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过程中,我国的事业单位也在不断地变革,其预算管理体制取得了很大发展。

然而,事业单位本身具有独特性,在预算的编制及执行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

文章在分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目的及意义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改善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一、事业单位施行预算管理的目的及必要性
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其资金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及行政收费。

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不同于企业单位,导致现今许多事业单位没有确立明确的预算管理体制。

然而,预算管理作为现代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事业单位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但保证了事业单位发挥其应有职能,还提高了单位的资金利用率。

具体来看,预算管理对事业单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合理配置有限的财政拨款
财政拨款是事业单位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然而,国家的财政支出能力是有限的,远不能满足各个单位的需求。

单位借助预算的方式,认真分析各项年度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可以将有限的资金给予最需要的部门。

这样就能使资金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避免浪费,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二)提高资金利用率,改善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
如果事业单位科学编制预算并认真贯彻执行,不但可以确保财政
拨款的结构优化,还可以加快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此外,预算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包含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控制等多个方面;同时,它涉及到单位所有部门之间的配合,因此,实施预算管理工作有助于改善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

(三)有助于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在我国,政府的部分财政支出以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为依据,预算指导着国家的投资方向,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是政府宏观调控在微观上的体现。

做好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有助于政府从市场宏观经济状态出发,进行有效的调控。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规定事业单位需要进行预算管理以来,始终没有明确预算管理的模式,导致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算管理意识淡薄,未认识其重要性
事业单位同企业单位在运作过程上有较大差别,许多单位的领导及员工预算管理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尽管许多事业单位都有预算的过程,但在单位预算的编制环节存在许多脱离实际的问题。

许多事业单位领导误以为预算管理仅仅是走过场,并没有认识到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此外,许多单位的预算编制都以申请到更多的财政拨款为目的,忽视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及准确性。

基于上述原因,在事业单位中时常发生按预期开支金额来反编预算的不合理现象。

(二)预算编制方法落后,不能与实际相结合
许多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方法都非常死板,没有意识到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

由于这种原因,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常会发生如下事情:年度预算仅仅按计划实施了一段时间,便由于某种不确定因素的发生,导致预算难以继续执行。

为此,单位只能放弃年初的预算,重新追加预算资金,这就导致许多单位不得不应对资金短缺的困境。

另外,当前许多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依旧采用古老的“基数法”,这种方法仅仅是在上一年开支的基础上简单地乘一个系数作为今年的预算结果,不能做到预算与实际的相互结合。

(三)基本支出与经常性专项业务项目支出界定不清
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不够准确,基本支出经费保障不足,基本支出的公用支出与经常性专项业务项目支出的内容界定不明晰、各预算单位为了弥补部门公用经费缺口,容易出现挤占挪用预算项目经费的现象,如:将一些会议费、差旅费、水电费等等理应属于基本支出的列入项目支出,致使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受到影响。

(四)结余资金管理缺乏系统有效的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时,一般没有统筹考虑当年可能形成的新增结余,结果造成了一方面单位出现大量结余资金,另一方面还要求增加预算规模的情况,财政部门的激励措施单一且执行困难、部门内部又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预算单位没有改善管理的压力,结余资金难与部门预算编制结合,结余资金的沉淀,不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不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有效性。

(五)预算项目评估机制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
不同支出项目的目标不同,所体现的政府职能与效率的方式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项目间横向比较的难题。

目前,我国项目登记、申报、评估的方式仍多以专家评估、财政部门审核为主,流程化的项目评估机制缺少科学的可行性论证,由于项目评估不健全,不能对项目事前进行全方位的论证,使得一些单位项目预算编制简单粗燥不细致,没有深入规划,对于项目依据、项目实施内容、具体开支标准、项目实施期限以及最终的实施效果缺乏认真细致的论证,致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控依据,同一部门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对项目安排内容沟通、统筹不足,造成项目内容有重叠、交叉现象,导致财政资金投入重复、分散、执行效率不高。

三、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找出应对的策略,尽最大的努力来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促进预算工作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具体说来,可以考虑以下几项措施:
(一)提升预算管理的意识
任何政策想要发挥作用,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人”,事业单位从上至下都应该对预算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

预算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推动自身发展、完善自我控制的有效途径,能够切实提升单位使用资金的效益,它的开展对企业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从参与预算管理的主体来看,不仅包含财务部门,其他部门也应积极参与进来,
因为预算工作追求的是对单位全部资金的整合与优化配置,需要单位各个职能部门进行配合与参与。

预算工作的核心人员要切实分析好单位的现状,对可能支出的项目进行重点考察,统筹安排单位预算。

同时,单位还应加强相关人员的预算培训工作,从思想认识、业务水平、道德素质等各个方面来加强相关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保障预算工作的管理理念能够切实落实到位,真正为单位人员所接受与认识,并自觉执行。

(二)加强编制预算过程中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第一,事业单位应该做好编制预算的前期工作,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论证,确定出详尽的综合指标与定量指标。

在实际编制中必须遵守“保证重点、统筹分配”的方针政策,制定出可行性强、同时又适用于单位自身的预算方案。

第二,大力推行“零基预算”。

编制预算时使用的传统“基数预算”的方法存在很大的漏洞,而“零基预算”法可以对各种因素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综合考虑,客观地根据业务与人员的需要,确定出预算经费水平,提升预算编制工作的准确性与效率。

(三)强化对预算管理工作的监督与考核力度
强化对预算管理工作的监督是十分关键的。

事业单位编制出的预算如果不能被切实执行,那么预算管理工作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加强对预算执行的考核与监督工作,是保障预算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第一,应该建立与完善单位的内部监督工作,用制度与规则对相
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规范与约束,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单位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还要加强单位预算工作的透明性与公开性,对预算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保障专款专用,避免单位资金的盲目使用。

第二,应该完善与健全单位内部的评价考核机制,不断提升单位资金使用的效益。

结合预算实际完成的情况,建立起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估体系,并且要切实执行,奖罚分明,真正做到好要奖错要罚。

同时也可通过绩效评估来观察单位所用预算编制的方法与标准是否合理,倘若预算与实际费用支出情况的偏差较大,就应考虑对预算编制与管理方法实施调整。

(四)对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加强动态预算管理
对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其他资金收入占单位预算的比例较大,而其他资金收入的来源与金额都存在很强的不确定性,所以,动态预算管理的建立在差额拨款单位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行预算的动态管理,促使差额拨款单位对各预算项目进行实时跟踪,对变化的情况做出准确、及时的分析,找到变化的依据,与上级部门、财务部门及时进行协调与沟通,为预算调整做好准备。

动态预算管理既保证了执行预算的严肃性,也较好地解决了差额拨款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

四、结束语
伴随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现代的企业制度,事业单位也要跟紧步伐,进行改革,从而促进自身不断向前发展。

预算
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进行改革的一个重点,事业单位必须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转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健全一套完善的预算管理工作体系,从思想认识、预算编制与执行、决算与考核等工作对单位进行完善,从而不断提升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保障事业单位的稳步、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筱红.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问题和改善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0(5)。

2.张敬梅.浅谈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1(11)。

3.马晓夕.浅谈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预算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1(12)。

4、林恒,《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载于《理论界》,2006第6期。

5、高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载于《天津经济》。

2006第8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