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违法犯罪现状调查

大学生违法犯罪现状调查

南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学生姓名所在院系专业学号指导教师南通大学法政与管理学院2012年5 月29 日关于大学生违法犯罪现状的调查实践报告【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在校大学生中犯罪事件频繁发生,犯罪率逐年上升,日益成为干扰校园秩序、社会安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序运行的严重问题,越来越得到高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其犯罪特点朝着暴力化、群体化、多元化、智能化、专业化等发展的趋势;犯罪原因也由传统的单一型转化为复杂型。

其中,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原因。

为了更好地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了齐心协力积极防范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培养和造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因此,预防与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不仅是亟需解决的一项社会问题,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所在。

它需要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管理,共同努力。

本文在把握大学生犯罪的特点,探讨犯罪的根源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更好的预防对策,旨在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把犯罪率降到最低。

一调查范围:南通大学二调查对象:南通大学学生三调查形式:问卷调查,网络查找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调查问卷1.1.您是否亲眼目睹过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行为?A有B没有2.你所认识的青少年罪犯的家庭组成情况A单亲,只有父亲B单亲,只有母亲C双亲都在D双亲都不在3.3.如果您看到违法犯罪行为正在发生,您会怎么做?A事不关己,绕道走B挺身而出,见义勇为C适当时情况而定D立即拨打1104.4.您认为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因素是什么?A学习压力B家庭压力C心理问题D社会压力5.5.您认为引起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有哪些?A好奇B盲从C逆反D寻求刺激6.6.您所了解到的社会环境中可能引起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有(多选)A黄色信息B赌博C封建迷信D毒品E网络F暴力殴打G家庭教育缺失H恶劣的生活环境7.7.凭您的意识,您认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社会危害程度如何?A很严重B较严重C一般D无所谓8.8. 对于报刊、电视、广播所报道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您的观点是?A无所谓B事不关己C应当受到谴责9.9. 遇到曾因为违法犯罪而接受教育的青少年,您会怎样对待他们?A提高警惕,能不接触就不接触B歧视他们C相信他们已经改正10.你觉得通过什么方式有效制止青少年犯罪(多选)A学校教育B朋友相互告知C媒体宣传D家庭教育11.假如你的朋友犯罪你会采取什么措施?A揭发举报B告知其父母C亲口相劝D冷眼旁观四调查结果1、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1)、侵犯的客体以财产利益为主,犯罪类型多样化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犯罪有10大类400多个罪名,而目前大学生犯罪已涉及5类共10个罪名。

如盗窃、抢劫、诈骗、绑架、杀人、伤害、强奸等。

其中,在大学校园里面,70%以上的刑事案件主要涉及到盗窃罪、诈骗罪、抢劫罪等罪种,这些罪种所侵犯的客体都是财产所有人或管理人的财产利益。

绑架、杀人、伤害、强奸等侵害人身权案件也逐进有所抬头的趋势。

(2)、犯罪主体范围逐近扩大化犯罪主体范围扩大化包括几方面:一是从院校的办学层次、从重点与非重点来看,过去犯罪的学生主要是来自高职与民办院校,而逐步向重点院校蔓延。

例如,马加爵案件、周一超案件、刘海洋案件等一些名牌院校的学生犯罪。

二是从学历来看,也不排除硕士生、博士生。

三是从成绩优秀来看,一些成绩“非常优秀”的学习尖子”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低龄化由于人们受教育观念的转变,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过早地接受教育,这也形成了很多低龄学生较早地进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的现象。

由于低龄孩子缺乏一种成年人的生活经历,难以融入大学校园生活,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落差、困惑等不适应的心理难题,导致了一些刑事案件的发生。

据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批捕处袁春菊处长介绍,2003年1-8月,该院侦查监督处共受理14件17人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同往年比增长了110%。

从年龄结构上看,17名犯罪嫌疑人,最大年龄24岁,最小年龄才19岁。

(4)、团伙性所谓团伙犯罪,是指犯罪行为人有组织、有目的地纠合在一起,共同实施犯罪的行为。

团伙性犯罪的发生来自几个因素;1、老乡会;2、哥们义气;3、某些利益的一致性。

由于在外单身求学,希望找到一个组织的归属感,很多大学生拉帮结派,相互寻找保护、依赖,容易形成一个犯罪集团。

在大学校园里面,集体团伙性的打架斗殴现象越来越突出。

2、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1)社会原因文化因素:价值观错位,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腐朽思想和不良网络文化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之一。

在当今社会一些阴暗角落里滋生着一些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相称的丑恶现象,像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西方、港台文化所宣传的私有化、极端个人主义文化以及不良网络内容,在社会上起着极坏的影响,诱惑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据调查,大学生盗窃,除了少数是因为经济窘迫所致外,绝大多数是因为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盲目攀比、跟从、贪图享乐造成的。

就业因素: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从1999年开始进行扩招。

据统计,从2000年至2006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

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1%,在校生已经超过2300万人,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

而07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据最新统计,07年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495万。

据相关部门统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559万人万,创历史新高。

面对庞大而就业难的社会就业现实,很多大学毕业生,不能更快地安置好自己的工作,只是临时性工作,收入不稳定,是违反犯罪的主要原因。

(2)学校原因管理方面:由于高等学校的过度地扩招生源,导致了学校管理体系跟不上学生数量的节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滞后。

基于各方面的衡量,一些院校不顾自身的办学力量,盲目地扩大招生,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管理上脱节,不到位等问题。

首先,给一些鱼龙混杂者创造了可乘之机,一大批劣质学生,不学无术劣质“产品”在大学校园里面打架斗殴,严重地干扰院校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秩序。

其次,没规律,没计划地扩大招生规模,虽然给学校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但不注重师资力量提高和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处在空白的地带。

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有的学生夜不归宿、逃课旷课、赌博醉酒等也无人过问。

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大学生沉溺网吧,而荒废学业,一些不健康的黄色文化、暴力文化,更是影响着意志薄弱的大学生,是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学校基于某方面的利益,对一些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实行全方位的“封锁”。

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院校在管理方面加以重视以及完善。

法制教育:院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不重视。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由于长期的大学教育过度地重视大学生的英语、计算机等技能的培养,大学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

这样就形成了学校对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重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多学生对思修法律课这类公共基础课也产生草率应付考试的心理。

因此,平时经常缺课,旷课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再加上这门课程设计单调、课时少,实际效果不是太理想。

(3)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最原始接受教育的环境。

家庭的教育方式的好与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决定着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放纵孩子,从小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生活习惯。

形成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不良习气。

有些孩子因为长期从家来要钱,家长更是百依百顺,恐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一旦家长不能给自己供钱,那么就与家长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有些家长对对自己的孩子拳脚相加,粗暴训戒等暴力方式教育孩子,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反逆心理。

再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视德育的培养。

不仅如此,一些家长在孩子进入大学校园生活后,误以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就不再过多过问孩子的校园生活状况,也没有与学校辅导员联系交流。

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就等于进入“保险箱”。

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一些学生,由于从小失去双亲,心理造成极度畸形或无人管教而发生违法犯罪事件。

据专家分析,处于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失和型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大学生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

原因就是缺乏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健康的教育方式。

所以,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4)自身原因大学生自我定位的错误: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影响,在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方面产生了误解。

色情文化的泛滥、享乐主义的盛行以及西方、港台文化中所宣传的私有化、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及文化商业化作用下,由于自身缺乏一种对社会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的识别能力,分不清哪些是精文化华,哪些是糟粕?一味地崇洋迷外,狂妄再大,目中无人,倡导个性自由,盲目地追求高消费,从而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扭曲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此外,看到社会中大学生比例的上增,大学生失业现象的频繁,甚至陷入“读书无用”的怪论主张,看不起一些学习优秀生。

当然也不能排除,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境贫寒,一念之差走上犯罪的道路。

健康心理品质的缺失: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典型群体,正处在学知识,长才干时期,心理与生理正趋向成熟型转变阶段。

一些学生由于种种的原因不能适应校园里面的生活,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受损。

再加上看问题片面肤浅、分别能力差,缺乏辩证的观点,产生了容易偏激与冲动的表现。

据有关专家分析,大学生年轻幼稚,思想单纯,生活阅历浅,识别能力低,容易受不良环境的诱惑,不良心理如逆反心理、争强好胜心理、享乐攀比、好逸恶劳心理、嫉妒嫉恨心理、激情冲动心理等,是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动机和行为产生的一些重要心理因素。

譬如,因“仇富”,“爱情”而陷入情网难以摆脱等不健康心理都是引起违法犯罪的具体原因。

3、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对策调查表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社会当中,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正逐年增多,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又很难收到实际效果。

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措施不力,防范不足,缺乏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律体系。

因此我们针对青少年犯罪提出以下一些对策和建议,进一步完善立法以预防青少年犯罪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