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知音

全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知实难逢”。

刘勰举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和楼护等人为例,说明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而正确的文学评论者是很难遇见的。

第二部分讲“音实难知”。

要做好文学批评,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为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又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所以难于做得恰当。

根据这种特点和困难,第三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是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并提出“六观”,即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等六个方面着手,考察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这六个方面能否恰当地为内容服务。

第四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最后强调批评者必须深入知音其难哉1!音实难知,知实难逢2;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3,多贱同而思古4;所谓“日进前而不御5,遥闻声而相思”也6。

昔《储说》始出7,《子虚》初成8,秦皇、汉武,恨不同时9;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10,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11?至于班固、傅毅12,文在伯仲13,而固嗤毅云14“下笔不能自休15”。

及陈思论才16,亦深排孔璋17;敬礼请润色18,叹以为美谈19;季绪好诋诃20,方之于田巴21: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22,非虚谈也。

至如君卿唇舌23,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24,咨东方朔25;于是桓谭之徒26,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27,轻言负诮28;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29,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30;才实鸿懿31,而崇己抑人者32,班、曹是也33;学不逮文34,而信伪迷真者35,楼护是也。

酱瓿之议36,岂多叹哉?〔注释〕1 知音:本意是指懂得音乐,对音乐能作正确的理解和评论,这里是借指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批评。

2 知:指知音者,即对文学作品能作正确理解和评论的人。

3 知音:这里泛指一般的评论家或欣赏者,而不管正确与否。

4 同:指同时代的人。

古:古人。

5 御:用。

6 声:名声。

这两句是《鬼谷子·内楗(jiàn见)》篇中的话。

7 《储说》: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韩非所著《韩非子》中,有《内储说》、《外储说》等篇。

8 《子虚》:指西汉作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9 恨不同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秦始皇读了韩非的《孤愤》等篇曾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汉书·司马相如传》中说: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曾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10 韩:指韩非,他入秦后,被谗入狱而死。

马:指司马相如,他始终只是汉武帝视若倡优的人。

11 鉴:察看。

《抱朴子·广譬》:“贵远而贱近者,常人之用情也;信耳而疑目者,古今之所患也。

是以秦王叹息于韩非之书,而想其为人;汉武慷慨于相如之文,而恨不同时。

及既得之,终不能拔,或纳谗而诛之,或放之乎冗散。

”此即刘勰以上论述所本。

12 班固:字孟坚,东汉初年史学家、文学家。

傅毅:字武仲,和班固大致同时的文学家。

13 伯仲:兄弟。

这里指班固和傅毅作品的成就差不多。

14 嗤(chī吃):讥笑。

15 休:停止。

全句意指傅毅写作不会剪裁。

以上几句见曹丕的《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16 陈思:即曹植,他封陈王,谥号“思”。

17 排:排斥。

孔璋:陈琳的字。

他是“建安七子”之一。

曹植《与杨德祖书》说:“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

”18 敬礼:丁廙(yì意)的字。

他是汉末作家,曹植的好友,常请曹植修改他的文章。

润色:修改加工。

19 美谈:恰当的说法。

指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所引丁廙的话:“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曹植接着说:“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

”20 季绪:刘修的字。

他是汉末作家。

诋诃(dǐhē底河阴):诽谤。

21 方:比。

田巴:战国时齐国善辩的人,曾被鲁仲连所驳倒,曹植《与杨德祖书》:“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

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

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叹息乎?”22 魏文:即魏文帝曹丕。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23 君卿:楼护的字。

他是西汉末年的辩士。

唇舌,指有口才。

《论说》篇曾说:“楼护唇舌。

”24 史迁:即司马迁。

25 咨(zī资):询问。

东方朔:西汉作家。

楼护说司马迁著书曾咨询东方朔的话今不存。

《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贞索隐:“案桓谭云:‘迁所著书成,以示东方朔,朔皆署曰《太史公》。

’则谓《史太公》是朔称也。

”26 桓谭:东汉初年著名学者,著有《新论》。

27 博徒:指贱者。

28 诮(qiào窍):责怪。

29 照:察看、理解。

洞:深。

30 二主:指秦始皇与汉武帝。

31 鸿:大。

懿(yì意):美。

32 崇:高。

33 班:指班固。

曹:指曹植。

34 逮(dài代):及。

35 信伪:指关于司马迁请教东方朔的错误传说。

36 瓿(bù布):小瓮,《汉书·扬雄传赞》中说,扬雄著《太玄经》时,“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

这里是借以喻指在以上种种不正的批评风气之下,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只能被人用来盖酱坛子,难以得到正确的评价。

夫麟风与麏雉悬绝1,珠玉与砾石超殊2,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3。

然鲁臣以麟为麏4,楚人以雉为凤5,魏氏以夜光为怪石6,宋客以燕砾为宝珠7。

形器易征8,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夫篇章杂沓9,质文交加10;知多偏好11,人莫圆该12。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13,酝藉者见密而高蹈14,浮慧者观绮而跃心15,爱奇者闻诡而惊听16。

会己则嗟讽17,异我则沮弃18;各执一隅之解19,欲拟万端之变20: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21。

〔注释〕1 麏(jūn君):獐,似鹿而小。

雉(zhì志):野鸡。

悬绝:相差极远。

2 砾(lì力)石:碎石块。

3 青眸(móu谋):即青眼,指正视。

正目而视,眼多青处。

眸:眼的瞳仁。

4 麟为麏:《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中说:“春,西狩获麟,……有以告者曰:有麏而角者。

”5 雉为凤:《尹文子·大道上》中说:“楚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

’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

’”6 氏:一作“民”。

夜光:夜间发光,美玉或明珠都如此。

这里指玉。

《尹文子·大道上》:“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

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怪石也。

’……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7 燕砾:即燕石。

《艺文类聚》卷六录《阚(kàn看)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宝。

周客闻而观焉,……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其与瓦甓(p ì僻)不殊。

’”8 征:证、验。

9 杂沓(tà踏):纷乱,复杂。

10 质:指作品的思想内容。

文:指艺术形式。

交加:不同的事物一齐来临。

11 知:这里是“知音”的知,指对作品的欣赏评论者。

12 圆该:全面具备。

这里指评论一切作品的能力。

13 慷慨:指性情激昂的人。

逆:迎。

击节:打拍节,表示欣赏。

节:乐器。

14 酝藉:指性情含蓄的人。

高蹈:远行。

15 浮:浅。

绮(qǐ起):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这里借指文辞华丽的作品。

16 诡(guǐ轨):不平常的,怪异的。

17 会:合。

嗟:称,称叹。

讽:诵读。

18 沮(jǔ举):阻止。

19 隅:边,角。

20 拟:度量,衡量。

21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淮南子·汜论训》:“故东面而望,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睹北方。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1,观千剑而后识器2;故圆照之象3,务先博观4。

阅乔岳以形培塿5,酌沧波以喻畎浍6。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7,照辞如镜矣。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8,二观置辞9,三观通变10,四观奇正11,五观事义12,六观宫商13。

斯术既形14,则优劣见矣。

〔注释〕1 操:持,即操作、实践的意思。

晓:明白。

桓谭《新论·琴道》:“成少伯工吹竽,见安昌侯张子夏鼓瑟,谓曰:‘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以为知音。

’”(《全后汉文》卷十五)2 观千剑:桓谭《新论·道赋》:“扬子云工于赋,王君大习兵器,余欲从二子学,子云曰:‘能读千赋则善赋。

’君大曰:‘能观千剑则晓剑。

’”(《全后汉文》卷十五)3 圆:周遍,全面。

照:察看,理解。

象:方法。

4 务:必须,博观:《事类》:“将赡才力,务在博见。

”《奏启》:“博见足以穷理。

”5 乔岳:高山。

形:显著,这里指看清。

培塿(pǒulǒu剖上篓):小土山。

6 酌:斟酌。

沧:沧海。

畎浍(quǎnkuài犬快):田间小沟。

7 衡:秤。

8 位:安排,处理。

体:体裁。

9 置:安放。

10 通:指继承方面。

变:指创新方面。

11 奇:指不正常的表现方式。

正:指正常的表现方式。

12 事:主要指作品中所用的典故。

13 宫商:指平仄,古人常以五音配四声。

14 术:方法。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1,观文者披文以入情2;沿波讨源3,虽幽必显4。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5。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6,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7?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8,心敏则理无不达9。

然而俗监之迷者10,深废浅售11。

此庄周所以笑《折杨》12,宋玉所以伤《白雪》也13。

昔屈平有言14:“文质疏内15,众不知余之异采16。

”见异,唯知音耳。

扬雄自称17“心好沈博绝丽之文18”,其事浮浅19,亦可知矣。

夫唯深识鉴奥20,必欢然内怿21;譬春台之熙众人22,乐饵之止过客23。

盖闻兰为国香24,服媚弥芬25;书亦国华26,玩泽方美27。

知音君子,其垂意焉28。

〔注释〕1 缀文:指写作。

缀:联结。

情动而辞发:《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2 披文:《辨骚》:“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

”披:翻阅。

3 讨:寻究。

4 幽:隐微。

5 觇(chān搀):窥视。

6 琴表其情:《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须臾)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大水疾流的样子)乎若流水。

’”伯牙、钟子期:传为春秋时楚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