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后感:读《鸿门宴》随笔

读后感:读《鸿门宴》随笔

读《鸿门宴》随笔【篇一:《鸿门宴》后惜项羽】学完《鸿门宴》,有的同学会感慨项羽的有勇无谋,张良、刘邦脱险计策的巧妙,又或者是樊哙的无所畏惧,豪气干云,但于我而言,更多是一种可惜。

这一场鸿门宴,是项羽“精心安排”用来除去他的“大患”刘邦的,宴前曾信誓旦旦地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到了最后竟然成了信口开河,成了一堆空话。

这到底是因为项伯的三言两语使项羽信服了刘邦确无争霸之心,不足畏惧,还是樊哙的一句“此亡秦之续耳”使项羽深信这样做是重蹈他的世仇秦的覆辙,他也会因此成为一个残暴不仁,人人得而诛之的君王,抑或是他对刘邦还有一丝情谊?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可以知道的只是故事的结局正如范增所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英雄末路,西楚霸王项羽以剑自刎结束了他曾经辉煌的一生,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感叹、惋惜……如果在鸿门宴上,项羽能放下他的自负,放下他的妇人之仁,放下他的诸多疑虑,听从亚父的建议,下定决心,杀死刘邦,历史又能否改变,项羽是否能完成霸业,一统天下呢?或许我们不能轻易地给这个猜测下一个结论,但历史是多种因素作用之下的结果,不是这么轻易就能改变的。

项羽的性格,嫉贤妒能,心高气傲,目中无人,贪恋财物似乎早就注定了他的失败。

在战场上,或许他是一个真正的霸主,无人能敌,但成为一国之君,不是光靠匹夫之勇就能治理好一个国家的,它更需要智谋,更需要一帮忠臣、能臣出谋献策,打点左右……因此,谁能说没有了刘邦,项羽就能成就大业,谁敢保证它不会很快地走上灭亡之路,如秦一般?选择一死而不是过江东卷土重来,对项羽来说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它也让我们记住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就是项羽!【篇二:鸿门宴后窥刘项】总觉得是曹无伤的告密揭开了历史上精彩的一幕。

伴随着项王的怒不可遏、范增的顺水推舟、项伯的愚蠢泄密及被反利用,鸿门大宴开场,而我躲在历史的一角窥视,也品得些许趣味。

先从沛公入关说起,如范增所说他“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但项羽只听人告密,未探虚实却已然大发雷霆,只因人一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可见其爱珍宝之心。

这从宴后范增撞而破玉斗而项王却“置于坐上”亦可看出(说不定他喜欢收藏)。

面对范增的劝说,项羽决定击杀沛公之事本已确凿无疑,可历史总有着极大的幽默感,给心计单纯、一根筋的项王安排了一位喜感至极的泄密叔父。

当刘邦张良抓住了叔父的心,项羽的杀人之心也开始动摇。

最终还是他的优柔寡断和妇人之仁使得刘邦从他手中逃脱。

其实最无辜的是曹无伤,本想借告密飞黄腾达却站错队伍落得被诛杀的下场。

这里可以看出项羽真的是有勇无谋,既没有政治手腕,也不会笼络人心,看看沛公,一得知项伯来找张良,就立刻仔细地询问,查户口似的生怕错过什么,对项伯也是“吾得兄视之”,礼遇之至,还“约为婚姻”,把人哄得服服帖帖的,更不会在项羽面前把项伯给捅出去。

比之,项羽不及其万分之一。

人说项羽是英雄,刘邦是流氓,可流氓却偏偏打败英雄。

论武功、家世、修养,刘邦无一能及项羽,但刘邦最大的本领就是笼络人心。

他知道人需要的是什么,他知道要称王不仅是争土地更是争人心,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对此明白得很。

而项羽不过是“力能扛鼎”,却想仅凭自己的身手和血统去打天下,丝毫不通人情世故,也许结局在早在开头便已定好了。

记得易中天教授说项羽不过是个孩子气十足的行为艺术家,他并不想真正拥有这天下,只是想借此证明自己的能力。

项羽可爱也可悲,我想他只是为了战斗而战斗吧。

鸿门一宴,窥得种种荒唐无语,窥得历史玩弄人于掌心,或许吾等也如刘项般只是历史掌股中一枚棋子而已。

【篇三:鸿门宴,英雄宴作文】《鸿门宴》在司马迁的笔下流传至今,在后人眼中展现了一次情节跌宕起伏,杀机若隐若现,气氛张中有驰的宴会。

在我看来,鸿门宴不仅仅是一篇精彩绝伦的史记那么简单,在千年前的那一晚,闪烁繁星下的一顶小小营帐里,所上演的一幕在中国历史上还发挥着关键作用。

杀机弥漫于空气中,冻结在空气中的一分一秒足以改变历史的轨迹。

西楚霸王项羽只要轻下命令便可结束刘邦的性命,也许他会在以后被迫用奸诈计谋逃命时无比后悔,因为当时就是他的最佳时机,原来这场帝王之争,在乎的从来就不是作战时的英勇善战,在乎的只是谁最先夺得天下!上天对每个人是公平的,却总会对某些人格外仁慈,大方地把捉住命运咽喉的机会交到他手中,但这机会转瞬即逝,那些人也许会英勇地抓住这个机会,绽放光芒,闪烁于历史的长河中,但也许有人会踌躇那么几秒,机会容不得踌躇,终于,项羽选择了后者。

他手中的剑始终没有拔出,干涩的土地也始终没有机会吞噬艰难蔓延的鲜血,多日后,当项羽举起那把剑,无可奈何的对着自己,面对萧瑟的风,宁静的江,脸上滑过一滴泪,一滴恨自己甘于被命运捉弄的泪,然后决然一刎,冰凉之后,永远离别这片留下他无数执念与疯狂的江山,作为败者,留下千古帝业给自己的对手——刘邦。

鸿门宴,一场英雄之间的交锋。

胜利属于谁?是霸气外露却心存善念的项羽?还是忍辱负重却终逃一劫的刘邦?结尾处,范曾一言成真,帝业这“多情美人”只会钟情于善用人才,把握机会的英雄。

若欲称王者,机不可失,一步错,步步错!【篇四:失败也能称英雄】楚汉争霸,四度春秋。

最终,以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为结局。

他,至死都认为是天要他亡,不承认自己的失败。

但这些,都不妨碍后人视之为英雄。

读过鸿门宴的人,大多都嘲笑项羽在政治斗争中的低智商。

我不否认,这的确是他的一大弱点,但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力能扛鼎的他,无疑是一名武将。

武将么,往往是有勇无谋的。

但若是将此定义为愚蠢,就太冤枉了。

只能说,项羽不太顾虑后果,他也不懂刘邦内心的意图。

于是,一切的决定在别人看来都是冲动的产物。

我想,项羽这样的人,若是生在和平年代,必是一个活得坦然自在的人。

他不会深究别人话中的深刻含义,他也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也许他能够成为一个好丈夫,与虞姬白头偕老……但是,他偏又是怀着家仇国恨的霸王,注定以悲剧告终。

不管是性格造就的悲剧,抑或是别的原因,他的死亡誓要惊天地,泣鬼神。

如果当初,他选择了“留得青山在”的那条路,反而让他的英雄气概短了三分。

所以,失江山也好,刎乌江也罢,项羽的英雄色彩,都不曾褪去。

【篇五:乱世英雄一曲悲歌】凄风萧瑟,一江恨水向东流;世事无情,万家霸业已成空。

本是乱世英雄,如今却已化为一曲悲歌。

曾记否?千军万马中独见你的雄发英姿,狂风拍打着你飘扬的衣襟,战马嘶啸长空,暴风雨前的宁静化作你心中的悸动——战鼓已经作响,那声音在广阔的战场上显得如此嘹亮而又缥缈,仿佛穿越了崇山峻岭、飞过了大江大浪,从遥远的天边直传到了心间;猛地一下心弦被热血拨动,生死的激烈搏斗,就此开始……“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你是西楚霸王项羽,你是一代人杰、一代天骄!秦一扫六国而称霸,你带领楚军破营杀敌,秦朝暴政终被推翻,巨鹿沦陷,阿房熊熊烈火三月不熄……秋风瑟瑟,“斜阳映孤旅,马跃啸西风”。

乌江水旁,是谁孤寂的身影在独自叹息?可怜西楚霸王无奈乌江自刎,汉高祖刘邦却终一统天下成就霸业。

项羽纵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巨鹿之战一战成名天下,却傲慢自大、武断鲁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仍愤曰“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而刘邦却能重用贤才,张良、萧何、韩信——“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镇国家;抚百姓”;“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连刘邦自己也感慨:“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细读项羽,满腔热血、豪情壮志,到头来只似过眼云烟一场空——他的身上带着一种淡淡的悲剧美。

看到项羽,不禁令人想起莎翁笔下的另一位悲剧人物——哈姆雷特。

处在人生花样年华的哈姆雷特,美好的青春本是上天赐予他最宝贵的财富,可他却已经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个悲剧当中,为父报仇成了他一生不可推卸的使命。

现实用最残酷的手段逼迫他抛弃纯真美好,迫使他面对这一切的丑恶。

两位不同的伟大人物,身上闪着同样的悲剧美的色彩。

项羽去得可惜,可他的失败又似乎是必然的——一个人光鲜外表下隐藏的致命性格缺陷,最终会无情地把他推向毁灭的深渊。

【篇六:鸿门案】两千两百年前,楚汉骄雄,莫不想攻入咸阳,成立帝王霸业。

由于曹无伤的告密,使得项羽大怒,项营中的项伯让刘邦提请鸿门“衙门”审理。

原告人,项羽,控诉刘邦窃取起义的胜利果实。

后来,被告人中途离场,案件最后升级为暴力事件。

现在,我们就来案件重演,看看当年孰赢孰败。

这一边厢,项营中,白发苍苍的亚父说道:“羽儿,急击勿失!急击勿失!”另一边厢,刘军里,深谋远虑的张良说道:“主公,一切按照我们之前讲好的做!”衙门大老爷——苍天,案件记录者——司马迁。

鸿门案,正式开审!威—武—!项羽坐在主位上,待刘邦一进来,便斥道:“为何叛我?”刘邦只得低眉顺眼地说:“都是误会,都是误会。

”话说在宴中,发生了一起谋杀事件,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幸得项伯相助,沛公得以安全。

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想必是项羽默许的。

这样看来,使用阴谋,是不义。

刘邦胜一成。

言归正传,证人不请自来。

英勇的樊哙闯进帐来,欲与主公同命,于是对项王讲道:“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项王顿时气消了大半。

这一计,是刘方早已设好的。

刘邦又胜一成。

识时务者为俊杰。

刘方早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于是借如厕之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气得项羽范增大骂“竖子”。

刘邦就像一艘大船的船长,面对激流险滩,敢不敢冲上去,这需要船长的勇气和魄力,但明知是礁石,却仍然往上冲,这却是愚人之举。

刘邦及时退出,实为妙计。

刘邦再胜一成!虽然鸿门案最后不了了之,但老天爷在往后宣布了结果,胜者为王,于是有了刘高祖;而项羽,并不为寇,最终还被颁发了“失败英雄”安慰奖,千百年来,被人们称赞,失败也光荣。

【篇七:鸿门宴,宴江山】这场宴会,摆出来的是饭,实际上是江山。

宴会开场讲座位,项王是东向坐,东向坐一向是在场最尊贵的人,而项羽坐在了这个位置,恐怕是认定大半个江山已是自己的了。

范增南向坐,刘邦却只得北向坐,北向次于南向,想必在项羽眼中也不把沛公当回事儿。

开始上菜了,各个人都无心品尝这佳肴。

范增十分气愤为何项羽到关键时刻还犹豫不决;项羽苦闷到底应不应该下手,他还是比较希望通过打仗来战胜刘邦;刘邦恐慌且迷惑,不知项羽会何时下手;张良紧张害怕自己不能保护沛公。

这时,项庄来了。

范增松了口气,项羽干脆不管,刘邦绷紧神经,张良挺直腰板。

项庄为各位敬酒祝寿,他那酒不仅一滴一滴地落在酒杯中,还一滴一滴地浇在刘邦和张良的心中,像火烧般难受。

听着项庄的祝寿,刘邦更有一种不祥之感——这会儿祝寿,下会儿可能要送我花圈了。

最终,剑还是舞了起来,刺向了刘邦,更刺向他背后的江山,即使有项伯护着还是危急万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