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7号线BT项目7301-1标茶光站附属工程施工筹划◎中国电建POWERCHINA编制:审核:批准: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深圳地铁7号线7301-1标项目经理部二零一五年六月茶光站附属工程施工筹划一、工程概况1.1附属结构设计情况茶光站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镇,沿沙河西路南北向布置。
车站为2层地下车站,岛式站台,设4个出入口及2个风亭,C、D出入口采用明暗结合法施工,1号、2号风亭及A、B 出入口采用明挖法施工。
A B出入口位于于沙河西路西侧,位于人行道外侧绿地内;C、D出入口位于沙河西路东侧,紧邻大沙河。
图1茶光站地理位置示意图1. 2工程地质基坑范围内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冲洪积层(Q4al+pl)、残基层, 下伏燕山期花岗岩。
A出入口基坑开挖范围内自上而下主要分布:素填土、砾砂、细砂、全风化岩花岗岩,基底、墙底地质情况:基坑范围内主要是素填土、砂质粘性土,底板处基本处于砂质粘性土层,围护结构底部位于全、中风化花岗岩层内。
1号风亭组基坑开挖范围内自上而下主要分布:素填土、砾砂、细砂、砂质粘性土、 中等风化混合花岗岩、微风化混合花岗岩。
基底、墙底地质情况:基坑范围内主要是素 填土、砂质粘性土,底板处基本处于砂质粘性土层,围护结构底部位于全、中风化花岗岩层内。
图3 1#风亭组地质剖面图B 出入口及2号风亭组基坑开挖范围内自上而下主要分布:素填土、砾砂、细砂、 砾质黏性土、强风化花岗岩、中等风化花岗岩、微风化混合花岗岩。
基底、墙底地质情 况:基坑范围内主要是素填土、砂质粘性土,底板处基本处于砂质粘性土层,围护结构 底部位于全、中风化花岗岩层内。
1KX -L1.86+■r0.2041.19G-ZT58-4.796-G.196图2 A 出入口地质剖面图rJ L图4 B出入口及2#风亭组地质剖面图C出入口基坑开挖范围内自上而下主要分布:素填土、砂质粘性土、砂层、砾质黏性土、花岗岩,基底、墙底地质情况:基坑范围内主要是素填土及砂层,底板处基本处于砂层范围内,地连墙底部位于砾质粘性土层。
图5 C出入口地质剖面图D出入口基坑开挖范围内自上而下主要分布:素填土、砂层、砾质黏性土、花岗岩, 基底、墙底地质情况:基坑范围内主要是素填土及砂层,底板处基本处于砂层范围内, 地连墙底部位于砾质粘性土层。
图6 D出入口地质剖面图1・3周边环境情况1.3.1周边建筑物茶光站周边建筑物主要有永标大厦、西丽居委综合楼及丽苑村6栋楼房,各建筑物相关信息见下表所示。
1.3.2管线情况附属结构位于沙河西路现状一期疏解路下,沙河西路两侧管线密集,种类繁多,埋设有污水管线、雨水管线、给水管线、燃气管、电信及电力管线等。
车站东侧有三条源水管(© 800、© 2200、© 1000),其中C出入口© 800源水管需迁改。
车站西侧有36孔通信管(© 110),雨水管(© 600),给水管(© 800、© 200), 天然气管(© 400),还有一污水管(© 1200)全部经过1、2号风亭组和A、B出入口,车站西侧管线全部需迁改。
表2茶光站附属结构周边主要管线表1・4主要工程数量主要工程数量见下表:表3附属结构工程量表、施工总体筹划施工顺序首先施工C D出入口,然后施工A出入口、1号风亭组、B出入口及2号风亭组。
施工流程详见附图主要资源配置计划见下表:表4设备资源配置计划表三、工期计划安排3.1施工计划指标地连墙:1幅/1d ;土方开挖:300m3/1d;主体结构:底板10天/1段,顶板及侧墙15天/1段。
3.2施工计划施工中,燃气和给水影响地连墙槽段需改迁完成后方可施工。
通信管线通过悬吊保护和临时剥离,避开施工槽段。
施工场地内的旧污水管、旧给水管需要开挖拆除,再逐层压实后方可施工地连墙。
3.2.1 D出入口施工计划交通疏解完成(7月1日)—二次围挡完成(7月4日)—测量放线(7月5日)—场地布置完成(7月11日)—旋喷桩施工完成(8月5日)—地连墙施工完成(9月14 日)f冠梁混凝土支撑完成(9月24日)f 土方开挖完成(10月11日)f底板施工完成(10月25日)f暗挖通道开挖初支完成(11月2日)f侧墙顶板施工完成(11月20日)f楼梯施工完成(11月30日)f附属结构完成(11月30日)。
322 C出入口施工计划交通疏解完成(7月1日)f二次围挡完成(7月4日)f测量放线(7月5日)f 场地布置完成(7月16日)f旋喷桩施工完成(8月10日)f地连墙施工完成(9月14日)f冠梁混凝土支撑完成(9月28日)f 土方开挖完成(10月15日)f底板施工完成(11月2日)f暗挖通道大管棚施工完成(11月11日)f暗挖通道开挖初支完成(11月21日)f侧墙顶板施工完成(12月21日)f楼梯施工完成(12月31日)f附属结构完成(12月31日)。
3.2.3B出入口(含2号风亭组)施工计划交通疏解完成(7月10日)f二次围挡完成(7月13日)f测量放线(7月14日)f场地布置完成(7月24日)f地连墙施工开始(7月25日)f地连墙施工完成(9 月10日)f冠梁混凝土支撑完成(9月25日)f 土方开挖完成(10月27日)f底板施工完成(11月16日)f地连墙破除施工完成(12月1日)f侧墙顶板施工完成(12 月21日)f楼梯施工完成(12月31日)f附属结构完成(12月31日)。
3.2.41号风亭组施工计划交通疏解完成(7月10日)f二次围挡完成(7月13日)f测量放线(7月14日)f场地布置完成(7月24日)f地连墙施工开始(7月25日)f地连墙施工完成(9 月3日)f冠梁混凝土支撑完成(9月17日)f 土方开挖完成(10月12日)f底板施工完成(11月1日)f地连墙破除施工完成(11月21日)f侧墙顶板施工完成(12 月21日)f楼梯施工完成(12月31日)f附属结构完成(12月31日)。
3.2.5A出入口施工计划交通疏解完成(7月10日)f二次围挡完成(7月13日)f测量放线(7月14日)f场地布置完成(7月24日)f对周围建筑物基础进行注浆加固(8月25日)f地连墙施工开始(8月26日)f地连墙施工完成(10月7日)f冠梁混凝土支撑完成(10 月17日)f土方开挖完成(11月1日)f底板施工完成(11月16日)f地连墙破除施工完成(12月6日)—侧墙顶板施工完成(12月24日)—楼梯施工完成(12月31 日)f附属结构完成(12月31日)。
3.3工期保证措施(1)做好施工前筹划,细化到各工序安排,对施工关键线路严格把控,同时不放松非关键线路工序施工。
(2)成立茶光站前期工程施工协调组,由副经理陈世鹏牵头,外协部苏连玉、王玉云、工程部李磊磊、张秀星、工点吴一超、王玉亮、陈恒大的前期施工协调组。
协调组时刻跟进前期工程进展情况,与交通疏解、管线迁改单位紧密沟通,并在大力协助并做好与监理、业主单位的沟通。
(3)在围护结构施工时,采取“见缝插针”的措施,创造施工条件;对不受影响的地连墙先行进场施工,对柔性管线如通信采取剥离悬吊措施,提前进行施工等。
(4)加大设备、人员及各项资源投入,做到有工作面就有人作业施工。
四、安全风险源应对措施4.1地质风险源及应对措施风险源分析:施工场地内普遍存在冲洪积饱和砂层,富水性大,结构松散,属较不稳定土体,施工中可能产生缩孔、坍塌,引起局部地面变形或沉降;基坑底部地层中花岗岩、混合花岗岩残积层及风化岩中存在差异风化现象,导致地层软硬不均,增加施工难度。
应对措施:围护结构施工中严格控制泥浆配比,清孔时选择适合的泥浆比重,避免成槽施工出现塌孔进而导致地表不均匀沉降的发生;基坑施工采用有效的截水、降水措施,防止周边地面的不均匀沉降,保持原水文地质条件;针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复杂多变等影响因素,施工中必须加强监测,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4.2周边环境影响及应对措施(1)管线影响风险源分析:附属结构施工场地存在密集的电力、电信、雨水、给水、污水、燃气等地下管线,且地下管线对附属结构施工影响极大,需进行管线改迁后,才能保证正常施工。
应对措施:施工前对基坑开挖范围内的管线进行详细调查,围护结构施工前,由专业施工队伍对管线进行改迁,土方开挖过程中采用钢板桩支护的方式对管线进行保护;为保证施工场地周边污水、给水及燃气管线的安全,在土方开挖施工中对于围护结构渗漏处及时进行封堵,同时加强基坑周边沉降监测,避免产生地面沉降,给管线带来安全风险,同时在土方施工中加强基坑周边沉降监测。
(2)周边建构筑物影响风险源分析:周边建(构)筑物较多,且距离附属结构较近,其中西丽居委会综合楼距A出入口围护结构最小净距为2.95m,施工中易造成周边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
应对措施:施工中加强监控量测,必要时采用回灌技术或其他辅助措施,确保基坑施工与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围护结构施工前对周边建筑物地基基础进行收集,对其做出对应的应急措施,同时对周边建筑物进行加固注浆。
4.3现场施工风险及应对措施(1)钢支撑失稳风险源分析:钢支撑轴力超过设计轴力,导致支撑失稳;钢支撑与围护结构接触不密实,导致支撑受力偏心滑移失稳;钢支撑受到外力撞击失稳。
应对措施:为了防止支撑失稳,基坑开挖前组织一定的钢支撑备用,一旦出现支撑轴力过大现象,超过了轴力预警值,迅速增加支撑数量,分散支撑轴力;安装钢支撑时确保支撑与围护结构接触紧密,防止存在翘角现象;钢支撑安装后,及时做好三维保护; 吊装过程中加强指挥和控制,特别是加强挖土期间的监控,防止吊装物品和挖掘机碰撞钢支撑。
(2)基底隆起及突涌风险源分析:基坑隆起主要是在基坑开挖到基底以后,由于上部土体被挖掉,导致基底上部土压力荷载消失,基底以下土体原有压力释放,土体向上鼓动。
基底隆起过大会导致基底不稳、造成结构施工标高出现偏差。
突涌是基底下承压水冲破其上部土体,发生水及砂子涌向基底表面。
突涌不仅会造成基底以下部分水土流失,而且基底土质遭到破坏,使土体变软导致承载力下降,严重时会造成围护结构内移变形,进一步危及基坑安全。
应对措施:为了防止发生突涌和减少基底隆起,基坑开挖前做好基坑降水,加强对微承压水位的观测,提前计算承压水顶部土体重量,根据承压水头压力核算抗浮安全性;当挖到基底以后,及时组织垫层施工,将基底进行封压,减少基底反弹。
发生基底突涌时立即停止开挖,撤出施工人员机械,严禁重型机械靠近。
在突涌处先用草袋、砂袋分层交替进行压堵,减少透水量,防止砂子流失,然后对突涌处注双液浆进行封闭加固。
在突涌发生后,组织在基底处挖简易排水沟,在沟内铺设塑料布,将涌水引到旁边,用水泵及时抽走,防止基坑内出现大量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