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解决边界与国际问题的策略

中国解决边界与国际问题的策略

中国解决边界与国际问题的策略姓名:王百舜专业:07级地理科学学号:070260067摘要:在新的形势下,中国面临大好发展的机遇之时,中国以何种策略来解决边界问题和国际问题,中国在外交上的策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方针,和各个国家谋求共同安全,持久和平;主张通过和平谈判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加强在这些领域的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关键词:中国策略和平共赢一:解决边界问题的策略中国同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界总长2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和邻国最多的国家,也是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之际,我国与陆上邻国的12条边界有的没有划定,有的虽划定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而形成一些争议。

60年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睦邻友好外交”方针的指引下,经过不懈努力,逐步、稳妥地解决了与大多数邻国间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截至2004年底,我国已与12个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或协定,划定的边界约占中国陆地边界线总长度的90%。

我国边界问题的解决主要集中在三个个时期,一是上世纪60年代,我们先后与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或协定;另一是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们与俄罗斯、老挝和越南以及新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解决了边界问题。

再有就是近几年来的和俄罗斯和印度的边界问题取得的巨大进展,2004年10月14日,中俄两国外长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

2005年4月27日和5月31日,中俄两国最高权力机关分别批准了该协定。

2005年6月2日,协定在双方互换批准书后正式生效。

《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的签署和生效,标志着4300多公里的中俄边界线走向全部确定,同时也标志着我与前苏联7600公里的边界全部划定。

而和印度边界的问题也正在有序的进行中,谈到中印边界问题,那是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都不当家作主的时候,西方殖民主义者强加给我们的。

相信取得了民族解放的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来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

两国总理已经任命了特别代表,双方已经进行过九次会晤,达成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并就解决框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中印边界地区将继续保持和平、安宁。

以《中印联合宣言》为指导,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在全面发展,这为边界问题的解决创造着好条件。

只要从友好大局出发,本着和平友好、平等协商、互相尊重、互相谅解的精神,一定能够找到公平合理、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

中国与大部分邻国的边际问题,是经过漫长、艰苦的谈判才解决的。

中俄边界问题的解决,消除了两国关系中的障碍和隐患,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有利于我国内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与俄、哈、吉、塔边界问题的解决表明,只要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尊重国际法基本准则,以公正合理为出发点,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实现互利双赢是可以做到的。

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边界问题也是在这一政策和睦邻友好外交方针的指引下,通过与邻国的平等协商解决的。

我国的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情况错综复杂。

同时,边界问题关系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关系着我国能否与邻国和平相处、能否有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非常敏感。

为使边界问题获得圆满解决,我国政府从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践中提出并遵循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包括:(一)坚定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二)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协商,通过互谅互让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问题解决之前维持现状不变;(三)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既照顾历史背景,又照顾已经形成的现实情况;(四)按照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对待历史上的旧界约,遵循国际惯例划界和勘界新中国在边界问题上的政策和立场是一贯的,即准确把握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与稳定周边的关系,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与有关国家解决边界问题。

边界问题是相邻国家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国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边界问题的解决进程,同时边界问题本身又反过来影响着国家关系的发展。

为了推动我国与邻国边界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为了发展与邻国的友好合作并为我国内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我国政府一直秉承睦邻友好的方针与邻国处理包括边界问题在内的双边关系。

实际工作中,我国政府准确把握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与稳定周边的关系,实现了睦邻友好与解决边界问题的相互促进。

二:解决国际问题的策略胡锦涛主席和中国政府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这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我们中国在国际问题上致力于推进国家间和平共处、平等相待、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寻求睦邻互信,通过对话等外们中国交手段解决争端;谋求共同安全,持久和平;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加强在这些领域的合作。

国际金融危机,国际反恐战争,中东和平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伊朗核问题,北约东扩,北极主权之争,海洋岛屿主权之争,索马里海盗问题,国际贸易争端,国际通用货币的稳定问题,所有拥有核武器和大杀伤性武器国家,和没有这些武器国家的矛盾问题。

如何限制军用核技术,推广民用核技术问题。

如何确保世界和平,阻止一切跨境军事行动,制止一切战争行为。

帮助落后国家解决贫困问题······。

上述一切的一切都必须依靠“联合国”的力量。

通过使“联合国”真正发挥作用。

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在当今世界,谁也不可能因为自己国家的军事力量强大而为所欲为。

谁也不应该,也不可能倚仗其军事实力强大去欺凌弱小国家。

要解决上述国际争端,以及各种国际问题必须是《联合国》,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伊朗核问题上,中国认为联合国通过的决议应该得到执行在伊朗核问题上,中国忠实地履行自己作为《核不扩散条约》缔约国的义务。

我们坚定地维护核不扩散体系。

我们一直支持通过外交努力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这对各方都有好处。

中国一开始就参加了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德国的磋商。

我们认为联合国通过的决议应该得到执行。

中国欢迎、支持并呼吁伊朗同国际原子能机构加强合作,希望伊朗方面珍惜同欧盟国家和俄罗斯等国的谈判渠道。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和平更加值得珍惜、更加可贵。

希望国际社会的所有努力都能有利于外交谈判的恢复,安理会的任何行动都能有利于推动这一地区走向和平稳定。

中国是依法行政。

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认真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尊重别国的合法权益,主张通过协商解决分歧,通过合作应对共同挑战。

还没有人说过当今世界秩序,包括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是完美无缺的。

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根据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要求,想办法通过对话等外交手段,缩小分歧、解决分歧、扩大共同点,使这个世界能够变得更加合理一点,更加民主一点,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更多一点。

任何事情都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取得成绩的时候,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务必看到我们还会遇到困难,还会面临挑战。

现在一方面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发展;另一方面,很多地方不太稳定,在发生动乱,甚至局部战争。

经济秩序也不合理,南北差距还在拉大。

文化秩序也不合理,有的国家文化那么优秀,但是其他国家不大知道。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中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去逐步解决。

《联合国宪章》的第一句话规定了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条就是男女平等。

第二条就是大小国家一律平等。

中国知道自己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知道自己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新的挑战。

我们必须把加强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当作自己全部外交工作的基础。

平等相待不应该是一句外交辞令,应该表现在行动上。

我们中国正在努力这样做。

胡锦涛主席出访非洲八国之前专门提醒,一定要多体谅非洲朋友现在遇到的一些困难,多同他们友好协商,进行实在的互利合作,特别是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合作,能有利于他们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的合作。

温家宝总理在访问非洲的时候也告诫随同人员说,“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善良的传统,别人帮助我们做了好事千万不能忘记,我们帮助别人干了好事可以忘记”。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也不算富裕,我们自己的发展任重道远。

在我们看来,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我们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提供援助的时候都不附加政治条件,援助是务实的。

三:结语我们中国处理边界问题和国际问题的策略是比较清晰的。

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策略,在边界问题策略上20世纪90年代调整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关系是重要舞台”。

搞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营造一个和平发展的周边环境,成了中国外交政策的“首要”。

中国在国际问题上致力于推进国家间和平共处、平等相待、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寻求睦邻互信,通过对话等外交手段解决争端;谋求共同安全,持久和平;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加强在这些领域的合作,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总而来说,中国外交政策的丰富与深化,都建立在“协调”的基础上,即以世界各国之间都存在或可以谋求共同利益为前提,以各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为基础,决定中国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的各项具体的外交政策。

这一切的策略目的,就是加速推进全球化的交流沟通与和平发展,在全球大环境的条件下,实现各个国家的发展——共赢,“共赢”也就是中国对外的最重要、最具有战略性的策略思想。

参考文献:部分内容来源于军事网,文中观点仅代表自己的观点,若有不当,敬请指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