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小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没有兴趣,讨厌学习。
厌学的学生对学习感到十分的苦恼,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虑不安;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学生厌学达到严重的程度时,就会不听讲、破坏课堂纪律、和老师顶撞,有的甚至还会出现逃学、弃学和离家出走的情况。
二、学生厌学心理探源
学生厌学情绪的形成有诸多方面,主要有自身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和社会原因四方面,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教育因素起着更直接、重要的作用,社会影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自身因素从学生自身来看,这些人抗挫折能力、抗外界压力能力、克服困难能力弱,巨大的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使他们难以承受,产生自暴自弃,意志消沉,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还有,有些孩子的思想发育要比同龄的孩子迟,虽然他们的智力属正常水平,但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很低,因而在学习上不求积极进取。
学校的评价,按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从而促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
这样,中小学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应试教育”模式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支配下,在教学方法上,必然是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特别是忽视后进生,必然会加剧学生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困难,导致更加厌学。
3.家庭环境因素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
在这样自由。
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也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反之,只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
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
其中,留守儿童厌学更为突出。
父母外出务工,将子女留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边,上一辈人过分溺爱,缺乏监管力度,教育无济于事,造成学生我行我素,这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急功近利、金钱至上、浮躁等不良风气使学生容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缺乏学习兴趣,使学习积极性下降,失去学习动力,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于是产生了逃学弃学的现象;在某些宣传媒体片面或夸大渲染之下,一些小学生看到一些影视歌星跳跳舞、唱唱歌、演演戏,就可以大红大紫,腰缠万贯,便认为上学没什么用,与其拼命读书,不如练练跳舞,学学唱歌,作个演艺明星更能赚钱。
这样就会使有些小学生失去学习动机,厌烦学习。
三、厌学对策研究
要帮助小学生克服厌学心理现象,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并不断地从正面对学生所变现出来的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给予强化。
1.社会方面要优化社会大环境,大力净化社会风气。
目前社会生活迷信愚味、歪理邪说、低俗文化等不良习气对学生影响很大。
因此,要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进一步端正社会风气。
要充分利用和积极开辟活动场所,丰富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
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证青少年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继续打击危害学校正常秩序,侵害青少年权益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端正社会风气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尽自己的责任,来抑制不正之风,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使不正之风无法藏身。
2. 家庭方面家庭教育要科学化、合理化。
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等进行引导。
作为家长,要让孩子乐于学习,还要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
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掌握社会生活和学习上的各种知识,尽管孩子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但是反映出他在思考。
小学的孩子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阶段,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知道了从来不知道的奥秘。
揭开奥秘所体验到的快乐情感,接而又可以激起新的探索兴趣。
因此,家长不仅要尊重、保护、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还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好奇心发展成强烈的求知欲,让孩子积极热情的去学习。
还有,家长要以平等的方式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