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二〇一一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1)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2)(一)发展基础 (2)(二)存在问题 (6)(三)面临形势 (7)二、指导思想和目标战略 (10)(一)指导思想 (10)(二)发展目标 (11)(三)发展战略 (13)三、主要任务 (15)(一)强化创新驱动 (15)(二)优化产业结构 (16)(三)提升组织形态 (18)(四)夯实发展载体 (19)(五)增强人才支撑 (20)(六)促进绿色增长 (21)(七)均衡国内外市场 (22)(八)加强“两化”深度融合 (23)四、产业导向 (24)(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24)(二)电子信息产业 (27)(三)先进制造产业 (29)(四)优势传统产业 (31)(五)生产性服务业 (33)五、空间布局 (35)(一)工业功能板块 (35)(二)重点产业载体 (37)(三)异地工业园区 (39)(四)深汕特别合作区 (39)六、重大工程 (43)(一)创新发展工程 (43)(二)国际化深化工程 (45)(三)总部落地工程 (46)(四)园区提升工程 (47)(五)人才集聚工程 (48)(六)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工程 (49)(七)加工贸易升级工程 (50)(八)区域一体化工程 (51)(九)投资促进工程 (52)(十)基础保障工程 (53)七、保障措施 (54)(一)强化规划落实推进 (54)(二)加大投资引导力度 (55)(三)多维拓展发展空间 (55)(四)完善法制法规建设 (55)(五)培育行业协会发展 (55)附件一名词注释 (56)附件二规划图例 (61)前言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深圳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迅速崛起,创造了世界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之本和动力之源。
当前全球经济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合作与博弈不断加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加快,珠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深圳质量”成为深圳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标杆。
“十二五”期间,深圳工业由大做强、以质取胜不仅是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重要支撑,而且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要求,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战略举措。
依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开启深圳未来三十年工业发展的首个五年规划,是新形势下全市工业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的指导文件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深圳工业率先在改革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创造了世界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十一五”期间,深圳工业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为创造“深圳质量”奠定了良好产业基础。
现代工业迅速崛起。
深圳始终把握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迅速崛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三来一补”加工业为主要形式“铺摊子、上项目、打基础”,九十年代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战略“抓高新、上规模、重效益”,新世纪头十年则以延伸产业链为主要手段“重创新、引总部、促集群”。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优势传统产业特色鲜明,战略性新兴产业蓄势待发。
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233.2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176.2亿元,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所占比重超过60%。
规模以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215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2.6%。
规模以上机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738.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8.1%。
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484.5亿元。
创新链条基本形成。
在深圳以创新赢得尊严、以创新创造财富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官、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创新链条基本形成。
多所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相继落户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等新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加快建设,知识创新体系不断健全。
已建设5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94家重点实验室、105家工程研究中心、100家企业技术中心、3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具有“4个90%”鲜明特征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政府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风险投资、技术交易、产权交易等创新要素市场初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战略有效实施,创新服务体系趋于完善。
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专利申请量49430件、授权量34951件,每百万人专利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5584 件,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经认定的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353家。
领军企业大量涌现。
经过经济特区三十年发展,深圳工业领军骨干企业在多个行业涌现,部分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级跨国公司,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社会责任等领域发挥了重要引领示范作用,使新时期深圳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坚实的企业基础。
华为、中兴等领军通讯设备产业,康佳、创维等领跑数字视听产业,腾讯、金碟等领衔互联网及软件产业,迈瑞、三九、海普瑞、信立泰等领头生物医药产业,中广核、比亚迪等引领新能源产业,百丽、周大福等企业则带动优势传统产业升级,富士康等大型代工企业立足深圳发展壮大。
2010年,工业百强企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9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8.5%,华为、富泰华两家公司产值超过千亿元,鸿富锦、中兴两家公司产值超过500亿元,群康、中海油等10家公司产值超过百亿元。
产业布局日趋集聚。
深圳工业组织形态已由各自为战转向集群发展,一批产业链紧密衔接的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加速集聚,基本形成“一带四区九基地”空间格局,通信设备、数字视听、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高新技术产业带成为具备高水平研发能力和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主要工业布局区域。
以深圳高新区深圳湾园区、大学城园区为核心的南部高新技术产业核心主体功能区加快打造科技研发基地。
以深圳高新区光明园区为核心的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主体功能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产业。
以龙华、观澜为核心的中部高新技术产业主体功能区着力发展计算机、通信设备、机电一体化产业。
以宝龙-碧岭-坪山新区为核心的东部先进制造业主体功能区,加快推进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发展。
九大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基地重点促进产业服务化和品牌化。
市场作用充分发挥。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和“前沿阵地”,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制度,形成相对完善的现代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发挥了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深圳工业率先引入和培育多元化市场经营主体,依托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形成国有、外资、民营、集体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激发了工业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具备实施动态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具有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过去三十年深圳工业侧重外向型发展,实现了与国际标准和规范的有效对接,经历了国际市场的检验和洗礼,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为下个三十年工业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条件。
配套环境优势显著。
深圳及其周边已形成强大的工业产业化配套能力和劳动力、原材料的专业化市场,具备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便利条件。
深圳围绕制造业引进开放和先行发展,初步建立相对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现代信息服务体系和产品技术展示交易体系。
2009年,中国创业板市场在深圳正式启动,完善了风险投资运作机制,形成深圳集聚资本的洼地效应,提升了工业产业化能力和水平。
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四,已形成保税港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出口监管仓、保税仓等在内的较为完备的保税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体系。
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已成功举办11届,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巩固与增强。
(二)存在问题深圳工业发展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同时也面临产业结构性风险凸显、投资推动力不足、首创技术支撑力不够、对人才吸引力下降、工业用地约束趋紧等问题。
产业结构性风险凸显。
经半个多世纪高速发展,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带动力和渗透力开始下降,电子信息技术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更替越来越快,而深圳工业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部分工业产品开始步入成熟期,面临其他地区或城市激烈同质竞争,工业发展受到出厂价格持续下滑,原材料、燃料以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双重挤压,技术和市场结构性风险凸显。
工业投资推动力不足。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工业增长的先导性指标,近年深圳新增工业基本建设项目数量较小,更新改造项目进展缓慢,造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增加值的比值呈现下降趋势,工业投资推动力明显不足,工业经济发展显现“小马拉大车”状态。
首创技术支撑力不够。
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深圳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创新具有突出优势,并将优势延伸至技术创新领域,但知识创新则严重依赖外部,缺乏首创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在工业由模仿追赶向创新赶超转变过程中,限制了工业产业转型升级。
对人才吸引力下降。
当前,深圳工业整体产业能级仍处于较低水平,对高端人才吸纳力不高,而投资兴业的热点减少,又压缩了人才发展空间。
此外,学术资源、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在国内一线、甚至二线城市中处于劣势,限制了人才获取再学习和再提升的机会。
同时,近年来住房价格、生活成本高企,制约了人才安居,影响了人才创业和就业。
工业用地约束趋紧。
深圳未利用地已不足200平方公里,同时城市生活性和服务性用地需求不断增大,全市工业用地约束愈加趋紧,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工业项目落地、本地上市工业企业超募资金落地等涉及工业用地的问题日益突出。
(三)面临形势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创造“深圳质量”成为新时期深圳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标杆,深圳工业发展已处在关键转型升级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忧患同在。
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明显变化。
经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牢固,全球范围经济结构加快重组调整,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倡导储蓄、鼓励出口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行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新兴经济体外向型制造业竞争加剧。
全球生产性过剩问题突出,对能源资源争夺加剧,大宗商品价格呈上涨趋势,压缩了传统生产制造模式生存空间。
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集群性加速发展态势,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
科技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工业发展,工业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市场周期缩短,不同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催生新的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创造了广阔投资空间和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