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成果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技成果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技成果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金彪杜忍让宋宇轩权松安周茹(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2.西安市灞桥区畜牧兽医工作站,西安710024)摘要:目前我国科技成果鉴定中在组织鉴定单位、成果完成单位、查新结论、鉴定专家、成果鉴定评价指标体系、成果鉴定中的监督等六个方面存在问题。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与剖析,针对性地提出转变政府及管理部门的职能、建立科技成果鉴定评价体系、规范查新程序、实施规范化的专家管理、推行背靠背的成果评价等对策,以期对科技成果作出客观、公正、更科学的评价。

关键词:科技成果鉴定;成果评价体系;查新程序中图分类号:S-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6)05-0085-05 收稿日期:2006-01-18作者简介:金彪(1976-),男,陕西户县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助理畜牧师,主要从事家禽繁育与推广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较快发展,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实用新型具有创新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对生产的发展贡献份额将不断加大。

如何对科技成果进行公正的鉴定、评价,对保证科技成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科技成果鉴定制度从1961年国务院颁布第一部《新产品、新工艺技术鉴定暂行办法》以来,先后出台了3部科技成果鉴定办法,实施过程中又根据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了多次修改和完善,形成了通用的集中管理、统一程序、同行评议的模式。

时至今日,科技成果鉴定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

实践证明,科技成果的鉴定对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保证科技成果质量,促进成果转化,加快经济发展等具有积极作用。

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各项体制改革的深化,目前通用的科技成果鉴定制度受到越来越多的责难和怀疑,甚至遭到科技界和舆论界的强烈批评,因此有效地剖析和研究科技成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是目前克服科技成果鉴定中存在问题的当务之急。

一、目前科技成果鉴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组织鉴定单位问题1.鉴定工作主体错位。

由于科技成果鉴定数量过多,而政府成果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在成果鉴定中只能负责成果鉴定审批工作,无精力承办太多的具体鉴定事宜,这样只好“委托”成果完成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承办具体的鉴定工作,而成果完成单位管理部门又委托项目组,层层“委托”的结果使科技成果的鉴定权落到被鉴定者手中,加之组织或主持鉴定单位只是形式的主体,被鉴定单位(成果完成单位)既推荐鉴定会专家,又支付鉴定所有费用,无形中构成了鉴定工作的行为主体[1],为确保科技成果顺利通过鉴定,不得不采取形式主义的做法。

这种鉴定工作的主体错位是成果鉴定产生诸多弊端的本质原因。

[2]结果是没有通不过的鉴定,鉴定结论缺乏科学性,造就了大量的“国际领先”、“国内首创”等水平的科技成果,使本来具有严肃学术民主的评审大多变成无任何争议的皆大欢喜。

2.对成果鉴定的技术资料审查不严。

科技成果管理人员未对鉴定全过程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有效的监督。

表现在一方面由于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涉及到科技奖励、技术市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多种事项,人少事多,难以真正做到对完成单位提供的全部技术资料进行严格的形式审查和技术性审查[3],另一方面,即便是知道部分技术资料尚有欠缺或不足,但对成果鉴定影响不大。

成果鉴定的具体工作仍然是由成果完成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完成,有的甚至由课题组自己完成。

3.存在一定的学术腐败。

成果鉴定中,为了使所要鉴定的项目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并取得较高的鉴定水平,成果完成单位之间通常存在互聘专家现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专家对彼此的鉴定资料审查不严,从而导致鉴定结果偏高。

(二)成果完成单位问题1.鉴定的目的与实际生产有偏差,忽视了成果的实用价值。

由于鉴定只注重水平评价,因而使得一些科研项目从一开始就只看重成果的水平层次,往往忽视成果的实用价值;特别是有的单项技术研究水平较高,可一旦配套使用,却往往难以取得实效,甚至根本不能应用。

现阶段的鉴定由于不太重视对成果的应用价值的评价,不利于成果的推广。

另外成果本身未达到相应要求或标准,但因鉴定水平普遍较高,直接后果必然导致实际推广应用的效果不好。

成果“水平”大多较高而转化率较低的现象,应该说是与科技成果鉴定重水平轻实用有关,而这也与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只注重鉴定和奖励的传统做法和传统观念分不开。

[4]2.成果鉴定完成单位提供的材料未触及核心技术。

被邀参加鉴定的专家均为同行资深的专家,对核心技术很易掌握,再加上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不健全,因此,申报单位由于担心其核心技术被他人剽窃而造成财力、人力、物力的损失,往往不愿将核心技术填报在鉴定材料中,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成果鉴定技术水平出现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

3.用户证明材料由申请鉴定单位寻求使用者提供,其真伪无人核实、纠正。

完成单位为了顺利通过鉴定并获得好的鉴定结论,自然是希望有一个好的用户证明材料,因此往往找一些熟悉的单位出具用户证明,加之用户单位对出具的应用证明、社会经济效益证明不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常按研究单位要求出具用户使用情况证明材料,这种用户证明材料直接影响了专家对科技成果质量的准确评价。

[3]4.科技成果鉴定会的具体事务由完成单位负责安排,影响专家的公证性,易造成对科技成果水平评价偏高。

目前科技成果鉴定所发生的费用全由完成单位承担,完成单位既支付专家评审费,又负责外地专家的接送、吃住、旅游及礼品购置,这样多数专家对完成单位的热情款待碍于情面,在对科技成果水平评价时往往会出现就高不就低,甚至有拔高现象,导致了一些科技成果水平人为地出现“上浮”现象。

同时,由于组织鉴定单位只请专家,不付费用,造成鉴定专家向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倾向的趋势,致使鉴定结论的公正性、可靠性难以得到真正保证。

(三)查新结论问题查新材料对鉴定专家评价科技成果水平有很大影响。

作为成果完成单位为使查新结论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在填写查新委托书时,通过变换检索主题词,寻求国内外均无同类技术的查新证明结论。

对于有些查新机构,一是因创收和追求经济效益,使查新目的偏离;二是因从业人员素质较低,选择主题词不科学,自身资料又不完善,致使查新结果不准确,更有甚者对有的已完成的科研成果竟不在查新结论中反映出来,而科技成果一旦被查新机构认可,主管部门便不再进行监督,这种查新证明材料的不真实性,严重影响了鉴定专家对科技成果的客观、准确?┢兰邸*?(四)鉴定专家问题1.鉴定专家的推荐,由申请鉴定单位提名,影响了鉴定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从目前大多数科技成果鉴定来看,在选择专家时,组织鉴定单位为避免陷入繁琐的具体事务中,多数委托申请鉴定单位提名专家,然后管理部门调整后确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技成果鉴定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另外由于缺乏对鉴定专家客观的评价标准,在选择专家时往往是注重专家层次,选择那些年龄偏大的资深专家,由于他们知识更新相对较慢,且所形成的某些观念不易改变,同时对专家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这就可能对形成公正的鉴定结论产生负面作用。

2.聘请的鉴定专家代表性不全。

在科技成果鉴定时,为了使以后的科技成果能评得较高层次奖,成果鉴定时鉴定单位往往只聘请科研、教学单位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资深专家。

而很少聘生产一线专家参加,这样造成科技成果生产效益无法准确衡量,研究水平无法得到生产认可。

3.鉴定委员会组成不合理。

为了使科研项目能顺利通过验收并能进一步取得科技管理部门的支持,继续上题,科技成果鉴定时,成果完成单位千方百计邀请项目下达单位领导参加验收鉴定,这就可能将成果奖评审专家作为鉴定专家,因此会造成鉴定成员中专家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得出的鉴定结论就有所偏颇。

(五)成果鉴定评价指标体系问题科技成果鉴定主要从科技成果是否完成计划任务要求;科技资料是否完整;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成熟性如何,其中创新性包括研究方法、设计思想、工艺技术等以及最终生产出新的产品,或者在原创基础上有新的实质性突破和改进等,先进性主要包括解决某个领域的技术难题或行业热点问题的情况,与同行业相比较达到国际、国内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内何种水平;科学性包括研究设计严密,分析论证符合逻辑,实验条件符合有关标准,统计处理正确,提供数据真实可靠,结果可重复;成熟性是指成果的技术系统的完整性和成果实际应用的可靠性,它可以从成果所处的阶段予以表征[5];存在问题及对存在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思路等方面的评价,而这些均是定性评价意见。

缺乏一套统一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加上鉴定专家素质不一,对成果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评价必然会存在出入,因此要得出符合实际水平的成果评价结论确有较大难度。

(六)成果鉴定中的监督问题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性工作,正确评价有相当的难度,现阶段既缺乏客观、公正符合实际的评价办法,又缺乏规范的监督,同时无相应的法律作保障,因此难以有效监督。

二、解决目前科技成果鉴定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一)转变政府及管理部门职能,以市场机制运作科技成果鉴定在科技管理上,政府部门应主要做好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宏观上加强政府部门的职能管理,根据科技发展需要及时制(修)定科技政策、科技奖励办法等,并监督和检查已制定的科技法规的实施,如《科技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等。

具体实施中应主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政策法规引导;二是分流鉴定成果,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倡导不同的评价方式;三是根据生产需要确定成果评价的目的,制定指标体系和标准;四是培育从事科技成果评价的社会中介机构。

(二)建立科技成果鉴定评价体系为了满足科技成果评价的社会性和多样性,克服现有的鉴定办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鉴定代替一切评价,而排斥或抑制其他方式的评价问题,就必须构筑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在实际中应构建起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和专家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和专家评价指标体系。

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成果水平评价体系和应用价值指标体系。

成果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技术开发难度等指标;应用价值指标体系包括方向性、技术成熟性、技术适应性、应用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

另外,对真正代表国家科技实力,面向未来的科技项目,评估指标应侧重技术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对重大科技项目,评价指标可以是水平和效益并重;对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项目,评价指标应侧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家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评价指标为:专业技术职称,所从事专业与鉴定成果所属技术领域的接近程度,对评价项目所属技术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趋势的了解程度和对技术内容的熟悉程度。

[4](三)加强对科技查新机构的管理,建立科技查新规范和规程根据科技成果鉴定的需要,建立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及其配套的规范和规程,保证科技查新业务程序化和规范化,使查新业务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保证查新机构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