上几拜,弄一点树皮煎水喝下去什么的,病也就好了。
当地,不论是乡绅、富户或平民百姓家生了孩子,命里娇贵,只要往树上披红挂绿,焚香祈祷一番,拜它做“借爷”,求其保佑,孩子似乎也就易生长成人了。
因此,这棵树也不知当了多少人、多少代人的“借爷”了。
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这棵树的确很神,因而被奉为“神树”。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贵州紫薇”。
要说它神,倒也不假。
那就是紫薇一般为小灌木,多栽培于庭院。
象这样高大参天的紫薇,实属罕见。
再就是“贵州紫薇”属古代孑遗树种,十分珍贵,被科学界誉为植物王国里的“活化石”。
还有呢?恐怕就是据乔木专家考察证实,如此高大的紫薇,全世界只有两株,另一株生长在日本的福冈,而且没有“贵州紫薇”这么高,这么大。
梵净山清清的泉水养育了山下的各族人民,也孕育出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灿烂的民族文化。
神秘的摊文化表演,原始古朴的民族风情,名胜古迹,令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幽静、神秘、险峻、古野的梵净山吸引着中外游客。
游览梵净山,四季皆宜。
春天的高山杜鹃,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夏天的莽莽林海,石避暑消夏的好去处;秋天的红叶、煞是壮观;冬天银装素裹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会给您留下难忘的印象。
2. 海龙囤中国中世纪军事城堡--海龙囤,位于贵州省汇川区高坪镇玉龙村义龙岩山东,又名龙岩囤。
该囤居群山之巅,四面陵绝,左右环溪,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仅山后仄径一线可以攀登,播州土司杨应龙的祖先利用地形,在宽约5公里的册顶上围筑土城,月城三重;建楼房、仓库、水牢于其间;囤前设铜柱、铁柱、飞龙、飞凤、朝天、万安等九关,各关之间有护墙相连,随山势绵延十余里,别有一番气象。
海龙囤是遵义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始建于唐朝,扩建于南宋及明朝,之后焚毁于明朝。
海龙囤遗址位于遵义西北30余公里处,太平乡龙岩山的海龙囤,又名龙岩囤。
该囤居群山之巅,四面陡峭,左右环溪,仅山后仄径一线可以攀登。
海龙囤遗址南距遵义市区25公里,北距娄山关风景名胜区40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囤上宽平,植被完好,山川险峻,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铜柱关。
囤前遗址“铜柱关”是由巨石砌成的坚固城墙,等囤小径从山谷蛇行爬升到城墙下,为囤东山腰上的第一关口,又名“城门洞”。
“铁柱关”是与“铜柱关”相对应的城门,坐南朝北,下临溪谷,扼住上山之道,为登囤北大门。
歇马台。
连接上下关口,实为军事瞭望哨,登囤人马在此等待验贴,方能进入飞虎关。
登囤古道。
全长474米,沿山而上,下临沟谷,倚崖凿壁而成。
侧有护墙,是连接“飞虎”、“飞龙”二关的重要军事通道。
飞虎关。
亦称吊桥关,利用半崖上的天然石壕凿为城门,城门后,有开凿于岩壁上的秘密军事通道,直达飞龙关,飞龙关则建于海龙囤顶东侧,屹立在环形悬崖上,扼守一道窄山梁,下临杀人沟深谷。
飞虎关下有三十六级天梯,每级阶梯约60-80厘米高,普通人要非常费力才能上一级。
走完三十六级到飞虎关时,已是气喘吁吁。
3. 百里杜鹃百里杜鹃位于贵州西北部,毕节市中部,总面积600余平方公里,享有“地球彩带、杜鹃王国、养身福地、清凉世界”之美誉。
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世界唯一的杜鹃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亚洲·大中华区十大自然原生态旅游景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是中国春观花、夏避暑、秋休闲、冬赏雪等生态旅游胜地。
百里杜鹃,其中宽1-5公里,绵延50余公里,总面积125.8平方公里的地球上最大的原始杜鹃林带分布杜鹃花60多个品种,占世界杜鹃花种属5个亚属中的全部。
最难得的是一树不同花,可在一棵树上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达7种之多。
树龄千年的杜鹃花王,花开季节繁花万朵,独树成春,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大杜鹃花树。
百里杜鹃大草原。
总面积近6万亩,呈环状和梯状分布,植物多为高山矮化杜鹃及原生灌木为主。
由于受高海拔气候和风力影响,植被生长极为奇特,形成独具特色的天然盆景园;草原上的天坑星罗棋布,极具观赏价值;喀斯特地貌风格独具,山形奇峰突出,耸立危岩让人惊叹,被称为南方喀斯特地貌的神奇童话。
杜鹃花王。
杜鹃花王生长在百里杜鹃风景区仁和杜鹃村,树径81.18厘米,树高约8米,树龄约1270岁,数条粗根裸露,枝干虬曲苍劲。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两位彝族小伙云游到白马坡,很是疲倦,背靠背地休息,不想便睡着了,化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杜鹃花王树”。
那大的一株是哥哥,小的便是弟弟,兄弟俩紧紧依靠直到现在,他们头上的红头巾也演变成火红的杜鹃花。
这株杜鹃花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树径最大,树龄最老的杜鹃树,杜鹃“花王”因此而得名。
百里杜鹃湖。
水域面积400余亩,周围青山如黛,山水绸缪,水中有岛,岛上有花。
春来杜鹃烂漫,惹来八方游客;秋至层林尽染,醉倒一湖鹭乌。
岛上闲情,鸟啼花间树;湖上荡舟,人在画中游。
设若春宵,野外鹃声惊客梦;设若夏夜,湖畔蛙语伴君眠。
百里杜鹃湖是云贵高原上一道纯洁无瑕的风景,是人类疲惫心灵返璞归真的皈依地。
4.青岩古镇贵州四大古镇之一,位于贵阳市南郊,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为军事要塞。
古镇内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
镇人文荟萃,有历史名人周渔璜、清末状元赵以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
镇内有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遗址、赵状元府第、平刚先生故居、红军长征作战指挥部等历史文物。
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等革命前辈及其家属均在青岩秘密居住过。
2013年在顶峰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旅游规划项目中被誉为中国最具魅力小镇之一。
2010年青岩古镇荣获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的"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率先成为了全国的诗词之乡。
小镇历史。
位于贵阳花溪南12公里处,城门上大书“定广门”三个字。
城门左右两边有逶迤城墙,上筑敌楼、垛口、炮台。
全部用方块巨石筑就,一派青灰苍黑。
小镇隶属贵州省贵阳市,迄今已有620多年的历史。
古镇曾有九寺、八庙、三宫、三阁、一院、一楼,还有石牌坊、城墙等古建筑群。
原为土城,经数百年历史沧桑,经多次整修扩建,由土城而渐成街巷纵横错综之石城。
贵阳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层层岩石堆垒,异军突起处,即为山。
山多石就多,石又厚厚薄薄,逐一分层,使用极为方便。
因此,贵阳城郊民居多以石片当瓦、石块垒墙。
大石屋连着小石屋,青苍苍一片,是当地山乡特别的一道风景。
青岩镇依山傍岭,城门城墙全用石头建造成也就顺理成章了。
是的,古镇的盎然古意首先来自苍然青石。
古镇的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石雕、木雕工艺精湛,蕴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一条条纵横四方的青石板路和弯曲狭长的小巷,分列两旁的、古老的石柜台和木柜台,门窗间精雕细刻的小棂,石坊上倒立的石狮……无不引人发思古之幽情。
信步走进一条叫做“背街”的小巷,立即感到一种强烈的时间和空间的莫大距离,青石板铺的路、青石板垒的墙,仿佛是一条石板制成的时空隧道。
还有令人称奇的,小小古镇居然同时有古老的寺庙、肃穆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被人称为“三教并存”。
站在定广门上远远望去,尖顶的教堂与巍然的百岁坊遥遥相对,东西方文化矛盾而又统一地在小镇上合理地存在着。
初一、十五,寺庙里香火不断,而周日到教堂做礼拜的人也络绎不绝。
偏远的地方多宗教场所并不足为奇,奇的是,镇民与生俱来的、对外来事物的宽容与大度,使本不属于这方天地的宗教信仰也在此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