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深研院考研-生态学基础考试内容和重点

北大深研院考研-生态学基础考试内容和重点

育明教育·北京大学地理学(景观设计学)考研攻略Q: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A: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况的食物的量Q: 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A: a. 空间特征,种群不仅有分布区域,也有在生活空间中的布局。

<BR><BR>b. 数量特征,种群大小不断变化。

<BR><BR>c. 遗传特征,种群内个体可以互相交配,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Q: 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A: 长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便只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

人为延长光照时间可促使这些植物提前开花。

<BR><BR>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还有一类植物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这类植物可称中间性植物。

Q: 赤潮A: 赤潮是指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爆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又叫红潮。

它是由于有机污染,即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过多形成富营养化所致。

其危害主要有:藻类死体分解,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鱼贝等窒息而死;有些赤潮生物产生毒素,对其他水生生物以及人类造成危害。

Q: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A: (一)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BR><BR>生物的生命活动中每一生理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

酶的活性有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相应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

一旦超过生物的耐受能力,酶的活性就将受到制约。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BR><BR> 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

<BR><BR>(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BR><BR>(1)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BR><BR>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生理、形态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

<BR><BR>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常通过以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动物则靠增加体内产热量和隔热性能良好的毛皮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

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

<BR><BR> 动物在行为方面的适应主要表现在休眠和迁移两个方面,前者有利于增加抗寒能力,后者可躲过低温环境。

<BR><BR>(2 )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BR><BR>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适应高温环境的一些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一大部分阳光,使植物体免受热伤害;有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以减少光的吸收面积。

植物对高温的生理适应主要是降低细胞含水量和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因过热而受害。

还有一些植物具有反射红外线的能力。

<BR><BR>动物对高温环境的一个重要适应就是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的变幅,这样在高温炎热的时刻就能暂时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热,并使体温升高,而后在环境条件改善时或躲到阴凉处时再把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体温也会随之下降。

昼伏夜出是躲避高温的有效行为适应。

<BR><BR>(3)生物的地理分布<BR><BR>温度因子包括节律性变温和绝对温度,他们是综合起作用的。

年平均温度、最冷月、最热月平均温度值是影响生物分布度的重要指标。

就北半球而言,动物分布的北界受低温限制,南界受高温限制。

一般,暖和地区生物种类多,寒冷地区生物种类少。

<BR><BR>(4)温度节律对生物的影响<BR><BR>在自然界,温度受太阳辐射的制约,存在昼夜之间及季节之间温度差异的周期性变化。

许多生物适应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得更好。

大多数植物在变温下发芽较好,在植物的生长期,往往要求温度因子有规律的昼夜变化的配合。

变温对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夜间温度低,可降低呼吸消耗速率,故在一定的范围内,昼夜温差越大越有利于植物有机物的积累。

Q: 种群空间格局A: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可以分为三类: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

<BR><BR>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才易产生随机分布。

<BR><BR>均匀分布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BR><BR>成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

成群分布形成的原因是:①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②植物传播种子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Q: 生态因子A: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Q: 生态入侵A: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Q: 食物链和食物网A: 生物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受到能量传递效率的限制,食物链的长度不可能太长,一般有4--5个环节。

<BR><BR>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往往是交叉链索,形成复杂的网络式结构,即食物网。

它形象的反映了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有机体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

生物正是通过食物网发生直接和间接的联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

<BR><BR>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越容易发生大的波动甚至崩溃。

Q: 种间相互作用类型A: ①偏利;②原始合作;③互利共生;④中性作用;⑤竞争;⑥偏害;⑦寄生;⑧捕食。

Q: Shelford耐受定律A: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因子,而且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

这一概念被称为Shelford耐受定律。

<BR><BR>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提并论,把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作限制因子。

<BR><BR>生物耐性的限度会因发育时期季节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当一个种生长旺盛时,会提高对一些因子的耐性限度;相反,当遇到不利因子影响它的生长发育时,也会降低其他因子的耐性限度。

自然界耐性限度的实际范围几乎都比潜在范围狭窄Q: 他感作用A: 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的现象.这种影响可能是抑制也可能是促进生长.他感作用主要是参与植物群落的形成,并对演替起推动调节作用。

Q: 协同进化A: 关系密切的生物在进化上互相适应的现象Q: 生态系统A: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即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的森林、草原、荒漠、海洋、湖泊、河流、城市和乡村等都是生物和非生物两大部分的有机组合,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不断发生和演进的生态系统。

<BR><BR> 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BR><BR> ①生态系统是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功能单元;<BR><BR> ②由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以生物群落及其环境为主体;<BR><BR>③各要素间的有机组合具有整体的功能;<BR><BR> ④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R><BR> 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通常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而定。

生态系统可大至整个生物圈,它包括了地球上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可看作是全球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也可小至一块土地、一个池塘。

Q: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A: ①全球变暖,极地及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BR><BR> ②降水格局发生变化<BR><BR> ③全球云量增加<BR><BR> ④气候灾害事件、天气极端事件的次数、强度增加。

Q:温室气体增加的原因A: ①化石能燃烧<BR><BR> ②工业活动排放的化学合成物<BR><BR> ③森林被砍伐<BR><BR> ④农业的扩展Q: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后果A: ①提高了全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呼吸和分解速率,因此总的生产力没有提高<BR><BR> ②改变生物群落的地理空间分布<BR><BR> ③使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灭绝,多样性丧失。

<BR><BR> ④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Q:如何认识生态危机A: 生态危机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生态平衡失调的初期往往不容易被人们觉察,一旦发展到出现生态危机,就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平衡。

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必须认识到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和生物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生态系统,保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追求经济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以便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能基本保持生物圈的稳定与平衡。

Q:退耕还林的途径Q:如何使用演替理论指导西部退耕还林A: 我国西部山地和草地生态系统已严重受损,有些地方被农田生态系统所取代。

如何退耕还林,应该根据演替理论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西部大面积地区的退耕还林,全面实施植树造林工程无论从人力和物力上来说,都很难达到的预期的效果。

对于生境条件优越区域可以暂时利用自然自身的力量,在排除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封山育林,利用原生演替进行植被恢复,待到条件允许将原生演替和植树造林结合起来,加速植被恢复.而对于条件比较差的区域将以植树造林为主,在严禁人为破坏的情况下,也可以加速其生态恢复.所以,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遵循生态演替的原理,将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等途径结合起来。

相信通过一些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有计划地促使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经过一代或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