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中期散文述评汪曾祺中期散文题材多样、立意鲜明,大家之气宛现。
作者在力求适应形势需要,结合工作实际创作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寻求突破。
挨批判的作品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乱象。
从拟作制度性思考,实际已经是“不惮其烦地缕写出来”的《国子监》,到无法续写使之更完善因而惋惜、感叹,历时近半个世纪,表明作家的担当已经超出文学。
标签:自豪;觉醒;思索;国子监汪曾祺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小说、散文、戏剧均有典范性作品。
成就最高的是小说,其次为散文;作品数量最多的是散文,其次为小说。
1993年出版的《汪曾祺文集》分别有散文卷和文论卷。
而在他逝世以后出版的《汪曾祺全集》中“文论”归置于散文了。
《全集》计八卷近200万字,其中散文卷计四卷约100万字。
中期散文是指1956年至1958年创作的散文,共七篇。
早期的最后一篇散文写于1948年,后期的第一篇散文写于1978年,也可以说三十年间他只写了七篇散文。
文论性散文,三篇,文字量最大;生活类散文三篇,最具文学性;说古性质的散文一篇,属于制度性思考,为研究者忽略了。
本期散文题材多样,表明作者努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凸显了个性。
一汪曾祺1950年夏天回到北京,被分配在市文联工作。
文联办了《北京文艺》和《说说唱唱》。
他先后在这两份刊物编辑部做编辑。
1954年秋天,又调到民间文艺研究会编辑《民间文学》。
汪曾祺身为编辑,心系创作。
本时期的文学创作要求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必须服务于政治。
汪曾祺自以为不太熟悉宏观的现实生活,难以做到为政治服务,因而就不自觉地搁笔了。
有人建议他另辟蹊径,根据历史小说的情节进行戏剧创作。
为此,就有必要研究戏剧。
《且说过于执》是观《十五贯》后感,也算是研究戏剧之作。
《鲁迅对于民间文学的一些基本看法》(以下简称《看法》)和《仇恨·轻蔑·自豪——读“义和团的传说故事”札记》(以下简称《自豪》)均接近于“职务”创作。
浙江省昆剧团整理演出的《十五贯》有全国性的影响。
打倒“四人帮”以后本剧被拍成的电影更是风靡全国,为大平反起了造势的作用。
过于执是其中的一个新创为主的人物。
在朱素成的原著中有过于执这个人物。
他身为县官枉断两命案而只受轻罚,但最终也显示了轻微的自责。
过于执是一个比较中性,不太重要的人物。
在新剧中他不啻是重要人物,而是一个艺术典型了。
况钟顶住压力,多方调查,要查出个水落石出,而过于执则竭力阻挠调查,力图维持原来的错判。
本剧创新过于执这个人物,说明在封建社会要平反冤假错案之难,难于上青天。
汪曾祺是一个“会看”“门道”的观众。
过于执,正如他的名字,过于固执,是一个典型人物:并不十分可恨,但所出之错置无辜者于死地,实际也是犯罪。
他不是知错即改,而是死不认错,企图将错就错。
这样的人七分可恨,十分可恶。
塑造出这一个人物形象是一种创造。
《且说过于执》最后说:“向创造性致敬!”创造性表现在许多方面,主要是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此为《十五贯》的主题。
汪曾祺对于过于执一招一式的点评,让我想起他执笔改编的《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形象和唱词。
鲁迅先生没有写过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论文,但是他在多篇文章中“必要地或者附带地提到民间文学”。
《看法》概述了鲁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基本看法。
“鲁迅直率地把文艺分为消费者的文艺和生产者的文艺,并且指出了民间文艺是消费者的文艺。
”这是鲁迅民间文学思想的精髓。
“‘民间文学’的‘民’,‘人民’,大家对它的理解颇有分歧。
”但“‘生产’,这说明‘人民’一词最本质的含义——产生的背景和最基本的主题,是:劳动。
”鲁迅“承认民间文学在艺术上的优越性——刚健、清新。
”鲁迅深情地记述农村民间文艺生活的文章有多篇,如《无常》、《朝花夕拾·后记》等。
鲁迅先生“曾经生活在丰富的民间文学的感性世界之中,对民间文学有广泛的知识和兴趣。
”少年汪曾祺也生活在民间文学的感性世界之中。
约6 000字的《看法》即发表于他此时担任编辑的《民间文学》。
汪曾祺与鲁迅一样与民间文学有着亲密的接触。
《看法》说:“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也仍然是当务之急。
”这是汪曾祺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也是本刊对读者和研究者的期盼。
《看法》开头部分说:“鲁迅先生时,在文艺上正面的,首当其冲的敌人,是以胡适为首的资产阶级学派。
”接下来的一大段便是批胡适。
事过境迁,今天对鲁迅的研究深入、全面多了,对胡适的评价也逐步走向公允。
《看法》虽然符合当时的特定需要但显然有偏颇。
《看法》的结尾部分说:“因为时间力量所限,一时不能深论,只能这样笼统地提一提。
”“今天描述其对民间文学的一点基本看法,供大家参考,如上。
”这或许是作者草率成篇的痕迹吧。
《自豪》是一篇读后感。
其中论及的《渔童》是幻想故事。
“鱼盆鱼盆摇摇,清水清水飘飘!”“清水清水流流,金鱼金鱼游游!”这样的四节短歌,“轻快、鲜明、富于音乐性,不仅它本身异常优美,而且使整个故事都具有均衡的节奏,增加了色彩和动态。
”老渔翁为“鱼盆”归属与牧师斗嘴而突然昏倒,鱼盆不慎摔破,蹦出个鱼童。
鱼童把鱼竿一抖,“鱼竿正钓住牧师的嘴上膛。
”这种侮辱敌人的办法,让作者想起高尔基笔下的哥萨克人所编的故事:猎狗吃掉了省长,连肩章也吃掉了。
他们再也想不出比这更可以侮辱自己省长的办法了。
“最奇特、最锐利、最有力量的幻想,正是产生于最强烈、最深刻、最残酷的现实之中。
”可贵的幻想精神!《自豪》说:现实性传说的“可靠程度是超过许多官方和私家的记载的。
”其中《张头和李头》清楚地道出了人民与统治者及洋人之间的三角关系。
张头、李头终于明白了,官家和洋人“都是给老百姓造罪的”。
“我们可看清了!不听你们官家的,也不听你们洋毛子的,我们该听我们自己的啦!”可贵的觉醒意识!汪曾祺认为“‘扫清灭洋’比较符合义和团运动的本来面目”。
《自豪》是汪曾祺1958年被补划为右派的“反党”作品之一。
在单位领导发动的批判会上,一位同事义正词严地责问汪曾祺:“瞧瞧,你这篇反党文章的题目!你对谁仇恨!轻蔑谁!自豪什么?”通读全文可以看出,编者和作者仇恨的是官家,轻蔑的是洋人,为人民的觉醒意识和幻想精神自豪。
二要修下水道了,大汽车上卸下鸡蛋大杏核大的石子和温柔、干净的沙,把一个空场子堆得完全变了样。
最后又来了一个大到简直可以当房子住的水泥筒子。
空场子本来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
时间一长,孩子们知道了,是可以爬到这些建筑材料堆子上面去玩的。
站在高处,许多东西看起来都是另外的样子了。
“他们看见了许多肩膀和头顶,看见头顶上那些旋。
他们看见马拉着车子的时候脖子上的鬃毛怎样一耸一耸地动。
”忽然,有一个在圆筒子里面跑跳的孩子欢呼起来:“我已经顶到筒子顶了,我没有踮脚!”下水道终于修成了,地面恢复了宽广、平坦。
陪伴孩子玩耍的作者在《下水道和孩子》中写道:“多给孩子们写一点神奇的,惊险的故事吧。
”——这一句话放在括号里,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居于中间部分。
显然,这是主题。
孩子们需要符合他们身心健康的文艺作品。
《冬天的树》包括三个短篇:《冬天的树》、《标语》、《公共汽车》。
极短篇《冬天的树》(以下简称《冬》)不足200字,可以当作散文诗来读。
一共十个自然段,除了最后一个,都以“冬天的树”作为句首即段首,使得本文具有排比句意味。
“冬天的树,轻轻地,轻轻地呼吸着,树梢隐隐地起伏。
冬天的树在静静地思索。
”本文发表于1957年上半年,与其说是树在思索,不如说作者在思索。
《冬》与写作、发表为同时的《早春》可以对读。
《早春》为组诗,计五首,其中第三首也叫《早春》(以下简称《春》),全诗为:新绿是朦胧的,飘浮在树杪,完全不像是叶子——远树的绿色的呼吸。
本诗的主体是原本即有的括号中的话。
汪曾祺多篇作品中都对有些句子加了括号,这是提醒读者要特别注意的关键句。
一《冬》一《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关注现实、观察自然、勤于思考、热爱生活、热爱春天、融入春天、享受生活的作家。
《春》是当年作者被补划为右派挨批判的又一篇“反党”作品。
批判《春》的同事,因为义愤填膺而满脸通红,对全场大声疾呼:“同志们看看,连呼吸都是绿色的了,汪曾祺把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污蔑到什么程度了?”“把墨水瓶盖起来,椅子推到桌子底下,摸一摸钥匙,走。
立刻,这个城市变了样子。
人走到街上来,变成了队伍。
”游行过去了,标语留下来了。
“标语贴在日常生活里。
”几百字的《标语》浓缩了人民大众的日常政治生活。
《公共汽车》有两个部分组成:“我”的孩子在公共汽车上的所说所想及家长即作者的应对;“我”眼中的各色各样的售票员和司机。
“我的孩子跟我说了不只一次了:‘我长大了开公共汽车。
’”于是,我带着孩子往前挤:“劳驾,劳驾,我们这孩子,唉!要看开汽车,唉。
”下文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样的售票员和司机——客观上起到这个作用。
“一个长着浅浅的络腮胡子和一对乌黑的大眼睛的角色。
他在最挤的一趟车快要到达终点站的时候还是声若洪钟。
”“大声地说了那么多话而能一点不声嘶力竭,气急败坏,这不只是个嗓子的问题。
”这是精神风貌、工作态度的问题。
“每一次他都是把最后一句话说完,车也就到了站,他就在最后一个字的尾音里拉开了车门。
”一个四十多岁的司机,“在路上遇到什么人乱跑或者前面的自行车把不住方向,情况颇为紧急时,从不大惊小怪,不使得一车的人都急忙地伸出头来往外看,也不大声呵斥骑车行路的人。
”人是各色各样的。
售票员和司机也是各色各样的。
“我看过一个面色苍白的,萎弱的售票员,他几乎早上一出车时就打不起精神来。
他含含糊糊地,口齿不清地报着站名,吃力地点着钱,划着票;眼睛看也不看,带着淡淡的怨气呻吟着:‘不下车的往后面走走,下面等车的人很多。
’”但是,作者以正面描写为主,也指出了不应该有的工作态度。
平凡劳动者需要良好的精神状态。
今天,公交公司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本文是好教材。
一般读者会领悟出来:原来散文可以这么写。
生活中的美太多太多。
写作散文的题材随处可见。
《星期天》包括《海绵球拍》和《竹壳热水壶》。
在郊区候车的回廊里坐着一个小伙子,手里握着一个全新的海绵球拍。
“他握着球拍的手指轻微地但是强烈地在拨动,甚至他的肢体也在隐约地展缩着。
很显然,他完全沉浸在乒乓球的音乐和诗意里了。
”作者通过《海绵球拍》展示了憧憬美好生活的年轻人。
世界是年轻人的!中国的未来是年轻人的!祝福年轻人。
“这是一个可以入画的鞋匠。
”“他是欢快的,他没有排解不去的忧愁。
他没有在,他的摊子在……箱子上面压着一张字条:‘鞋匠回家吃饭去了,取鞋的同志请自己捡出拿走。
’”作者每次经过这里,总要看看他。
“他正在忙碌着,带着他那有条有理,从容不迫的神态……从箱子旁边拿起一个竹壳热水壶,非常欣慰地,满足地,把水沏在一把瓷壶里。
”《竹壳热水壶》最后一句是:“感谢我们这个充满温情的社会!”本篇和上一篇一样,展现了作者亲眼所见的普通人的欢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