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目录一:引言1.1:实习目的1.2:实习指导老师1.3:实习小组成员1.4:实习时间1.5:实习地点二:实习内容2.1、土壤生态调查(蚯蚓调查)2.1.1、实习目的意义2.1.2、外业2.1.3、内业数据整理2.1.4、数据结果分析2.2、森林群落调查——样方法2.2.1、实习目的意义2.2.2、外业(分三部分)2.2.3、内业数据整理、分析(分三部分)2.3、老师带队考察各种自然现象三、实习心得体会一:引言1.1:实习目的1.通过实习,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与与人合作的能力。
2.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达到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 通过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实践检验理论,以达到知识的升华。
1.2:实习指导老师文雪峰1.3:实习小组成员赵朗李捷田瑶王瑞琪杨松花成庭1.4:实习时间2018年7月1.5:实习地点花溪水库(土壤生态调查(蚯蚓调查)、森林群落调查——样方法)阳光水乡(土壤生态调查(蚯蚓调查))十里河滩(土壤生态调查(蚯蚓调查)、森林群落调查——样方法)二、实习内容2.1、土壤生态调查(蚯蚓调查)2.1.1、实习目的意义蚯蚓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在生态系统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它能促进植物残枝落叶的降解,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矿化,并具有混合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等功能,除此之外蚯蚓还能用作土壤污染风险评价研究及可以利用蚯蚓来处理有机垃圾——蚯蚓分解处理。
通过实地调查某一地区的蚯蚓可以间接的得出该地区土壤肥沃情况及土壤污染程度等。
此次实习我们主要是采取了三种不同土壤不同深度的蚯蚓。
以此来对这三种土壤及周边环境进行初步评价。
2.1.2、实习外业工作土壤蚯蚓调查的外业工作主要分二天完成,第一天(2018、7、7)分别去了花溪水库与阳光水乡。
第二天(2018、7、8)去了十里河滩实习点一:花溪水库(湿度70%)目的:调查石灰土中蚯蚓具体地理位置:花溪水库旁山上(地质地貌学实习观察断层处往上)周围环境:调查处周围全是各种树木,盖度达百分之80以上,山体倾斜度约为50°采样点位置分布:采样点为三个,分别按上、中、下位置分布,构成一个三角形,三个点分别相隔10以上,所有点都分布在2/3山体处(没有选取山脚是由于山脚受人为干扰严重、没有选山顶是由于地势比较陡峭危险,难以达到顶部)采样点周围的具体情况:每个采样点会尽力选地势平坦的地方,但由于山体本身不平所以采样点会略带倾斜,每个采样点处没有太多草本采样点的挖取:采样点规格为40*40*40立方厘米。
挖完后土壤回填各个采样点结果:在三个采样点中只有最下部的采样点发现蚯蚓实习点二:阳光水乡(80%)目的:调查泥炭土中蚯蚓具体地理位置:阳光水乡后面周围环境:调查点为荒地,地里长满杂草。
地势平坦采样点位置分布:采样点为三个,三个点相连成一条弧线,该弧线一面朝南校区方位一面朝十里河滩方位各个采样点结果:在三个采样点中均发现大量蚯蚓实习点三:十里河滩目的:调查潮土中蚯蚓具体地理位置:周围环境:采样点位置分布:呈条状沿河流方向各个采样点结果:在三个采样点中均发现大量蚯蚓2.1.3、实习内业工作内业工作主要有二项,即是蚯蚓的洗净称量即数据整理,将挖到的蚯蚓的带回实验室并用清水洗净(主要去除身上的泥土),洗净后放在卫生纸上吸水,待水分被吸收后用去皮容器装好放在天平上,读出蚯蚓质量。
在该过程中数出蚯蚓数目。
2.1.4、实习数据不同土壤动物群落调查原始表(蚯蚓)不同土壤类型中蚯蚓数据整理表1不同土壤类型中蚯蚓数据整理表22.1.4、实习数据分析根据以上数据绘制出各不同土壤类型中蚯蚓的数量及鲜重折线图。
三种不同土壤蚯蚓垂直分布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蚯蚓数目及鲜重都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
其中引起鲜重减少的直接原因是蚯蚓数的减少。
而根据查阅文献得知造成蚯蚓数目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现递减直至没有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A、蚯蚓主要以各种有机质为食。
蚯蚓食性广、食量大,对落叶的机械破碎量相当可观【1】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土壤中可供蚯蚓取食的有机质会随之减少,因此蚯蚓数也相应减少。
B、蚯蚓生活时需良好的通气,以便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2】,随土层的深入,土壤中的氧气等减少,这也造成深层土壤中蚯蚓较少。
C、怕水浸泡, 养殖床若被水淹没后,多数蚯蚓马上逃走,逃不走的,表现身体水肿状,生活力下降【2】,在水位低的地方由于土层下水分多不适于蚯蚓生存,因此蚯蚓数就很少(如本次的泥炭土处于潮土处,40cm下便可挖出水)根据不同土壤类型中蚯蚓的分布直方图可以的出。
1、阳光水乡泥炭土蚯蚓数>十里河滩潮土蚯蚓数>花溪水库石灰土蚯蚓数。
其蚯蚓鲜重数也符合该规律。
从该图表还能得出以下结论。
2、阳光水乡泥炭土肥力及结构>十里河滩潮土肥力及结构>花溪水库石灰土肥力及结构蚯蚓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指示该土壤肥力,原因一是蚯蚓的生活环境往往是肥沃疏松的土壤,其次是蚯蚓本身对土壤有改造的能力,能使土壤肥力增加。
据有关研究表明蚯蚓活动能改变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使土壤有机质呈斑块状分布(Shuster et al. 2001),并且在增加土壤肥力方面蚯蚓还有以下能力。
①改造有机质。
蚯蚓体内富含各种酶使其具有转化改造有机质的特殊能力,并使土壤矿物发生一定程度的分解, Helling 和 Larink (1998)在室内和野外的实验表明发现蚯蚓活动能提高土壤矿化氮的浓度【3】。
②改善土壤结构。
蚯蚓繁殖能力强、繁殖周期短、消化系统发达,其翻土量不容忽视,大大促进土肥相融; 蚯蚓的活动提高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增加了土壤碳氮在水稳定性团粒中的储存,同时蚯蚓的活动对土壤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的碳有保护作用,有利于土壤碳的长期稳定【3】,此外蚯蚓活动还能在土壤中构成大量纵横交错的孔道【4】。
③促进肥力的其他途径。
蚯蚓活动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对土壤腐殖质的富集、蚯蚓与微生物协同分解有机物、促进C、N、P循环等作用都有利于土壤资源的持续利用,蚯蚓通过取食、排泄、掘土等影响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碳、氮的矿化过程,改变土壤理化结构(如透气性、pH值等)进而影响其体内及土壤中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3】同时掘穴行为及取食偏好与土壤有机磷源的特性关系密切,蚯蚓的活动便于P向下移动,提高了P在土壤中的斑块分。
④在中耕作物农业生态系统中,蚯蚓虽然不影响无机态氮或溶解态有机氮的浓度,但能够提高深层土水和氮的沥滤,大大提高了土壤N淋出量【3】。
Zhang 等(2000)报道,在有蚯蚓作用的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减少,而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增加,真与细菌之比略高于对照土壤;而且通过蚯蚓肠道后,虽然微生物总量减少了,但有活性的微生物生物量增加了。
3、阳光水乡泥炭土污染程度>十里河滩潮土污染程度>花溪水库石灰土污染程度(也有可能只是土壤肥力的差异)国外研究表明,蚯蚓通常被视为土壤动物区系的代表类群而被用于指示、监测土壤污染,蚯蚓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及其毒理学特性使它成为土壤有害化学物质的理想指示生物。
Bengtsson进行研究得出蚯蚓的密度和数量与污染源的距离成比例,离制造厂越近,污染越严重,蚯蚓的数量及种类越少。
国内唐浩【4】等人也做过相应研究.因此可以在大致得出各地方环境的优异。
2.1、森林群落调查——样方法2.2.1、实习目的意义实习是掌握生态学课程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行可以增加我们对森林群落的感性认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训练并掌握野外调查和研究的方法。
实习用样方法来对样地分别进行了乔木调查、灌木调查、草本调查,目的是学会野外实际调查操作以及最后了解样地的植被物种构成,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
2.1.2、外业(乔木调查)地点:花溪水库旁山上以及十里及十里河滩山上,海拔1140米。
调查方法:样方调查Array样方设置原则:(1) 群落内部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生境相对均匀;(2)群落面积足够,使样方四周能够有10–20 m以上的缓冲区;(3)除依赖于特定生境的群落外,一般选择平(台)地或缓坡上相对均一的坡面,避免坡顶、沟谷或复杂地形样方规格及排列:样方大小为8m*8m的正方形。
重复四次,四个样方成“田”字排列调查指标:树名、围径、树高、生活型、盖度。
注:在样方中同一树种只要高度未达到三米以上即视为灌木(树高为判定是否是乔木的依据)2.2.3、乔木内业数据整理、分析(具体数据附件可查)经统计和整理得出以下表(花溪水库样地)。
*为物种数目。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最低值是0,最高值是。
前一种情况出全部个体均属于一个种的时候,后一种情况在每个个体分别属于不同种的时候在花溪水库样地中,女贞为建群种、楸树和栎为优势种。
三种乔木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胸径都是占有优势的。
通过了解三种树的生活习性可知它们对于土壤酸碱性要求不高,都喜湿与喜光。
反观样地的自然环境因子均能满足其生长要求,这也为三种树木的生活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知道生存于大自然里的植物会受到环境里的所有因素的影响,而且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6]。
而建群种是女贞不是其他树种也是自然综合因素的作用。
三种树生活的环境相同,决定他们优势度的不同即表现在对环境适应的能力上。
女贞相较于优势种所具有的特点是它成为建群种的关键。
1、耐水湿:样地靠近水库,空气湿度大。
2、深根性树种,须根发达,生长快,萌芽力强:样地土层浅薄,女贞根须发达更加适于在岩层中扎根存活。
且繁殖力强使其能在短时间内繁殖大量个体,抢占更过资源。
结论:在十里样地中,马尾松为建群种、鼠刺为优势种。
通过树木生长情况可以看出马尾松的定居时间更长。
土壤为酸性为马尾松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在不断的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在该地区已经完全占据了优势位置,马尾松高大粗壮,在空间上占据了优势。
鼠刺为优势种,充分利用了松林下的空间跟光照。
对比二处不同样地的调查情况可以得出一下异同。
10米左右)力强,鼠刺不能长到跟马尾松一样大所以形成分层。
乔木呈直立生长状态。
有大量幼年期乔木(高度未达到马尾松呈直立生长,第二层乔木整体呈倾斜状生长(树身沿下坡方向延展)地球上的所有的生命能量都来源于光照,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生物为能最大限度的吸收与利用阳光(属于竞争的的表现)后者倾斜生长为使树木冠幅增大,使接收稀疏光影的面积增大。
整体较均出现二极化分布。
前者林中胸径小高度低的原因有2.1.2、外业(灌木调查)地点:花溪水库旁山上以及十里及十里河滩山上,海拔1140米,乔木林中。
调查方法:样方调查 调查指标:树名、冠径注:在样方中同一树种只要高度未达到三米以上即视为灌木(树高为判定是否是灌木的依据)2.2.3、灌木内业数据整理、分析(具体数据附件可查)表1(花溪水库)表1(十里河滩)2.1.2、外业(草本调查)地点:花溪水库旁山上以及十里及十里河滩山上,海拔1140米,乔木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