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验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增长、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数量关系

检验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增长、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数量关系

检验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增长、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数量关系摘要: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各种曲折之后,终于走上了正轨,实现了飞速增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改革开放32年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年均增长9.9%,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的奇迹。

其中,第一个十年(1981-1990年)GDP年均增长9.3%;第二个十年(1991-2000年),年均增长10.4%,近十年(2001-2010年)年均增长10.5%【1】。

之前几年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又增加了我国的货币供给,是我国经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一直以来都作为衡量一国宏观经济运行是否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指标。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有益于投资从而也有益于经济增长。

近年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现象也渐渐引起了人民大众的关注。

通货膨胀率的升高客观上对我国近年的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为经济的快速增长做了助推器。

利用中国近些年的经济数据,找出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增长、通胀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了解其内在的关系对中国宏观经济有初步的把握,对了解中国的宏观政策作出合理推断。

关键词: CPI 、GDP、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货币数量一、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增长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货币供给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货币供给与实体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注定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过度的货币供给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的恶化,使一国经济内外失衡;而货币供给不足也会压抑经济的发展。

为了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08年出台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11月份当月就投放4600亿元,12月份为7700亿元。

2009年1月份,扣除元旦和春节还有17个工作日,当月信贷投放1.62万亿元,每天约1000亿元。

2月份稍有回落,为1.08万亿元。

到了3月份再创历史新高,为1.89万亿元。

第一季度的信贷投放加起来4.58万亿元,比2007年全年投放的贷款还多20%,而2007年是本轮经济周期阶段性的顶部。

进入第二季度,势头有所放缓。

4月份为5918亿元,5月份为6645亿元,1~5月份合计5.83万亿元,6月份再次达到1.53万亿。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设定的2009年的信贷投放增长的目标下限是5万亿元,这个目标在1~4月份就已达到。

为了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确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基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指比实体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再适当宽松一点。

按照2009年的8%左右的GDP增长,4%以内的CPI增长目标,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投放加上适度的宽松,16%~18%的增长应当是合适的,可谓适度宽松【2】。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国成功应对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必须考虑到经济货币化问题。

特别是中国,由于其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使经济非货币化程度极高,那么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其货币化程度必然加深,也就要求有足够的货币供应量与其相适应。

否则,会抑制经济的发展及市场化改革。

最近十年,中国货币供应量扩大450% ,专家担心引发危机。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69.64万亿元,引发了业内对于未来货币泛滥的担心。

经济学家们认为,过去十年M2已增长450%,继续的话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人民币大幅贬值、泡沫升腾,甚至严重的金融危机【3】。

10多年来中国的货币量和实体经济规模间的距离在拉大,说明金融市场在加速深化抑或者是泡程度在加剧?(图片来源:财新网)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应有所侧重。

当货币供给不能满足货币需求时,货币供应量传导机制顺畅,针对可变的货币需求来调整货币供给的手法是行之有效的,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是明确的。

当货币供应已经比较充足的时候,货币供应量对实体经济的传导可能并不顺畅,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能弱化,这种情况下对货币需求的调控才能够对经济产生实际影响。

所以,仅仅根据货币供应量来评价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片面的,应该结合不同的经济环境考虑货币政策的侧重点,综合地从货币供应、需求管理等角度全面看待货币政策。

得出结论:货币量增长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的货币量无疑会引发危机。

适度的货币增长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机对经济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但过量货币会造成超限度的通货膨胀,引发危机。

我国央行应建立良好的政策信息披露机制,努力解决中央银行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并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信誉度。

另外,还应当通过各种方式来保证市场能准确理解货币政策操作的意图,以使得市场对经济变量的预期与中央银行的预测尽可能保持一致,从而可以降低经济波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货币政策操作环境,并促使高透明度的货币政策能够顺畅地引导预期,从而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二、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在人们收入增加的同时,支出也越来越多。

人们手上的钱似乎越来越不值钱了,通货膨胀对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中国政府之前一直采取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并且由于人们的名义工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物价的上涨速度,造成了实际工资的下降,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2012年《澳门蓝皮书》指出,由于美国的经济低迷甚至衰退,欧洲多国又纷纷出现债务危机,它们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及量化宽松等措施来刺激经济,从而导致全球通货膨胀。

环顾澳门周边国家或地区,例如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的通胀都在高位徘徊,2011年7月,香港通胀急升至7.9%,创16年新高;中国内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CPI)6.5%,创3年新高;新加坡通胀率达到5.4%,也创下多月来的新高;韩国8月份发布了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3%,创3年来新高【4】。

(2000——2010我国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数据比较)经济增长率与通胀率基本呈线性相关?经济增长与通贷膨胀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不能将它们两者的关系简单地归结为正相关关系。

在短期内,虽然没有被预期的或预期不足的温和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某种刺激作用,但在产生这种刺激作用的同时,通货膨胀也会产生许多负面效应,它会以严重偏离常态的失真信号。

诱导和助长投机,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使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失衡,从而引起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率的低下。

因此,对于我国目前经济中出现的“双高”现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5】。

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资源的总体状况和经济的制度。

资源状况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质和量,以及现有的技术水平;经济制度决定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技术进步。

而通货膨胀更主要的是一种货币现象,与长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表1 中的数据可以支持这个观点。

从诱发的原因来看,通货膨胀可以分为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进型。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冲击引发的,会直接导致总产出在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情况下下降,也就是“滞胀”,这对于一国的经济当然是不利的。

不过,供给的冲击通常不是经济体系自己的运动造成的,而是来自于体系的外部或者是体系内的非经济因素,并且往往是偶然的。

因此来自供给方面原因通常只在少数时候真正成为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另一类更常见的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扩张引发的。

但是,总需求的扩大并不总是会引发通货膨胀。

要引起通货膨胀,需要一定的条件。

要么是经济已经运行在资源接近充分利用的状态下,这时需求的扩大会导致经济资源的过度使用,从而使成本上升,引起通货膨胀。

要么是资源尚未被充分利用但经济存在结构上的问题(通常在短期内难以解决) ,这时的需求扩张,同样会引起通货膨胀;而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如经济体制上的原因,结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通货膨胀就会持续下去。

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通货膨胀的“利益再分配”功能, 扭曲了市场上的分配格局,使投资、生产和消费脱节。

通货膨胀会改变信用工具为中介的债权债务人的利益关系,使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过高且不稳的通货膨胀率必然使信用关系遭到破坏。

过高的通货膨胀会恶化外部经济条件,降低经济的效率。

在过高通货膨胀的市场中,总需求远远大于总供给,市场仍然是卖方市场。

产品价格的过快增长,不但使得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能获得较多的收益,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也能生存。

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强度减弱,市场对生产者优胜劣汰的选择功能下降,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也必然下降。

得出结论:较高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是不利的:因为通货膨胀会通过降低储蓄率来降低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还会给经济带来结构方面的问题,例如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方面的问题。

而在较温和的通货膨胀率范围,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对应关系是不太明显的,因为长期经济增长是资源和制度决定的,而长期的通货膨胀率是由货币供应的增长速率决定的。

我国在实行宏观调控时,为了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注意把握通货膨胀的度,防止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

面对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现象,我国政府积极改变货币政策,由之前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到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率。

【1】何启璐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N】经济评论日报 20100122【2】巴曙松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与中国金融市场走向【N】经济报20090826【3】柳秋中国货币供应量十年扩大450%,专家担心引发危机【N】中国证券报20101018【4】刘旭奇2012年《澳门蓝皮书》:持续通胀致居民生活质量下降【N】星岛环球报20120412【5】王英浅谈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税务与经济》1995年第06期【M】北京经济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