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隆中对》课件1

《隆中对》课件1

他是我国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诸葛亮,字 孔明,三国时著 名政治家,军事 家,中国历史上 的名相。现在, “诸葛亮”这个 名字已经成为了 智慧的象征。
返回
在湖北 襄阳


对策, 回答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字、词、句的含 义。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 说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写作手法。
接近 委屈招来
应该屈驾
驾顾之。”
拜访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
去拜访 总共
才 于是叫人避开
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崩溃 盗用皇帝的政令 蒙受风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
估计
伸张
智谋
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
缺乏 就因此失败
停止
谓计将安出?”
认为 怎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 英雄。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 老臣心。
❖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 定乾坤。
下面的对联是什么意思?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
一对:《隆中对》; 二表:前、后《出师表》; 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 六出:六出祁山北伐; 七纵:七擒七纵孟获; 八阵图:孔明所设军阵。 总之,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
(他)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 人没有谁同意这一点 。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 召他上门来。
3. 将军岂愿见之乎?
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呢?
4. 将军宜枉驾顾之。”
您应当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5.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2、注音
乐毅() 诣() 屏人() 度德量力()
沔() 吴会() 殆( )存恤()胄()
自学指导

用3分钟时间自己独立结合课下 注释翻译第一段话。 要求:逐字翻译,突显重点词语。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
亲自
喜欢唱
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经常 跟
没有人 同意
也。唯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前三段,读
准字音,看准字形。 3、完成文章前三段话的翻译。
自学指导

用5分钟时间大声朗读前三段话和 课下注释①,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了解作者及作品
检测:
1、本文节选自《 》,作者是( ) 字( ),( )朝( )人,( ) 家,所著《 》 共( )卷,记载三国时期( )的历史。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诸葛亮才能 非凡。
2、为什么“此人可就见,不可屈 致”,“ 将军宜枉驾顾之”
❖暗示诸葛亮有大才,不会轻易投靠 刘备;
❖“就见”才能表现出刘备的诚意, 才有可能感动诸葛亮并赢得他的信 任。
3、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 仅仅是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吗?
1、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 2、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概括前三段的内容:
1、介绍诸葛亮的隐居生活和不平 凡的抱负 2、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3、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 复兴大计,并表示自己的决心。
自学指导讨论用8来自钟时间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学习前三段思考: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是否太狂?作者这样写是什么意图?
❖并不“狂”。实际上诸葛亮的才能 远高于管仲、乐毅。
只有
友好
善,谓为 信然。
说 是确实这样
自学指导

用5分钟时间同桌两人结合课下 注释合作翻译第二三段话。 要求:逐字翻译,突显重点词语。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
当时 驻扎
器重
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
判断句
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

一起
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
4、刘备的“信大义于天下”具体是
指什么? ❖兴复汉室,统一全国。
课堂检测、解释字词
躬耕
好为《梁父吟》 莫之许
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先主器之 君与俱来
此人可就见
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先主遂诣亮,凡三往
度德量力
欲信大义于天下
遂用猖獗
然志犹未已
君谓计将安出
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