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正式出版物与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建设

非正式出版物与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建设




“非正式出版物” 与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建设
13
[2 ] 的社会职能” , 因此, 作为整个图书馆业务系 , 统基础工作之第一步“文献收集 ” 尤其是给予
( 2 ) 传播渠道相当窄。 由于“非正式出版 物” 没有正式书号, 无法通过书店的销售渠道, 在全国图书实体市场和当当等网络书店销售流 通, 因此一般多通过赠阅、 交换、 内部系统以工 本费的方式, 达到传播的效果。 即使有的被回 、 “布衣书局 ” 收到了旧书店, 出现在“孔夫子” 等旧书网上, 往往因为涉及领域较小, 能予惠顾 的读者比较小众 ( 3 ) 时段性和时效性明显 。“非正式出版 物” 中的会议交流论文集是对一次具体会议的 真实记载, 而产品手册则是为了宣传企业当季 主推的产品, 学位论文反映了有关专业某一历 史时期的研究热点, 社会调查报告则往往针对 的一时一地的政治、 经济、 文化问题, 个人自传 回顾了作者在世的数十年的成长历程和社会经 历, 同学录记载着应届毕业或者周年活动的图 文, 这种种文献类型体现了“非正式出版物 ” 所 具有的时段性、 时效性特点。 ( 4 ) 内容水准和编印、 装帧质量良莠不齐。 “非正式出版物 ” 中, 有的可能装帧十分精美、 豪华, 内容比较深刻, 有一定可读性、 艺术性; 但 也有的思想浅薄, 文艺价值不高, 印制粗劣, 错 字连篇, 病句迭起, 其读物价值较低, 属于“速 。 朽品” ( 5 ) 问世后易致散佚流失。 如学位论文、 社会调 查 报 告、 个 人 回 忆 录 ( 诗 文 集) 、 同学 ( 乡) 录等 “非正式出版物 ” , 印刷量少、 传播范 围窄, 人们在价值观上不予重视, 因此其保存和 流传不易。往往问世不久, 就无序流失, 使人难 觅其文献踪迹。图书馆作为搜集和整理文献资 料并提供读者利用的文化机构, 对“非正式出 版物” 的搜集与整理, 是当代图书馆工作者不 可推卸的时代责任。
与正式出版物同等重视的“非正式出版物 ” 的 收集, 便是天经地义之事。 近年来, 随着我国 “改革开放” 的步伐, 市场经济运作机制及相关 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市场竞争逐步趋 向正规化、 合理化, 我国图书资料的出版发行渠 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文献出产趋势 。 除各级出版部门按每年出版计划所出版发 , “非正式出版 ” 行的一般图书资料外 的书、 刊、 报大有逐年递增之势。
“出版” , 所谓 也就是将人类的文字组合及 有特定意义的图画、 符号等精神出品复制后进 行人际传播, 以扩大影响的一种文化行为。 《出版词典 》 ( 上海辞书出版 边春光主编的 : “选择某种 社 1992 年版 ) 对“出版 ” 的定义是 精神劳动成果 ( 文字、 图像作品等 ) , 利用一定 的物质 载 体 进 行 复 制 以 利 传 播 的 行 为, 称为 。 在 英 语 和 欧 洲 多 数 语 种 中, ‘出 版 ’ 出版 ( publish) 一词都和 ‘印刷 ’ 有关 …… 一般认为, 出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 体现精神活动成果 的著作物, 或者用以表达思想、 文化的文字、 图 像手稿; ② 利用一定的物质载体, 作为复制手 , ” 段; ③达到传播、 流通的要求。 就 而“出版物 ” 是指用印刷或其他非印刷手段生产制作出来 的, 旨在记录和传播人类信息和知识的文化载 体。作为精神创作成果与物质生产成果的统一
当年那个荒唐的政治时代现象的真实见证 。 , “非正式出版物 ” 因此 作为一种信息和知 识的载体, 一种特殊的地域性强的文献, 一种非 常重要的文献资源, 同样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 各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某一特定地区的政治、 经 济、 文化、 社会的真实发展情状。对于一个图书 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来说, 其收藏价值是不可 低估的。 , “非正式出版 我们还应该充分地认识到 物” 的文献类型中, 包括政府出版物、 行业出版 物、 会议纪要、 学位论文、 产品资料、 商业性宣传 、 、 、 资料 技术报告 文章草稿 私人笔记、 未经发表 的名人手迹、 甚至包括口头言论的记录等。 它 们分布广泛却呈隐性分布, 可能涉及社会各界 各种领域; 它们品种多却印刷数量少; 它们内容 主题涵盖面大却社会影响小; 它们动态性、 时效 性俱强, 却又出版形式多样, 常常不受正式出版 周期的限制, 而记载和反映出来的, 可能是社会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 新课题、 新成果、 新 进展或新建议, 它们可能成为读者最快最新最 有价值的可获取信息源; 它们的实用性和使用 价值往往也比较高, 因大多为第一手资料, 因发 行范围受限, 因此一般读者不易接触到, 所以, 在价值的独特性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非正式出版物 ” 因 所具有的隐蔽性、 时段 ( ) , 性 一般不可能再版 则更显出其价值所在。 它既没有书号、 出版地, 也没 较之正式出版物, 有出版时间和价钱, 没有规格、 地址之类可查考 的数据, 更谈不上列入出版社的“选题、 出版计 划” 乃至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正式出版计划了 。 虽然有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图书呈缴制 度的相关文件, 但这往往只对出版社出版的正 式出版物有效, 而对于大多数“非正式出版物 ” 便收效甚微了。 据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周文骏先生担 《图书馆学百科全书 》 (中 任编辑委员会主任的 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版 ) 的权威注释, “收集、 图书馆是 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 并向读 , 者提供利用的科学、 文化、 教育机构 ” 其“基本 职能是保存文献资料和提供这些文献资料的使 , 用” 如 1975 年, 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 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确认 “现代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了 进行 社会教育、 传递科学情报、 开发智力资源等主要
1 “非正式出版物” 与“非法出版物”
“非正式出版物 ” , 也就是外国图书馆同行 , 口中所说的“灰色文献 ” 在学理上被称为“非 ( Non - Publication Literature ) , 正式出版文献 ” 是指那些没有通过正式出版发行渠道而在社会 不具有保密级别限制的文献。 上有所流传的, 一般认为, 其基本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 个方面: ① 出版物形式多样, 作品体裁复杂; ② 内容较为新颖, 观点比较独到; ③传播范围较小 、 “工 而传播速度较快, 有的会印上“内部发行” 本价” 等 字 样 以 示 区 别; ④ 有 的 会 印 上“未 定 、 “征求意见稿” ” 等字样, 表明其具有向社会 稿
2 “非正式出版物 ” 与图书馆文献征集 工作
, “非正式出版物 ” 一般指那些没 简单来说 有通过正式出版发行渠道而在社会上流传的出 “准印证号 ” 版物。如只有 而没有正式书号的, 或既无书号也无准印证号的; 有以个人名义出 版的, 也有以团体、 家族、 集团公司甚至政府或 直属部门出版的, 且多注明“内部资料、 免费交 流” 之说明。 , “非正式出版物 ” 如今 已在地方文献量中 。“非正式出版物 ” 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从一 定意义上讲, 是历史发展中各个时期的真实客 观的记录, 是地方文献必不可少的收藏对象。 如 1966 年到 1976 年的“文革 ” 时期, 各级 出版部门趋于瘫痪, 随之便出现了大量群众组 织自发编写并广泛流传于社会的油印本、 铅印 本、 手抄本。这些文献的抢救性征集入藏, 正是
0421
12


“非正式出版物” 与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建设
发行的正式出版物形式过渡的性质 。 在中国特色的出版体制下, 所谓“非正式 , 出版物” 是指那些未经国家新闻出版机构用 政治、 业务、 商业价值等多重标准进行综合评估 “国际标准书号” ( ISBN ) 或 和编审准许、 不具备 “国际标准刊号 ” ( ISSN ) 的出版物。 其编印主 体, 一般是党政机关部门、 教育研究机构、 文化 团体、 行业或专业学会、 校友会、 同乡会、 企业, 以及个人等。 其传播方式, 一般是经由一定的 , 、 组织审批手续 向同行 亲友等有限人群, 以内 部交流等“非 卖 品 ” 形 式 免 费 发 放, 或以支付 “工本费” 的形式实现传播。 在题材和内容方 面, 则以会议论文集, 法规条例汇编, 纪念性文 集, 地方文 献, 馆 史 ( 志) , 个 人 自 传, 回 忆 录, 书、 画、 文、 诗、 词作品集, 校友录, 毕业生纪念册 等为多。 “非法出版物 ” , 而 是指没有经中国国家出 版主管部门 ( 如以往的国家出版局、 新闻出版 署, 如今的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 有关机关 ) 审批核准, 具有从事出版业务的责 任主体( 如出版社、 书局、 出版发行公司等 ) 的 企业( 事业) 单位或个人, 为牟利或其他传播目 的, 擅自编印并向社会进行征订、 销售的出版物 ( 包括图画、 书籍、 杂志、 报纸等印刷品 ) 。 按照 中国的有关法令, 制作、 发行此类出版物的从事 者要被追究法律责任, 印刷厂和书店不得承印 或销售此类书、 报、 刊等出版物。
Collecting “Informal Publications”to Form Special Collections Xu Y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 Informal publications,as part of document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s of important documentary value. After defining informal publications,the author brings out the intrinsic link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formal publications and illegal publications,and also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l publications. Finally ,the author calls for libraries to collect informal publications to form their special collections. Key words informal publication; local document; literatur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 library 体, 以制作手段为依据, 可以分为印刷型与非印 ; 刷型两大类 如以对社会发行方式为依据, 可以 分为正式出版物 ( 即通常所说的出版物 ) 与非 [1 ] 正式出版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