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爱国名人的事迹1000字优秀作文

最新爱国名人的事迹1000字优秀作文

爱国名人的事迹1000字优秀作文不要问你的祖国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祖国做什么。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爱国名人的事迹作文,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爱国名人的事迹作文大全1陈嘉庚(1874-1961年),字科次,福建厦门市集美镇人。

他是一位爱国华侨。

17岁时南渡新加坡,先是协助父亲经营米店,后经营罐头、橡胶业等,成为东南亚橡胶王国四大开拓者之一。

又兼营其他业,以华侨大实业家之名蜚声海内外。

他钱财虽多,但自奉甚俭,多用于办学,先后在家乡集美办有男子小学、女子小学、男子师范学校、男子中学、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等。

合称集美学校,又独资创办了厦门大学。

创办和资助了近百所学校,而且在海外也创办并赞助了许多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

因此,毛泽东赞誉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人们也将他视为“华侨爱国爱乡热心教育事业的楷模”。

首办集美学校陈嘉庚17岁时,由于南轩私塾的塾师陈寅去世,私塾也因此停办了,于是陈嘉庚失学了,父亲便让他去新加坡做生意,想着自己即将要离开母亲了,陈嘉庚十分痛苦,但为了以后的路,他首次登上了出洋的旅程。

来到了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

不久,其父破产,陈嘉庚独立经营后首先偿还了父亲的全部债务,获得良好信誉。

此后事业也很顺利。

陈嘉庚虽然在国外过上了优越的生活,但是他从小长于故土,对远在故里的母亲和乡亲十分想念。

1893年秋天,陈嘉庚按照母亲的意属返回家乡结婚。

结婚以后,他看到家乡儿童失学的情况,那些儿童因失学而结队成群,裸体游戏,成天在街上淘气惹事。

他想,那种情况,近则败坏风俗,远则贻误民族前途,怎么办?于是陈嘉庚决定用自己不多的积蓄创办一所学校。

他很快便把这种想法变为行动。

1895年陈嘉庚出资两千元建起了“锡斋学塾”,这是他捐资办学的开始。

1912年9月,满怀报国之志的陈嘉庚重返祖国。

他这次回国的目的是想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创办新式学校,不仅要教国语、数学、自然、地理、历史,还要教音乐、美术、体育,要分班上课,要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就要使学校有一个统一的规模,必须全体团结一致,停办各房私塾。

而当时集美陈姓各房矛盾很深,陈嘉庚以独自承担新办小学的全部经费为前提,耐心地劝说各房房长,最后把他们全都说服,大家终于都来支持他的办学计划。

校舍该建在哪里呢,集美村内住宅疆密,找不到合适地点。

村外公私坟墓密布,加上当时人们迷信风水?不肯迁移坟墓,说那样动土会惊动祖先,使儿孙不得安宁。

也无法找到地方。

幸好陈嘉庚住宅附近的村外有一口大鱼池,面积数十亩,是早年从海滩围堤而成的。

于是他出资二千元向主人买下鱼池,作为集美小学的校产。

1913年夏天,可容七个班的教室和附属房屋的全部校舍竣工,集美小学迁入新址。

从此,陈嘉庚首办新学的事际在当地传为美谈。

筹建厦门大学1919年5月,陈嘉庚的同胞兄弟陈敬贤来到新加坡,陈嘉庚把海外企业的工作与他交接后,就启程回国了。

陈嘉庚这次回国又有什么举动?一是决定把在新加坡的价值数百万元的不动资产全部捐作集美学校的永久基金;二是当时,福建连一所大学也没有,他想在厦门建一所大学。

1919年6月陈嘉庚回国长住,来到集美,亲自勘察地点,选择了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演武场作校址。

因为这里不仅风景优美,环境清静,还孕育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自立于世界的伟大精神。

他把家中积存的四百万元全部拿出来,宣布要倡办厦门大学。

1922年,厦大校舍落成,其设备的完善,在旧中国绝无仅有。

要维持这样一所大学谈何容易!陈嘉庚几次向比他资金雄厚得多的某些华侨实业家募捐,不料他们竟一毛不拔!他不得不独自挑起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两个重负,每月至少支付三万元经费。

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坚持:企业可以牺牲,学校不能停办!那些年来陈嘉庚办学的实践表明,办学不是一个人的行为,也不是有了钱就能办好的,它是一个群众的、社会的行为,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参与才行。

于是他不惜巨资购置教学设备,请留学美国的林文庆博士担任校长,高薪聘请著名学者出任教授。

创办厦门大学时,正是“五四”运动开展的时候。

到处宣传民主和科学;宣扬新思想、新知识;当时蔡元培提出了教学要“兼容并包”的方针。

所以厦门大学是在“五四”运动风起云涌的形势下诞生的。

陈嘉庚对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导思想也十分推崇,因此,他鼓励师生进行各种主义的学术研究,邀请各流派的人物到学校进行演讲,如鲁迅、蔡元培、黄炎培、马寅初和杜威等国内外著名学者都在厦门大学作过讲演。

在图书馆里,可以阅读到各种政治流派的书刊,包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向导》、《中国青年》杂志等。

这就使厦门大学成了当时福建的“民主堡垒”,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很早就在厦门大学开展活动了。

竭诚报国精神可嘉陈嘉庚用一生的心血,无私的爱,对祖国的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爱国兴学的带动和影响下,广大华侨华人热心兴学蔚然成风,在国内各地侨乡由华侨华人出资兴办的学校比比皆是,海外华侨华人也积极办学,陈嘉庚在海内外开创民办学校一代新风其深远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比他直接办的学校要大千百倍,换言之,即起因于陈嘉庚先生所造成的兴学风气,正是出现了一个陈嘉庚,另外的“陈嘉庚”也随之而出,形成了一个陈嘉庚系列,如陈嘉庚女婿李光前,宗亲陈六使,他们除全力支持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外,李光前先生还在南安创办国专学校,还每年捐出大量款项作为兴学经费;陈六使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大学,刘玉水在惠山创办荷山中学,李嘉诚捐资办汕头大学,包玉刚捐资兴办宁波大学,都是在陈嘉庚兴学风气影响下出现的壮举。

他们真是陈嘉庚未竟功业后人发扬光大,令人由衷感到喜悦、欣慰。

足见陈嘉庚先生爱国兴学名震中外,感动、激励华侨华人热心兴学,兴我中华。

嘉庚精神,恩泽万代。

爱国名人的事迹作文大全2南宋流亡诗人,抗元英雄谢枋得,字君直,为人豪爽。

《宋史》上说他强记博闻,每次看书一目五行,凡是他看过的书,都不会忘记。

宝祐四年,他与文天祥、陆秀夫同榜高中进士,此三人皆忠勇英烈,最后都杀身成仁,为国赴难,是为南宋夕阳西下里最后一抹余晖。

谢枋得活动于宋末元初,他是东坡先生的忠实粉丝,因喜欢东坡诗“溪上青山三百叠”之句,又号叠山。

平常里与他人谈论古今治乱国家事,一定会掀起青髯,抵进桌案,作势欲起,慷慨激昂,把忠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因为喜欢直言,所以常常得罪权臣。

宝祐五年,谢枋得主持建宁府考试,他以指责误国权臣贾似道自命考题,结果被贬到基层军队服役,元人南下后,谢枋得多次组织义勇军坚持抗元,但由于南宋奸臣当道,国防军节节败退,谢枋得回天乏术,南宋灭亡后,谢枋得流落民间。

做为南宋遗民,谢枋得铁骨铮铮,他隐姓埋名,寄宿在旅馆之中,每天身着麻衣麻鞋,向着东方号淘大哭,凭吊故国,追抚往事。

后以占卜为生,谢枋得为人占卜,只取米、面、鞋,如果有人送他银两,他都敬谢不取,过着清淡而贫寒的生活。

人们见他行为举止古怪又有大学问,许多人开始邀请他,为子弟讲学。

谢枋得一生创作了许多忧国忧民的爱国诗,再以后,谢枋得隐居山中,不食元粟,持不合作态度打定主意为南宋守节。

元朝建立后,急于征召宋朝旧臣为官,以显示新政府延揽人才求贤若渴的胸襟,谢枋得在二十二名被推荐的南宋官员中排名第一,谢枋得坚辞不就,后行省丞相带着圣旨征召,谢枋得以巢父、许由自勉,他推辞的理由非常古怪,我谢枋得的名字很不吉祥,恐有污新朝圣化,所以不敢奉诏。

后昔日同僚今朝新贵尚书留梦炎再次推荐他,谢枋得写信给留梦炎严词谢绝,还是没有出山。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急于为元政府立功,强迫谢枋得出来应召,谢枋得大骂他,在福建作官,不施仁政善政,而是强迫百姓大肆炼银,以此残害百姓而邀宠新朝,还讽刺他请自己出来目的只是为了粉饰太平。

眼见谢枋得如此傲慢而且屡次出言不逊,魏天祐虽然气得火冒三丈,但是面对谢枋得在朝野的巨大名声,魏天祐只能强忍怒火,派兵胁迫谢枋得北上京师。

临行前,谢枋得以诗别亲友,诗云“云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

天下岂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南八男儿终不辱,皇天上帝眼分明。

”龚胜,汉朝著名贤人隐士,不受篡汉王莽征召,后绝食而死。

谢枋得这首诗隐隐表明了自己的心志以及最后的不二抉择。

他的朋友张叔仁闻讯赶来送行,亦有诗和“打硬修行三十年,如今证验作儒仙。

人皆屈膝甘为下,公独高声骂向前。

此去好凭三寸舌,再来不值半文钱。

到头毕竟全清洁,留取芳名万古传。

”谢枋得与张叔云相视会意一笑,挥手作别。

谢枋得到了元大都后,抱定主意不与元朝合作,以绝食相抗争,他问清楚先朝太皇太后谢道清的坟墓和宋恭宗被羁押的方向后,整衣顿首,痛哭流涕,一拜再拜。

后元人见其态度强硬,将其拘于悯忠寺(今法源寺),谢枋得见寺中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有名的孝女,人们为了纪念她而立碑。

谢枋得感泣道,小女子都能做到的孝义节气,我岂有做不到之理?在谢枋得绝食过程中,南宋许多旧臣新宠纷纷进劝,谢枋得不为所动,留梦炎派医生拿着内有米饭的清汤请谢枋得喝下,谢枋得在怒骂声中,一把将药罐拂于地上,以此绝交。

谢枋得后绝食五天而死,至死不为元臣。

尤为难得的是谢枋得阖家一门英烈,秉承天地之正气,光耀千秋。

元人盛如梓撰《庶斋老学丛谈》载,元兵南下之时,谢枋得率领募集的义勇军勤王,然战事不利,兵败溃散。

元人攻占了上饶,派兵拘禁了谢公母亲,以此为要挟追问谢枋得下落,其母颜色如常,临危不惧从容对曰“老妇今日当死,我不该教我儿子知书达理,识得三纲五常,所以才会有今日之难,如果他不知礼义,不识三纲五常,那里会做出这些轰轰烈烈的事情,老妇愿得早死”。

元人将领见老母亲神情雍容大度,安祥从容,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释放了她,怏怏而归。

谢枋得的妻子李氏,在谢枋得耳濡目染之下,亦是坚贞不屈的烈妇,因为谢枋得的缘故,李氏与谢枋得两子被打入金陵牢狱。

李氏素有姿色,一名元朝将领欲纳李氏为妾,李氏虚与委蛇,对其说,此事好商量,你先下令取掉我的枷具,帮我逃脱牢狱之灾,我才能满足你的心愿。

其将领上下通融,将李氏释放出狱。

李氏沐浴更衣,略施粉黛,答应第二天从其所约。

当日晚上,李氏照顾着两名年幼的孩子睡熟后,自解衣带上吊而死。

李氏《宋史》烈女有传,早在谢枋得抗元斗争中,李氏就变卖了所有的嫁妆,悉数助军抗元。

谢枋得之子谢熙之,在父亲遇难后,秉承父亲遗训,刻苦好学,贤名遍传乡野,屡次拒绝县府征召,割席自甘。

另一子谢定之,早年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为人贤达好诗文,元朝统一后,多次被举荐,都被其冷冷拒绝,后收集父亲诗文,镌刻文集,使父亲一生爱国诗篇流传下来。

谢枋得的次女随母李氏自缢于狱中。

谢家一门英烈,感天动地。

历史上但凡改朝换代,都有苟且偷生,卖主求荣,投机取巧的聪明人,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但也有谢枋得这样不识时务坚贞不屈的固执者,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愚忠所能概括的,民族发展史上,唯有这些挺直腰杆,保全气节者尚留并贮藏着中华文化的因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