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易仁永澄)最近有几个词一直在脑中转悠:核心竞争力、知识体系、人生地图,就像我在《为什么我要写博客》里面说的那样,这些词自己就从潜意识里跳出来了!一、关于这些词我对这些词都有皮毛但并不深入的了解。
核心竞争力这个词主要是在经济类的书里面看到的,工作中写材料的时候做好产学研,提升核心竞争力等等的话中经常见到它,在经济中提到这个词的概念是这样的:“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从产品和服务的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知识体系这个词,听到的比较早,但是真正了解和深入学习还是在2010年,当时看了一本书,叫做《你的知识需要管理》,那个时候才知道了人不能够总是去学些零散的知识点,更应该有系统的、完整而又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等到需要使用某一种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感觉慌乱不知所措。
而人生地图呢,也是我最近看了一些关于计划、心智等类型的书,在里面总结出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
人生是有轨迹的,我在我的前25年中,感觉青春无限,不知珍惜,挥霍着就没有了(给我触动最大的就是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对自己进行回顾,愣是想不到我大三那一年究竟干什么去了,仿佛那一年我从来没有经历过)。
后来大了一点,慢慢明白了,不仅要能够找到自己走的那条路,更应该找到未来要去的方向,这样的生活才不会浑浑噩噩,而这条路其实就是人生地图上所标明的路。
二、关于这些词的联系在知道了潜意识的工作方法之后,我就再也不会忽视在我脑中闪现的这些字眼了,既然它们浮现了,一定有原因的,也是相互联系的。
我认为:只有认真规划和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形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提供出更优质的服务,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沿寻人生地图上正确的路,高效的进化下去。
正态分布曲线向世人展示了这样的道理:稀缺性,这是世间万物普遍存在的道理,所谓的稀缺性换句话可以叫做不可替代性。
如果一种资源的稀缺性越强,它的不可替代性也就越高,而如果这种资源如果真的具有使用价值的话,那它价值体现在价格上就会越高。
这种解释极其墨迹,中国人就是一句话就搞定:“物以稀为贵!”人其实就是一种资源!多少人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希望自己能够挣大钱,但是,如果一个人很容易被别人所替代,那么他的稀缺性就无所体现,那么他的价值也不会得到回报,更别说挣大钱了。
如何才能提高一个人的稀缺性呢?我思考的结果是:不断构筑和提高个人知识体系,使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尽可能的成体系、相互连接,关键要让其不可替代!三、我对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本来,我很想按照顺序来写如何打造个人知识体系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但是,写着写着我就发现不对,如果不知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那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打造核心竞争力呢?所以我觉得我有必要对核心竞争力,尤其是个人核心竞争力做一个整理。
(一)个人核心竞争力不是什么?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说,什么才是核心竞争力呢?不是技术、不是思路、不是基本功、不是聪明脑瓜。
1、技术?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个体经营者,都有属于自己的技术。
机关里依靠技术的现象并不常见,但是在其他领域中,很多人在看到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就匆忙去尝鲜,希望快人一步就能占到先机。
其实,这种想法是不靠谱的,现在的技术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如果能通过网络、文章,或者稍加练习就能掌握的技术,只要一个正常人舍得花点时间,基本都能掌握。
指着哪个技术好,哪个技术能红就去学习哪个,其实并不靠谱,这个成不了核心竞争力。
更多的情况是:上一个阶段的成功会成为下一阶段的障碍,而这种事情处处可见,无论个人、团体,甚至国家,都是一样。
2、思路?思路是否重要,这个根本不用论述,在我的工作领域里,有很多人在赞扬一个领导的时候会说:“这个领导真有思路”、“他的思路真独特”、“他这个思路行!”等等。
不过,无论是国民经济还是社会发展,整整伟大的思想其实就那么几个,很多都已经被前人总结了,只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学习而已。
而更多的所谓的“思路”,更多是操作过程中的流程、方法,离思想的层面就更远了。
所以,如果指望拥有思路而提升核心竞争力,那也是不靠谱的。
3、基本功?强调基本功本身是正确的!就和盖楼一样的,基础好,楼就能盖得高,各行各业也是一样的。
只是对于个人核心竞争力来说,基本功虽然是一种核心竞争力,但是还是没有抓住本质。
身边有很多人,写材料的时候基本功很好,有很多人是专门的文学科班出身,可是,一个东西就是写不好,说不明。
所以,虽然不否认基本功对事业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人生不是盖楼,基本功在核心竞争力中也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4、聪明?强调聪明,本身就是一种心智低下的表现。
觉得自己智商高、比其他人聪明、反应快就能成为核心竞争力,我估计这都是一部分大学生的想法吧。
凡是有点阅历的人都知道,第一、在学校里聪明,知道题目怎么做,但是在社会上很多都傻了眼,因为对于“聪明”的定义不同;第二,聪明可能对发展效率有着积极意义,但是却有人因为自己的“聪明”走了错的路,更因为“聪明”在错误的路上走的比任何人都快,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指望着聪明来形成核心竞争力,这样的人得多不靠谱啊!!(诶,我写这点其实也就是为了排比起来好看而已!)(二)个人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说了这些不是什么,我认为个人核心竞争力是自己独特的个性知识体系有机组合。
可以这么说,在中国的各个行业中,往往挤满了各种各样的人才,他们拥有着类似的工作技能,但是他们却有不同的表现!这种区别就在于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的个性、背景、知识和经验的组合。
如果这种组合满足下述的条件:1、绝无仅有的组合;2、在工作、生活等实践中拥有价值;3、这种组合随着学习的深入可以实现不断优化、提升。
那么,拥有这样组合的人就会具有个人核心竞争力!(三)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按照我上述的分析,如果想要拥有个人核心竞争力的话,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加强和发挥自己这种独特的组合。
有很多人寄希望于在某一个单项上取得简单的突破,虽然有一定的意义,但却不是最有效的。
究竟怎么样才能构建自己独特的组合呢,我觉得和学习是一样的:坚持和策略,主要要通过个人的反复实践、积极总结,其次在明白了这些之后,要有意识的去构造!而坚持是最重要的策略,所以,要是寄希望于通过我的思考过程就知道如何打造自己的个人核心竞争力,那是不会取得任何成功的!所以,还是去实践吧!!四、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虽然,经验需要自己实践而来,但是我觉得有的放矢的实践会提高效率。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也反复的对我的个人核心竞争力进行构建,说起来很空,实际上有个抓手,就是体现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上。
如果知识体系是独特的,那么核心竞争力也必将显现出来。
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在我目前的认识中,它们是极其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无可替代的。
所以,如果做好以下几方面,对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一)进化能力我在近期这段时间里面,一直没有离开进化这两个字,最近也有新的体会,所谓开始进化,感觉就像体会到中国所说的“道”,而进化的路,就是一个不断得道的过程。
不扯那么多,这个概念之前已经提过多次了,我认为,进化需要三个重要的因素:学习、思考、实践!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我在之前的博客里面有写到,就是通过感受、试错、观察、阅读。
感受和试错比较容易,观察是我们自小就在做的一件事(虽然,很多成年人依然没有洞察力),最重要的依然是阅读和写作。
思考能力主要包括独立思考、逻辑思考、Critical Thinking(国内往往翻译成批判性思考,我觉得批判性说的不是那么在点上,不过现在我也不知道叫什么好,所以也就先用英文表示吧)能力,统称思维能力,还有表达沟通能力。
最后的实践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判断和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
就目前来看,这个领域的书有非常多,获取也很方便,只要肯用心,知识体系也是很容易构建的。
进化能力强了,对下面所说的各个领域都是极其重要的!(二)专业知识和技能无论什么工种,任何一个人在工作中都从属某一个领域。
必须对该领域做系统的分析和了解,知道该领域中需要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针对它们持续学习,成为该领域中的专家。
如果你的专业性越强,在这个领域中的不可替代性也就越高,也就越值钱。
这个道理好像谁都懂,但是真正加强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人却不多见,至少我的身边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到。
(三)其他方面知识和技能这个部分我觉得很大很大很大,之所以这么说,因为除了专业领域外,其他的都属于其他方面的,不过我觉得这个分类叫做“其他方面知识和技能”很土气,不过目前还没有想到一个最好的词,想到再改吧。
我所说的其他方面,比如说有的人爱好国学、爱好运动、爱好声乐,甚至其他的收藏啊、旅游啊,我都无法一一列举。
我并不否认,有的人在这些领域中从事工作,甚至终身工作,那么,这些对他们来说应该属于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却不是这样的。
就我看来,很多人在选择专业之外的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往往同时也是绝大多数的都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在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因为具备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自己基本上是个提高,而不掌握呢,也不见得就活不下去了。
对于不同人来说,掌握除了专业之外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我所认为如果具备了进化能力,辅以兴趣,再加上持续的付出,只要他愿意,都可以在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中有所建树。
(四)个人性格培养按照那些性格学家的话来说,天性是无法改变的。
我并不否认这句话,只不过人作为理性动物,要积极主动的去培养自己的品行,避免天性中的部分对自己产生坏的影响。
天性虽然不能改变,但是性格是可以培养的,也是有办法培养的。
这里的重点不是选择什么方法,而是要到底要培养那些性格呢?我觉得有以下方面:激情、专注、持久(意志力)、自省、自信、谦虚、不拖延、感恩、好奇心、勇气、承诺……五、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误区目前,在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有几个非常深刻的体验,基本上也是我反复失败得来的感受。
(一)脱离现实个人知识体系一定要和现实联系在一起,脱离了现实,那将一事无成!因为之所以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原因就是为了增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抛开了这个现实,有的只是关注自己爱好的事物、有的只是关心打造完美无瑕的自我、有的只是关于进化本身,那都是不应该的!脱离现实去讲究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去构建个人知识体系,都是低效的!(二)一味贪大在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初期,不要一味的贪图大框架,没有经验的时候,往往会把重心放在如何构建起最完美的知识体系,因为他们会觉得,只要有了框架,以后学习到的内容就往框架里面放就好了!这是错误的观点,了解知识体系的构成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完美主义占据了自己的大脑,把所有精力都用在框架上,关键要做的事情是慢慢的积累,慢慢的丰富,这才是王道!想要一气呵成,那只不过是满足感的逆袭,早晚会感到无比的挫败感!记住,这件事情没有捷径可走!(三)混淆概念在个人知识体系构建中有两个概念: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和个人信息管理-PIM(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