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丹东海洋功能区划

丹东海洋功能区划

丹东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文本(报批稿)丹东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五年九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区划目的 (1)第二条区划依据 (1)第三条区划目标 (3)第四条区划原则 (4)第五条区划范围 (6)第六条分类体系 (6)第七条区划成果 (9)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 (10)第八条地理概况和区位条件 (10)第九条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10)第十条开发利用现状 (15)第十一条海洋生态建设 (17)第十二条海洋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8)第十三条面临的形势 (19)第三章海洋基本功能分区和管理要求 (20)第十四条海洋开发与保护总体布局 (20)第十五条功能分区概述 (21)第十六条农渔业区 (21)第十七条港口航运区 (22)第十八条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26)第十九条海洋保护区 (28)第二十条保留区 (28)第四章实施保障措施 (30)第二十一条区划编制与审批 (30)第二十二条区划实施管理 (30)第二十三条海域使用管理 (31)第二十四条海洋环境保护 (33)第二十五条海岛保护与利用 (34)第二十六条生态环境整治、修复 (34)第二十七条基础能力建设 (35)第二十八条监督检查与执法 (36)第二十九条法制建设与宣传 (36)第三十条技术支持 (36)第五章附则 (38)第三十一条区划效力 (38)第三十二条区划附件 (3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区划目的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是海洋功能区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县级人民政府海域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定依据。

为适应丹东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国家“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总体要求,科学确定丹东市管理海域的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方向与重点,分解、落实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确定的目标与部分指标,进一步明确海域空间的基本功能和海洋基本功能区的管理要求,为海洋开发活动及海域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依照2012年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和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丹东市政府组织编制了《丹东市海洋功能区划》(以下简称《区划》)。

第二条区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0.《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11.《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2.《国务院关于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2〕13号);13.《国务院关于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2〕161号);14.《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15.《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GB/T17108-2006);16.《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关于印发〈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指南〉的通知》(海管字〔2013〕8号);17.《国家海洋局关于组织开展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海管字〔2013〕747号);18.《丹东市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第三条区划目标贯彻海洋功能区划制度,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维持海洋自然资源产品的长期供给能力,保护鸭绿江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和野生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保障功能区健康安全运行。

以建设海洋强市为目标,优化海洋开发空间格局,合理配置海域资源,统筹协调行业用海,建立起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的海洋开发利用秩序,实现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至2020年,实现以下主要目标:——进一步优化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空间布局。

有效控制海域空间开发强度和开发规模,认真执行围填海管制计划,严格围填海管理和监督,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用海需求。

滨海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面积保持稳定。

渔民生产生活和现代化渔业发展用海需求得到有力保障,重要渔业水域得到有效保护。

保留海域后备空间资源,实施严格的阶段性开发限制,为未来发展预留一定数量的近岸海域。

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布局更趋合理,海洋开发与生态保护更趋协调,科学合理的海洋空间开发格局初步形成。

——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加大国家、省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力度,提高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实施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和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体系,维护海洋生态安全。

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保护区保护目标得到有效保护。

至2020年,海洋保护区面积535.6平方千米,约占管辖海域面积的15.64%,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

——开展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加强自然岸线保护。

严格控制占用岸线开发利用活动,对由于开发利用造成的自然景观受损严重、生态功能退化、防灾能力减弱,以及利用效率低下的海域海岸带进行整治修复。

至2020年,大陆自然岸线保有长度约2.6千米,纳入自然岸线管理的大陆岸线约61.7千米,占丹东市大陆岸线总长的58.2%;加强对鸭绿江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8.5千米具有生态功能岸线级对应海域的保护及生态修复,通过退耕还芦、退养还湿、水文调控等措施,增大大洋河口苇地、湿地面积,逐步恢复湿地生境。

第四条区划原则(一)修编为主,重在调整的原则。

本次海洋功能区划修编立足和利用原有的海洋功能区划成果,注重和突出修编。

以原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根据海域自然属性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调整或删除不符合用海实际和发展规划的功能,增补已经明确的功能。

(二)尊重自然属性,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

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重要的渔业资源区、有代表性的海岸自然景观等实施有效保护。

对鸭绿江口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周边海域,适当设置一定的生态保护缓冲区,结合海洋环境现状,提高和细化海洋环境管控要求。

(三)加强保护自然岸线的原则。

加大对珍稀优美的自然基岩岸线、具有自然海岸生态功能的海岸湿地岸线的保护力度,细化鸭绿江口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岸线的生态功能,严格制定相关的管控要求,提出落实区划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的具体措施,逐步提升自然岸线保有率,打造沿海生态屏障和绿色空间。

(四)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根据陆地空间与海洋空间的关联性,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殊性,统筹协调陆地与海洋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保障海岸功能定位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港口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基础设施联动建设、资源要素联动配置、生态环境联动保护。

(五)切实保障国家安全的原则。

保障国防安全,保障海上交通安全和海底管线安全,加强领海基点及周边海域保护,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第五条区划范围海洋功能区划范围向陆一侧以依法批准颁布的海岸线为界,向海一侧以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的外部边线为界;东起鸭绿江口海域中朝海上分界线,西至丹东市与大连市海域勘界确定的海域管理界线。

区划海域面积约3423.19平方千米,区划大陆岸线长度约109.53千米。

区划期限:2013-2020年。

第六条分类体系按照《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指南》的分类体系和类型划分标准,依据丹东市沿海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在《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划分的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工业与城镇用海区、海洋保护区、保留区共5个一级类功能区的基础上,将全市海域划分为8个二级类。

具体见表1。

表1 海洋功能区划分类体系表各海洋基本功能区类型定义如下:(1)农渔业区指适于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可供农业围垦,渔港和育苗场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海水增养殖和捕捞生产,以及重要渔业品种养护的海域。

包括以下二级类功能区:1)养殖区指供养殖或培育海洋经济动物和植物的海域。

2)捕捞区指在海洋游泳生物(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其洄游通道(即过路渔场)使用国家规定的渔具或人工垂钓的方式获取海产经济动物的海域。

(2)港口航运区指适于开发利用港口航运资源,可供港口、航道和锚地建设的海域。

包括以下二级类功能区:1)港口区指供船舶停靠、进行装卸作业、避风及货物存放的海域,包括港口内港池、码头和仓储地等。

2)航道区指供船只航行使用的海域。

3)锚地区指供船舶候潮、待泊、联检、避风,以及进行水上装卸作业的海域。

(3)工业与城镇用海区指适于发展临海工业与滨海城镇的海域。

(4)海洋保护区指专供海洋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海域。

包括以下二级类功能区:1)海洋自然保护区指为保护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和经济生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以及有重大科学、文化、景观和生态服务价值的海洋自然客体、自然生态系统和历史遗迹等而划定的海域。

(5)保留区指为保留海域后备空间资源,专门划定的在区划期限内限制开发的海域。

第七条区划成果1.丹东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文本;2.丹东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登记表;3.丹东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图件;4.丹东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编制说明;5.丹东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研究报告。

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第八条地理概况和区位条件丹东位于辽东半岛东北部,我国大陆海岸线的最东端。

东濒鸭绿江与朝鲜隔江相望,南临黄海与韩国、日本等国家一海相连,西与大连和鞍山接壤,北与本溪和吉林为邻,是连接朝鲜半岛与中国及欧亚大陆的主要陆路通道,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独特优势。

从国际经济区域看,丹东还处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位置,是连接中、韩、朝、日四国的重要交通枢纽,欧亚大通道的必经之地,是中国发展对朝、对韩贸易的主要桥头堡,也是东北三省东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和对外门户。

第九条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一)自然环境(1)气候条件与自然灾害丹东市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型气候。

四季分明,温度适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6.8~8.7℃,南北温差约2℃。

年平均降水量为881.3-1087.5毫米,是东北地区降水量最多区。

该地区风向表现为典型的季风特征,冬季偏北风,夏季偏南风,春秋季南、北风交替。

暴雨、冰雹、台风和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较少,寒潮多出现于秋末至翌年1月,平均每年出现3次左右。

(2)主要入海河流境内植被茂盛,水系发达,河流密布,由北向南汇入黄海。

直接注海河流9条,其中鸭绿江和大洋河流域面积和长度较大,其他河流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千米以下,长度40千米以下。

鸭绿江是中朝两国界河,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南麓长白泊子,流经吉林、辽宁两省,于东港市城区注入黄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