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CPR(心肺复苏术):就是当呼吸终止及心跳停顿时,合并使用人工呼吸及人工胸外心脏按压来对患者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
2.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循环功能衰竭。
根据病因分类,可分为低血容量休克、感染性休克(又称中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其中以低血容量休克最为常见。
3.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是一种病因繁多、发病机制复杂、病死率极高的临床综合征。
是指机体在经受严重打击(如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等)后,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甚至功能衰竭的综合征。
4.高血压危象:是指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在某些诱因作用下,使血压急剧升高,通常收缩压大于20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120mmHg,病情急剧恶化以及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心脏、脑、肾等主要靶器官功能严重受损的并发症。
5.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6.卒中单元:是指改善住院卒中患者的医疗管理模式,专为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提高疗效的组织系统。
卒中单元的核心工作人员包括临床医师、专业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语言训练师和社会工作者。
简答:1.溺水患者清理呼吸道的方法和要点。
迅速清除呼吸道内的水和其他污物以保持呼吸道开放。
首先应清除口、鼻内杂物,松开衣领腰带,然后倒排积水。
常用方法有3种:1)膝顶法2)肩顶法3)抱腹法4)Heimlich手法。
2.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自救措施有哪些?(1)告知卧位:平卧;有呕吐的,头侧向一边;摔倒在地的,移至宽敞通风处,上半身稍垫高,检查有无外伤,必要时给予包扎。
(2)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领口,松解腰带,取出假牙,限制吞咽和进食。
(3)气急、咽喉部痰鸣,塑料管插入咽喉部吸出痰液;抽搐发作,用筷子垫在上下牙齿之间,以防舌咬伤。
(4)在未确诊是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时,不要急于用药。
(5)冷敷: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前额,以利止血和降低脑压。
(6)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安慰,同时可做肢体按摩。
3.留置三腔二囊管注意事项有哪些?(1)插管动作轻柔,避免引起误吸,甚至窒息。
(2)掌握胃气囊和食管气囊的注气量,维持适当气囊内压力,不宜过低或过高。
(3)妥善安置牵引:牵引重量0.5~1.0kg,牵引角度40~50°,牵引物距离地面30cm左右,滑轮需固定于牵引架或床架上。
(4)如需经胃管灌注药物或流质食物,必先确认胃管在胃腔内方可注入,避免误入气囊发生意外。
(5)加强置管期间的观察和护理。
防止并发症。
4.气管插管护理要点有哪些?(1)掌握吸痰技巧:在无负压情况下插入,当到达一定深度,边轻轻旋转缓缓上提,切忌上下重复抽吸,负压在150~200mmHg ,不超过15秒,吸痰后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2)保持患者气道湿化:雾化吸入1次/6小时。
(3)气囊护理:气管导管的气囊压力应小于15mmHg,注气量为3~5ml,每2~4小时放气1次,每次间隔3~5分钟,以防止呼吸道局部受压过久。
(4)防止感染:加强口腔护理。
(5)防止并发症5.脑复苏包括哪些内容?主要措施有亚低温、保持正常通气和脱水疗法。
(1)亚低温治疗:目的:尽早实施降温,体温33~34°,达到保护脑细胞,防止、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促使意识恢复;方法:亚低温的方法有头部置冰帽,冰敷体表大血管、冰毯、人工冬眠(在最初24小时小于30~32°)。
(2)脱水疗法:常用的高渗性脱水剂:甘露醇,甘油果糖,高渗葡萄糖,血清白蛋白。
(3)给氧:高压氧。
6.电除颤的注意事项有哪些?(1)快速证实心跳骤停后应立即行电除颤。
(2)除颤应果断、迅速、争分夺秒。
(3)心肺复苏过程中除颤,终止心外按压的时间要尽可能短,在呼气末放电除颤,以减少跨胸电阻抗。
(4)由患者的体重和心脏大小来决定电能大小的选择。
(5)操作时电极板应与胸壁贴紧,两个电极板之间距离不可过近,以防电极板之间形成短路,电流不能通过心脏。
(6)在电除颤时,应使用药物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利于除颤成功。
单选:1.急救护理岗位:(1)院前急救护士(2)预检分诊护士(3)抢救室护士(4)急诊ICU护士(5)观察室护士2.“生命之星”(star of life)是紧急医疗救护服务系统(EMSS)的国际标志3.心肺复苏(CPR)成人:按压深度至少5cm,按压频率大于100次/分,潮气量比500~600ml 。
关于人工呼吸的建议:每次人工呼吸超过1秒。
4.Hemlich手法:施救者双手环抱伤者,拳眼置于肚脐上方,快速向内向上按压,重复连续推击,直到异物从气道排出。
5.仰头抬颌法注意:颈部上抬不要过度伸展及用力过猛,以免损伤颈椎。
勿用力压迫下颌部软组织,避免用拇指抬下颌,以免造成气道梗阻。
活动性假牙应取下,以防脱落阻塞气道。
托颌法(双手推颌法或创伤推颌法):仰头,将颈部固定在正常位置;开口,如患者紧闭双唇,可用拇指把口唇分开;托颌,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肘部支撑在患者躺的平面上,握紧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
6.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成人为胸骨中下1/3的交界处;婴儿为两乳头之间的连线上;8岁以下的儿童为胸骨下1/2处。
(2010年两乳头连线中点)7.脑血管意外按性质分为:(1)出血性脑血管意外:脑出血(ICH)、蛛网膜下隙出血(SAH)。
(2)缺血性脑血管意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栓形成(CT)、脑栓塞(CE)。
出血性脑血管意外诱因:.寒冷、活动缺血性脑血管意外诱因:通常发生在睡眠后安静状态下8.脑血管意外急救护理措施:保持合适体位:脑血管意外患者应绝对安静卧床。
脑出血患者头部稍垫高30°左右,有利于脑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脑缺血患者,应立即平卧,头向后仰,以保证脑血流的灌注。
应避免颈部弯曲和扭转,避免屏气、咳嗽等导致颅内静脉回流受限。
9.多发伤:是指同一致伤因子引起的两处或两处以上的解剖部位和脏器受到严重创伤,即使这些创伤单独存在,也属于较严重者。
(是指单一因素造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
)10.临床常见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波状热及不规则热。
稽留热:体温在39-40℃以上持续数日或数周,24小时体温被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
11.血培养标本采集要求:(1)尽可能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前,于畏寒、寒战期间多次采血。
(2)采血量应在8ml以上,兼顾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性细菌)的检查。
12.疼痛程度观察指标:两种常用方法:(1)视觉模拟评分法(2)疼痛脸谱评分量表13.急腹症严格执行“三禁四抗”:(1)三禁:禁食、禁饮;禁用止痛药(如吗啡、哌替啶等);禁用泻药或灌肠。
(2)四抗:抗休克、抗感染、抗失水、抗腹胀。
14.急性腹痛症状顺序:起病时先有发热、呕吐,后出现腹痛者常为内科疾病;先有腹痛,后有发热,且腹痛持续6小时以上不见缓解者则多数可能为外科急腹症。
遵循“三禁四抗”原则15.气管导管插入深度:自女性为20~22cm,男性为22~24cm。
如经鼻腔插管,需分别增加2-3cm;据年龄用公式:经口插管深度(cm)=12+(年龄÷2);经鼻插管深度(cm)=15+(年龄÷2)。
16.气管导管注意事项:(1)插入过深,易进入一侧支气管,造成另一侧肺不张呼吸音消失。
(2)插入过浅易脱落或导管气囊压迫声门引起水肿。
(3)加强气道护理,注意吸入气体的湿化,气管导管内如有分泌物及时吸出。
(4)注意气囊的充气与放气,留置气管导管一般不超过72小时。
17. 三腔二囊管操作流程:(6)当插至咽喉部(14~16cm)时嘱患者吞咽,同时将胃管插入50~65cm(8)向胃气囊内注气150~200ml。
维持胃气囊内压力在50mmHg(9)向外缓慢牵拉气囊管,感觉有弹性阻力时表明胃气囊已压在胃底贲门部。
将气囊管末端系上绷带,连接0.5kg牵引重物经滑轮进行牵引以维持有效的压迫止血作用。
(11)如有必要,继续向食管气囊注气100~200ml,使食管气囊压力维持在40~45mmHg。
18.中心静脉压(CVP)的正常值5~12cmH2O。
中心静脉压降低、血压下降,提示血容量不足,若中心静脉压升高、血压下降或正常,提示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相对过多。
19.急救护理记录单: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
20.高血压危象救护原则:控制性降压:一般在开始的2小时内将血压降低20%~25%,在随后2~6小时内使血压逐步达到160/100mmHg为宜。
21.硝普钠:可用硝普钠静滴降压,是高血压危象的首选降压药物,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
硝普钠需新鲜配制,避光静滴,持续应用不宜超过72小时。
22.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作用机制: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乙酰胆碱蓄积,导致胆碱能使神经先兴奋后衰竭而发生一系列中毒表现。
23.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表现:(1)毒蕈碱样表现:最早,平滑肌痉挛和腺体分泌增加。
瞳孔缩小,支气管痉挛和分泌增加。
(2)烟碱样表现:对横纹肌作用:肌纤维颤动,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对交感神经节作用:释放儿茶酚胺,引起血压增高、心跳加快。
24. 观察特征性表现: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呼出气、呕吐物有大蒜味,瞳孔缩小,腹部疼痛,肌纤维颤动。
25. 有机磷农药中毒解毒剂有胆碱酯酶复能剂和抗胆碱药。
(1)胆碱酯酶复能剂:(复方)解磷定注射液,氯解磷定。
(2)抗胆碱药:阿托品,达到阿托品化的同时警惕阿托品过量中毒。
阿托品化:患者瞳孔较前扩大,颜面潮红,口干,皮肤干燥,肺部啰音减少或消失。
阿托品中毒:瞳孔极度放大。
26.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正常值大于等于95%。
27.烧伤面积九分法:九分法就是按体表面积9%的倍数来估计体表解剖分区的面积头颈面各3%,共9%双上肢(双上臂7%,双前臂6%,双手5%)共18%躯干(前13%,后13%,会阴1%)共27%双下肢(两大腿21%,两小腿13%,双臀5%,足7%)共46%28.检伤分类标示卡:红色I极危险——第一优先,黄色II危险——第二优先,绿色III轻伤——第三优先,黑色0死亡。
29.生活实践(地震):长时间掩埋的伤员获救时常因后仰一下头,深呼一口气,舒展一下腰身,而发生意外。
主要是由于地震坍塌、高处坠落等因素,颈椎最易受到损伤,在长时间不动的情况下突然后仰过深,容易导致颈髓横断,造成脊髓休克,危及生命。
正确做法是用双手扶住颈部,两侧相对制动。
30.挤压过久的伤员注意防止挤压综合征的发生:对于挤压过久的伤员,迅速解脱后应做到“六不”:(1)不随便走动或移动受压肢体(2)不按摩肢体(3)不抬高肢体(4)不加压包扎(5)不上止血带(6)不热敷以免大量肌红蛋白和毒素迅速吸收导致挤压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