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学生适应能力的心理测试与分析

高职学生适应能力的心理测试与分析

高职学生适应能力的心理测试与分析长期以来,人们心中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精英”,大学校园被认为是充满荣誉与欢乐、健康与文明的乐土。

但是处在新旧观念更迭、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人际关系复杂、社会竞争加剧的时代,现代大学生产生了许多心理困惑。

为了更准确全面地了解我校高职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我们针对高中起点、中专三校生起点和初中起点的学生以及特殊群体(贫困生、单亲家庭)进行了问卷调研分析,调研分析的结果,为我们今后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大学生适应能力调查分析结果学生入校以后,面对复杂多变的新生活,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难以适从,因而诱发产生不适心理。

不适心理具有普遍性,通过调查结果分析,不同的群体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性别上的差异:从调查结果中针对“你对学校的学生管理方式适应吗?”,可以看出,男生与女生比差异显著,说明男生在学校对学生管理方式的适应性上比女生差;针对“你喜欢与不太相识的人聊天吗?”,女生与男生比差异显著,说明女生与男生比,女生不喜欢与不太相识的人聊天;针对“你对未来的就业有信心吗?”,女生与男生比差异显著,说明女生对就业的信心不如男生。

另据分析表明,对选题“你会很快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吗?”,男生与女生比差异显著,说明女生比男生更不适应;对选题“你与新老师、新同学相处的融洽吗?”,男生与女生比差异显著,说明男生比女生不融洽。

2、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分析:通过调研分析,针对“你会很快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吗?”,看出生活一般的学生和生活困难的学生相比有很大差异,说明生活困难的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环境比生活一般的学生慢;针对“你与新老师、新同学相处的融洽吗?”,看出生活一般的学生和生活困难的学生比差异显著,说明生活困难的学生比生活一般的学生与新老师、新同学相处的融洽。

同时也看出,生活富裕的学生和生活困难的学生相比差异显著,说明生活富裕的学生比生活困难的学生与新老师、新同学相处的更融洽。

在职业适应性方面,针对就业压力的来源问题,得出生活富裕的学生和生活困难的学生相比差异显著的结论,说明生活富裕的学生就业压力主要来自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就业压力主要来自社会。

3、考生来源上的差异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显示,不同生源的学生对未来的就业问题,反映不同,初中起点的学生和三校生起点的学生相比差异显著,说明三校生起点的学生就业信心不足。

而高中起点的学生与三校生比在所有的选题上均无明显差异。

4、家庭结构类型上的差异分析:通过对特殊群体学生(单亲家庭)的问卷调查看出,单亲家庭的学生和完整家庭的学生相比差异显著,说明单亲家庭的学生不适应学校的学生管理方式;单亲家庭的学生和完整家庭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相比差异显著, 说明单亲家庭的学生与新老师、新同学相处的不够融洽;在对就业压力来源的认识上,单亲家庭的学生和完整家庭的学生相比差异显著, 说明单亲家庭的学生就业压力主要来自家庭。

5、学生干部与一般同学的差异分析: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干部与一般同学相比,学生干部对社会、学校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在对“你会在短时间内,结识很多的老师和同学吗”,学生干部和一般学生相比差异显著,说明学生干部会在短时间内结识很多的老师和同学,相反一般学生较差。

而对其他试题的回答均无明显差异。

二、大学生存在适应能力问题的原因在调查中,对我校大学生适应能力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

人的心理活动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大学生适应能力心理问题产生既有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自身素质的缺陷。

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性格特征、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教养态度、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和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性格塑造,个性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父母病态心理常常会引起子女的心理病态,父母心理不健康也成为家庭不安定的潜在因素,并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健康。

在现代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家庭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四世同堂”、“三代同堂”的家庭已经为数不多,以独生子女为特征的“核心家庭”成为社会的主流,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母慈有余,而父严不足”,重视学生智育发展,轻视思想心理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溺爱型”家庭居多,学生普遍适应能力、协调能力,抗挫能力差,家庭“望子成龙”心切,学生“报恩心理”强劲。

另外,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加重,家庭矛盾增加。

单亲家庭内部关系会造成一个人不适当的心理行为。

父母关系恶化,家庭气氛紧张,尤其是现在问题家庭增多,往往会使子女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有些学生从小就性格冷漠、孤僻、自卑、多疑等。

表现为缺乏生活热情、缺乏爱心、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交往羞怯、恐惧等心理问题。

据调查显示,70%以上的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由于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所以导致学生形成对环境与人际交往的不适应性。

特别是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尤为突出,由于贫困学生多来源于农村,为了取得好的成绩,他们绝大多数的中学时光都用来学习,综合素质偏差,加之贫困所造成的交际等方面的压力,使在校贫困大学生往往出现自卑、孤僻、敏感等心态,再加之往往具有过强的自尊心,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学校应当在帮助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的同时关注、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越高,思想观念越开明,教养方式越民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越少;而父母文化程度越低,思想观念越封闭,教养方式越专制,大学生心理问题就越多。

2、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直接影响。

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提出多年,但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估、大学对学生的评价、用人单位选拔任用人才、升学等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因而不少大学生都觉得大学生活太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压抑、烦燥,缺乏生活乐趣,性格不开朗、人际交往被动等心理倾向。

在调查的过程当中,学生普遍感到进校后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对所上学校、所学专业的学习方式不够适应,对生活环境、管理方式的变化也不够适应,加上对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选择的迷茫等等,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而同学之间仅限于生活上相互来往和学习上的一些交流,而缺乏深层次的沟通。

因此,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存在着一些适应性的心理问题。

3、社会环境的影响:变化剧烈的社会大环境,时刻在影响着大学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

面对求职就业的巨大压力,学生在职业适应能力方面,理想与现实,专业与爱好,职业与地域,经济实惠与发挥专业特长等方面无所适从,提起就业,学生普遍感到有心理压力,特别是贫困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

4、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大学生个体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个体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人格缺陷,表现为孤独、急躁、冲动、固执、偏激、虚荣、以自我为中心等。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由于环境的改变,导致同学之间难以相处,不接受批评和建议,人际关系困难,特别是有些学生进校后,自我意识缺乏客观性和正确性,总是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规范自己的行动,期望值过高,偏离实际水平,自控能力差,经常出现忽高忽低的起伏现象,情绪很不稳定;二是缺乏科学的社会认知。

在社会急剧变革中,这使得处于敏感期的大学生出现种种心理上的不适应。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途径在认真分析我校大学生适应性的心理问题中,应该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位,并不断探讨解决大学生适应能力心理问题的途径。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定要引起心理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视。

1、学院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不仅要有全校健身,也要有全校健心。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范畴之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积极进取、愉悦和谐的社会环境,大力弘扬真善美,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支持。

运用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使全社会都崇尚心理健康,提高全民的心理健康意识,营造大学生成长的良好心理氛围。

2、增强家庭心理保健功能。

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家庭心理教育的水平。

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与家庭教育有关。

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对子女过分溺爱,使其从小抗挫能力,协调性、相容性差,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原因。

应该利用家长学校等方式,增强父母的心理健康意识,营造和睦宽松的家庭气氛,提倡科学民主的教养方式,为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第一环境。

要在家庭中采取一些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方法,父母要多给子女一点理解支持和鼓励,对子女的要求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能不切实际地对子女要求太高,帮助孩子减轻心理负担,从而借助家庭的力量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加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

积极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首先,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情感教育。

育人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也是教职员工的天职,要从制度上强化育人意识,真正发挥大学校园“三育人”的作用,造成人人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

其次,通过开设心理学公共课程、举办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各种心理现象,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认知。

再次,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丰富校园社团组织和第二课堂活动,给大学生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积极向上、富有活力的校园环境。

最后,开展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活动,建立心理治疗机构,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特别是针对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心理咨询活动。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心态,强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