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艾叶中发油的提取与鉴定

艾叶中发油的提取与鉴定

艾叶中发油的提取与鉴定摘要:在参阅和理解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水蒸汽蒸馏法、石油醚萃取法制备艾叶中的挥发油,然后运用TLC法进行鉴定艾叶挥发油样品的化学成分。

其中,水蒸汽蒸馏法制备的艾叶挥发油中所含化合物以小分子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为主;石油醚提取法则得到大量的芳香族化合物。

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艾叶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相差较大,工业化生产时应充分考虑这个因素。

并分析不同鉴定方法鉴定的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艾叶挥发油的工业化制备提供相关参数。

关键词:艾叶;气相色谱法;挥发油;萜类化合物Argy Wormwood Leaves V olatile Oil Extraction AndIdentificationYang Yanli, Hu Haobin(Chem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 Longdong University, Qingyang745000,Gansu ,China)Abstract:In the reference and the understanding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respectively, by steam distillation of petroleum ether extract, preparation of volatile oil, and then use the TLC metho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sample. Among them, water vapour distillation in preparation of volatile oil contained in compound with small molecular volatile terpenoids; petroleum ether extraction rules to get a large amount of aromatic compounds. Preparation of different extraction methods of volatile oil chemical composition vary, industrial production should take full account of this factor. Analysis of different method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volatile oil from Artemisia Leaf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as industrialized preparation to provide related parameters.Key words:Argy wormwood leaves ;Gas chromatography; Volatile oil; Terpenoid compounds0 引言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leve,et Vant)的干燥叶,其同属植物野艾(Artemisia Vulgaris L—)的干燥叶也可作艾叶用。

艾叶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水芹烯(Phellandrene),毕澄茄烯(Cadinene),侧柏醇(Thujyl alcohol)等。

艾叶油呈兰绿色。

辛辣气味,比重小于1,艾叶是中医临床常用药。

其味苦、辛,性温;有小毒。

归肝、脾、肾经。

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之功。

其炮制方法以制和炒炭为主。

醋制后温而不燥,并能增强逐寒止痛作用,适用于虚寒之症。

挥发油为艾叶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抗炎镇痛[2]、抗菌抗病毒、镇咳平喘、祛痰、镇静、利胆、抗癌[3]等功效。

已有文献报道,艾叶炮制后其挥发油总含量降低[4],但其成分组成、各成分含量以及成分的变化与药效的关系尚不明确。

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及各炮制品挥发油,采用运用TLC法进行分析,为从挥发油角度探讨艾叶的炮制目的提供参考。

不同鉴定方法鉴定的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艾叶挥发油的工业化制备提供相关参数。

1 材料与方法1.1材料艾叶50克,丁香30克,5%香草醛浓硫酸液,小标本缸1个,环已烷:乙酸乙酯(9:1)5ml,石油醚:乙酸乙酯(3:1)5ml,3克硅胶G,9ml蒸馏水,载玻片10片。

1.2 方法艾叶挥发油的提取水蒸汽蒸馏法:取自然干燥的艾叶100 g,研细,置于1000 ml 圆底烧瓶中,加入3/4蒸馏水于金属水蒸气发生器中,冷浸2 h后按水蒸汽蒸馏法加热提取。

回流3h后,分出挥发油,加入适量石油醚进行萃取,然后采用普通蒸馏装置蒸出石油醚,即得到挥发油产品。

装置图如图1.1所示。

图1.1 水蒸汽蒸馏装置2 鉴定TLC法:硅胶G硬板,105℃活化半小时,点样,用石油醚—乙酸乙酯(3:1)展开,5%香草醛浓硫酸溶液显色,观察斑点颜色,个数,计算R f值。

2.1 基本原理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吸附薄层色谱分离法,它利用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使在移动相(溶剂)流过固定相(吸附剂)的过程中,连续的产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从而达到各成分的互相分离的目的。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

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

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

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

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

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

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

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称为吸附平衡。

吸附层析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平衡与不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过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

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

由于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吸附剂对它们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最终将混合物分离成一系列斑点。

如作为标准的化合物在层析薄板上一起展开,则可以根据这些已知化合物的R f值(后面介绍R f 值)对各斑点的组分进行鉴定,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采用某些方法加以定量。

2.2 仪器与材料(1)载板用以涂布薄层用的载板有玻璃板、铝箔及塑料板,对薄层板的要求是:需要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及化学惰性,且厚度均匀、表面平整,因此玻璃板是最常用的。

载板可以有不同规格,但最大不得超过20×20,玻璃板在使用前必须洗净、干燥备用。

玻板除另有规定外,用5cm×20cm,10cm×20cm或20cm×20cm的规格,要求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水珠,晾干。

(2)固定相(吸附剂)或载体薄层层析硅胶薄层层析硅胶最常用的有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硅胶HF〈[254]〉,其次有硅藻土、硅藻土G、氧化铝、氧化铝G、微晶纤维素、微晶纤维素F〈[254]〉等。

其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直径为10~40μm。

薄层涂布,一般可分无粘合剂和含粘合剂两种;前者系将固定相直接涂布于玻璃板上,后者系在固定相中加入一定量的粘合剂,一般常用10~15%煅石膏(CaSO4.2H2O在140℃烘4小时),混匀后加水适量使用,或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0.5~0.7%)适量调成糊状,均匀涂布于玻璃板上。

也有含一定固定相或缓冲液的薄层。

(3)涂布器(4)点样器定性:内径为0.5mm管口平整的普通毛细管。

定量:微量注射剂。

点样直径不超过5mm,点样距离一般为1~1.5cm即可。

(5)展开室应使用适合载板大小的玻璃制薄层色谱展开缸,并有严密的盖子,除另有规定外,底部应平整光滑,应便于观察。

2.3 比移值R f=溶质移动的距离/溶液移动的距离。

表示物质移动的相对距离。

各种物质的R f随要分离化合物的结构,滤纸或薄层板的种类、溶剂、温度等不同而不同,但在条件固定的情况下,R f对每一种化合物来说是一个特定数值。

2.4 操作(1)薄层板的制备和活化除另有规定外,将1份固定相和3份水在研钵中向一方向研磨混合,去除表面的气泡后,倒入涂布器中,在玻板上平稳地移动涂布器进行涂布(厚度为0.2~0.3mm),取下涂好薄层的玻板,置水平台上于室温下晾干,后在110℃烘30分钟,即置有干燥剂的干燥箱中备用。

使用前检查其均匀度(可通过透射光和反射光检视)。

常用吸附剂的基本情况:颗粒的大小,太大洗脱剂流速快分离效果不好,太细溶液流速太慢。

一般说来吸附性强的颗粒稍大,吸附性弱的颗粒稍小。

氧化铝一般在100-150目。

氧化铝分为碱性氧化铝,适用于碳氢化合物、生物碱及碱性化合物的分离,一般适用于PH为9-10的环境。

中性氧化铝适用于醛、酮、醌、酯等PH约为7.5的中性物质的分离。

酸性氧化铝适用于PH4~4.5的酸性有机酸类的分离。

氧化铝、硅胶根据活性分为五个级,一级活性最高,五级最低。

黏合剂及添加剂:为了使固定相(吸附剂)牢固地附着在载板上以增加薄层的机械强度,有利于操作,需要时在吸附剂中加入合适的黏合剂:有时为了特殊的分离或检出需要,要在固定相中加入某些添加剂。

浆料的铺层三种方法:A 平铺法可用自制的涂布器铺层。

将洗净的几块载玻片在涂布器中间摆好,上下两边各夹一块比前者厚0.25—1mm的玻璃板,讲讲料倒入涂布器的槽中,然后将涂布器自左向右推去即可将浆料均匀的铺于载玻片上。

B 倾注法将调好的浆料到于载玻片上,用手左右摇动,是表面均匀光滑,然后,把薄层板放于已校正的平面上阴干。

C 浸涂法将载玻片浸入浆料的容器中,酱料高度约为5/6,使载玻片上一层均匀的吸附剂操作是;在带有螺旋盖的瓶子中盛有浆料,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慢慢将硅胶加入氯仿中,用力摇匀,使之成糊状,选取大小一致得载玻片紧贴在一起,两块同时浸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