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终审稿)

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终审稿)

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专业姓名准考证号论文题目年月日注:准考证号、姓名要规范填写并准确无误摘要从20世纪中叶数控技术出现以来,数控机床给机械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数控加工具有如下特点:加工柔性好,加工精度高,生产率高,减轻操作者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有利于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数控机床是一种高度机电一体化的产品,适用于加工多品种小批量零件、结构较复杂、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需要频繁改型的零件、价格昂贵不允许报废的关键零件、要求精密复制的零件、需要缩短生产周期的急需零件以及要求100%检验的零件。

数控机床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发展的重要装备。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与国际全面接轨,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机床制造业既面临着机械制造业需求水平提升而引发的制造装备发展的良机,也遭遇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加速推进数控机床的发展是解决机床制造业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随着制造业对数控机床的大量需求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现代设计技术的飞速进步,数控机床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并且不断发展以更适应生产加工的需要。

本文从数控系统的市场化需求和本身系统两方面入手简要介绍了数控装备及加工技术的现状与未来。

关键词:数控装备,加工技术,现状与发展趋目录第一章前言 (6)1.1背景 (6)1.2数控加工及其优势 (7)1.2.1加工效率高 (7)1.2.2加工精度高 (7)1.2.3劳动强度低 (7)1.2.4适应能力强 (7)1.2.5工作环境好 (7)1.2.6就业容易、待遇高 (8)第二章数控机床发展现状 (8)2.1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现状 (8)2.2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现状 (9)2.3数控机床关键部件发展现状 (10)2.4加速发展数控机床之路 (11)第三章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 (12)3.1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 (12)3.1.1开放性 (12)3.1.2运动并联化 (13)3.1.3极端化、大型化和微型化 (13)3.1.4信息交互网络化 (13)3.1.5新型功能部件 (14)3.1.6高可靠性 (14)3.1.7加工过程绿色化 (15)第四章当前数控机床的主要发展体现 (15)4.1高速、高效 (15)4.2高精度 (15)4.3高可靠性 (16)4.4复合化 (16)4.5多轴化 (17)4.6智能化 (17)4.7网络化 (18)第五章结论 (20)致谢 (21)参考文献 (22)第一章前言1.1背景目前,中国机床工业厂多人众。

2000年,金切机床制造厂约358家(20.6万人),成形机床制造厂191家(约6.5万人),共计549家(27.1万人)。

其中生产数控金切机床的约150家,生产数控成形机床的约30家,共计约180家,占厂家总数的1/3。

2001年金切机床产量19.2万台,内数控金切机床17,521台,约占9%。

总的来说:数控机床产量不断增长,2001年为1991年的3.6倍;进口量增长较快,达29倍,出口量有所增加,但数目较小,为4.8倍;数控机床消费量增加较快,达7.9倍。

产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金额上看,2001年数控机床进口17,679台,计14.1亿美元,出口2,509台,计0.44亿美元,进口额为出口额之32倍。

进口大、出口小。

中国发展数控机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于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

在1958~1979年间为第一阶段,从1979年至今为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中对数控机床特点、发展条件缺乏认识,在人员素质差、基础薄弱、配套件不过关的情况下,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曾三起三落、终因表现欠佳,无法用于生产而停顿。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盲目性大,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在第二阶段从日、德、美、西班牙先后引进数控系统技术,从日、美、德、意、英、法、瑞士、匈、奥、韩国、台湾省共11国(地区)引进数控机床先进技术和合作、合资生产,解决了可靠性、稳定性问题,数控机床开始正式生产和使用,并逐步向前发展。

在20余年间,数控机床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有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培训一批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的人才;通过合作生产先进数控机床,使设计、制造、使用水平大大提高,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通过利用国外先进元部件、数控系统配套,开始能自行设计及制造高速、高性能、五面或五轴联动加工的数控机床,供应国内市场的需求,但对关键技术的试验、消化、掌握及创新却较差。

至今许多重要功能部件、自动化刀具、数控系统依靠国外技术支撑,不能独立发展,基本上处于从仿制走向自行开发阶段,与日本数控机床的水平差距很大。

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象日本“机电法”、“机信法”那样的指引;严重缺乏各方面专家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缺少深入系统的科研工作;元部件和数控系统不配套;企业和专业间缺乏合作,基本上孤军作战,虽然厂多人众,但形成不了合力。

1.2 数控加工及其优势数控机床是以数控系统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机械制造产业的渗透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其技术范围复盖很多领域:(1)机械制造技术,(2)信息处理.加工.传输技术:(3)自动控制技术,(4)伺服驱动技术,(5)传感器技术:(6)软件技术等.计算机对传统机械制造产业的渗透.完全改变了制造业.制造业不但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由于信息技术的渗透.使制造业犹如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天地.1.2.1 加工效率高。

利用数字化的控制手段可以加工复杂的曲面。

而加工过程是由计算机控制,所以零件的互换性强,加工的速度快。

1.2.2 加工精度高。

同传统的加工设备相比,数控系统优化了传动装置,提高分辨率,减少了人为误差,因此加工的效率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1.2.3 劳动强度低。

由于采用了自动控制方式,也就是说加工的全部过程是由数控系统完成,不象传统加工手段那样烦琐,操作者在数控机床工作时,只需要监视设备的运行状态。

所以劳动强度很低。

1.2.4 适应能力强。

数控加工系统就象计算机一样,可以通过调整部分参数达到修改或改变其运作方式,因此加工的范围可以得到很大的扩展。

1.2.5 工作环境好。

数控加工机床是机械控制、强电控制、弱电控制为一体高科技产物,对机床的运行温度、湿度及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

1.2.6 就业容易、待遇高。

由于我国处于数控加工技术的大力发展阶段,大量的数控机床和先进的加工手段的快速引进,却没有大量熟练数控技术操作的人员参与,因此造成该行业严重缺乏人才。

第二章数控机床自身系统的发展2.1 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现状据初步统计,近年来数控机床产量持续地以年均增长超过30%的速度快速增长。

2004 年其产量达 52000 台以上,同比年增长40%,数控机床的消费量约74000 台,同比年增长32%。

在数控机床的技术水平方面,由于市场需求的拉动,中高档数控机床的开发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五轴联动、复合加工、高速加工、超精加工和数字化设计等一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并形成了一批中档数控机床产业化基地。

但是,另一方面进口的数控机床数量也在逐年同步增加,而且进口数控机床消费额的增长趋势更快。

2004年数控机床的进口数量同比年增长30%,而进口消费额的增长却达52%,从而导致国产数控机床在国内市场消费额总额所占比例已不足30%。

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市场对技术和附加值高的高效精密和高性能大重型数控机床需求增长,要依靠进口解决。

国内外数控机床主要技术指标差距很大。

从上世纪80 年代起,我国机床制造业的发展虽有起伏,但对数控技术和数控机床一直给予较大的关注,已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但由上表可以看到,在中、高档数控机床方面,与国外一些先进技术与产品仍存在较大差距,效率、精度和可靠性等方面均有明显差距,相当欧洲在上世纪90 年代中期水平,大部分处于技术跟踪阶段。

2.2数控技术发展现状首先是精度普遍不够。

只有少数几种产品达到欧洲标准定位精度。

精度差距只是表面现象。

其实质是基础技术差距的反映。

如普遍未进行有限元分析,未做动刚度试验;大多未采用定位精度软件补偿技术、温度变形补偿技术、高速主轴系统的动平衡技术等。

其次,基础材料开发方面的差距,未普及高强度密烘铸铁,在欧美已有一批先进产品采用聚合物混凝土,我国则还是空白。

再次,高动、静刚度主机结构和整机性能开发的差距,高速机床主机结构设计方向是增强刚性和减轻移动部件重量,如国际普遍采用龙门式、框式、O型整体结构,箱中箱式结构,L型床身,三轴移动移出机身,侧挂箱式卧式加工中心等。

我们则大多未开发。

还有一重要差距就是应用技术差距。

如国外已开始普及的远程服务技术,我们尚待开发;交钥匙工程----从机床选择、工艺装备(刀、夹、附、检具)配置与提供到切削用量的确定,尚待开发;展出的高速机床,普遍不能做硬切削、干切削表演,高速切削机理及切削数据库的研究我国近乎空白;不能提供高速切削软件包,等等。

当然,关键配套件,特别是新兴配套件差距较大。

如电主轴、高速滚珠丝杠副、直线电机、高速高精全数字式数控系统、高精度高频响的位置检测系统等。

任重道远,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我们还要不断提高产品开发能力。

2.3数控机床关键部件发展现状从全球范围看,我国滚动功能部件产业虽然是制造厂商最多的国家,但生产不集中、分布不合理、总产量和产值不高,除少数重点骨干企业的部分产品达到或接近国外水平外,多数企业只能生产中低档产品,且品种单一、含金量偏低,至今尚无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我国滚动功能部件产业与国外的主要差距是:专业生产水平不高;信息化管理滞后;产业化进程缓慢;个性化服务跟不上。

从产品总体水平看,我们处于发达国家名牌产品之下,发展中国家之上的中偏上水平,中低档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较小或基本持平,但生产效率却远远低于国外。

而高性能、高档次的产品(高速、高精度、特高精度、低噪音等)与NSK、THK、Rexroth等知名企业有明显差距,成为制约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发展的瓶颈。

科学技术是推动功能部件产业化的动力。

当前滚动功能部件产业面临两大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一是迅速研制出高性能、高档次的产品,以满足国产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化的需求。

其二是迅速提升制造技术水平,从革新工艺入手,提高批量生产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缩短制造周期,在此基础上推出一批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围绕这两大问题,实现产业化的关键是加大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

我国数控机床整体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最终离不开先进的功能部件产业的支持。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电主轴、主轴单元,数控系统、滚动功能部件、数控刀架、数控转台等都有专门的制造厂家,其中个别产品的制造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