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基.
8 、岩溶、土洞和山区地基:岩溶和土洞 对建(构)筑物的影响很大,可能造成 地面变形,地基陷落,发生水的掺漏和 涌水现象。山区地基的地质条件比较பைடு நூலகம் 杂,主要表现在地基的不均匀性和场地 的稳定性两方面。
一、砌体承重结构房屋,采取措施: ( — )当预估沉降量大于 120mm 时,对于四层 和四层以下的房屋,长高比宜小于 2.0 ;五层 及五层以上房屋,其长高比不宜超过 2.5 。如 长高比超过 2.5 时,宜采取有效措施,如增设 沉降缝、加强结构刚度或其他地基处理措施 等。当预估最大沉降量小于或等于 120mm 时, 一般对房屋的长高比可不作限制。
1、软土:是淤泥和淤泥质土的总称。特性是天 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抗剪强度低、 压缩系数高、渗透系数小。在外荷载作用下 地基承载力低、变形大,不均匀变形也大。 2、人工填土:主要指杂填土和冲填土。其共同 特点是强度低、压缩性高。 3、部分砂土和粉土:饱和粉砂土、饱和细砂土 和砂质粉土,在动载作用下均有可能产生液 化。 4、湿陷性黄土:凡天然黄土在上覆土的自重应 力作用下,或在上覆土的自重应力和附加应 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而 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
4 、液化问题:动力荷载作用下,饱和松散粉 细砂(包括部分粉土)将会产生液化而使土 体减少或失去抗剪强度。因此,需要研究采 取何种措施防止地基土液化。 (二)软弱地基 地基处理的对象是软弱地基和特殊土地 基。不能满足建(构)筑物要求的天然地基, 称为软弱地基。所以,天然地基是否属于软 弱地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5、有机质土和泥炭土:地基土中有机质含量大 于5%时为有机质土:大于607o时为泥炭土。 有机质含量高,强度往往降低,压缩性大。 6、膨胀土:膨胀土是指粘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 粘土矿物组成的粘性土。其特点是吸水膨胀 和失水收缩、具有较大的膨胀变形及往复变 形的性能。 7、冻土:冻土分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或永 冻土)。前者是指该冻土在冬季冻结,而在 夏季融化的土层,对地基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后者是指冻结状态持续 3年以上的土层,在长 期荷载作用下具有强流动性。
(二)每层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并采用钢筋混 凝土基础。砖石砌体基础不宜单独使用。 (三)顶底层砌体材料必须保证有良好的质量,砌 体砌缝规整饱满,砂浆标号可适当提高,必要时 亦可用部分钢筋砌体或构造柱。 (四)对于地基局部软弱区、结构刚度削弱部位、 楼梯间或墙体开洞过大处,宜采用增加配筋或增 配构造柱及连系梁,组成闭合框架等措施。 (五)楼梯间和其他重载结构部位有可能产生不利 影响时,可调整基底压力,使其沉降差异减少。 (六)在规划和建筑许可情况下,采用框架轮墙体 系,或设置低层高、刚度好的车库等公用辅助性 底层开间,增强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七)合理安排施工程序,如先重后轻,先高后低, 先填土后施工或适当控制加载速度及沉降率等。
二、圈梁设置一般要求
(一)房屋的各层和基础顶部均应设置一 道钢筋混凝土圈梁,对于工业厂房、仓 库,可结合基础染、连系梁和过梁等结 构布置情况酌情设置。 (二)圈梁应设在外墙、内纵墙和主要内 横墙上,并在平面内形成封闭系统。
第三节 地基处理新技术
一、地基处理的目的和对象 岩土工程中,当天然地基不能满足 建(构)筑物对地基的要求时,符要进 行处理以形成人工地基,来满足建(构) 筑物对地基的要求,保证其安全与正常 使用。这方面的工作称为地基处理或地 基加固。
(—)建(构)筑物对地基的要求:
1 、地基承载力或稳定性问题:是指地基在建 (构)筑物荷载作用下能否保持稳定。主要 是采取增加地基土的抗剪强度。 2、沉降、水平位移及不均匀沉降问题:采取措 施提高地基土的压缩模量可以减少地基的沉 降或不均匀。 3、渗透问题:分两类:一是堤坝蓄水构筑物的 地基渗流量,超过其允许值,造成较大水量 损失,甚至蓄水失败;另一类是地基中水力 比降超过其允许值时,地基土会因潜蚀和管 涌产生破坏而导致建(构)筑物破坏。必须 采取措施使地基土变成不透水或减少水压力。
四、触变性:软土是絮凝状的结构性沉积物, 当原状土未受破坏时常具一定的结构强度, 但一经扰动,结构破坏,强度迅速降低或很 快变成稀释状态。软土的这一性质称触变性。 所以软土地基受振动荷载后,易产生侧向滑 动、沉降及其底面两侧挤出等现象。 五、流变性:是指在一定的荷载持续作用下, 土的变形随时间而增长的特性。使其长期强 度远小于瞬时强度。这对边坡、堤岸、码头 等稳定性很不利。因此,用一般剪切试验求 得抗剪强度值,应加适当的安全系数六、不 均匀性:软土层中因夹粉细砂透镜体,在平 面及垂直方向上呈明显差异性,易产生建筑 物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当天然软土地基不能满足建(构) 筑物要求时,可以通过两种措施加以解 决,其一是改变建(构)筑物刚度和体 型以适应地基变型的均匀性;其二是通 过对地基处理增加地基强度以形成人工 地基,来满足建(构)筑物对地基的要 求,保证其安全与正常使用。
第二节 建(构)筑物的结构与 刚度处理
软土地基上应采用刚度强的基础结构和结构形式。 一般情况下,宜选用交叉条形、梁式筏板或箱型基础, 并结合调整基础宽度、埋深,选用架空地板,减少台 阶覆土等有效办法,改进基础性能。
第十章 软土地基
第一节 软土地基的基本特征 软土地基:系指由淤泥、淤泥质土、松软冲填 土与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软弱土层构成的 地基。 软土地基的物质结构、物理力学性质等具有以 下的基本特点:
—、高压缩性:软土由于孔隙比大于 1,含水量 大,容重较小,且土中含大量微生物、腐植 质和可燃气体,故压缩性高,且长期不易达 到国结稳定。在其它相同条件下,软土的塑 限值愈大,压缩性亦愈高。 二、抗剪强度低:因此软土的抗剪强度最好在 现场作原位试验。 三、透水性小:软土的透水性能很低,垂直层 面几乎是不透水的,对排水固结不利,反映 在建筑物沉降延续时间长。同时,在加荷初 期,常出现较高的孔隙水压力,影响地基的 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