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摄影用光

摄影用光

摄影艺术讲座(四)摄影用光科学告诉我们,照相机所记录下来的并不是什么虚无飘渺的灵魂,而是按下快门那一瞬间的光线。

而摄影的艺术,也就是如何处理光线的艺术。

摄影如果是神圣的殿堂,光线就是在那里飞舞的精灵。

使用胶片感光的传统相机如此,用影像传感器感光的数码相机同样如此。

因此,认识光线进而利用光线就成为拍出一张好照片的必要条件。

认识光线用光有六个要素:光度、光位、光质、光型、光比和光色。

摄影用光的基本目的:一是满足曝光的需要;二是为了控制画面主题再现的效果。

现在我们分别介绍摄影用光的基本要素。

光度光源的强度与光线在物体表面的呈现亮度以及物体表面的照度可理解为光度。

光度的大小决定了被摄物体表面的明暗度,不同的光度使被摄物体有了明暗的变化,画面变得有立体感。

光位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这个名词,即光源相对被摄主体的位置,也可以说是光源方向与主体产生的角度。

同一主体因光位不同产生不同的造型效果。

我们谈一下经常遇到的光位。

1、正面光摄影者背对光源,随着光源角度高低又可分低角度平射光、顺光和高位顺光。

光线从正面方向均匀地照射在被摄体上,被摄体受光面积大,令人感觉明亮,拍摄时曝光控制比较容易。

但因被摄主体受光情况完全相同,表现被摄主体的立体感、质感的阴影部分不易显现,所以对主体的描写趋于平淡。

在灯光人像中,正面光常用作铺光。

2、侧光来自被摄主体左侧或右侧的光线。

侧光下的主体有阴阳感,可造成较强烈的造型效果,富有生气和立体感。

有时也把侧光用作装饰光,突出表现画面的某一局部或细部。

在灯光人像中,前侧光常用作主光。

风光摄影中,采用侧光可使画面层次分明,景物有立体感和丰富的阶调。

3、逆光光线来自被摄主体的正后方,能使被摄体产生生动的轮廓线条,影像既简单又有表现力。

在拍摄人像的逆光照片时,如果突出面部细节,要按背景测光或者是按自动程式曝光时,往往会曝光不足,一定要注意曝光补偿或是补光,补光可以用反光板或是闪光灯。

侧逆光和逆光最能表现景物的质感、层次影调和深远度,同时又能勾画出清晰的轮廓线,使前后景层次分明,又善于表达空间和气氛。

因此风光照片的拍摄除用侧光外,最宜采用逆光或侧逆光。

4、顶光即来自顶部的光线,与景物、相机成90度左右的垂直角度。

拍摄人像的时候顶光会使人物脸部产生阴影。

5、脚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下方,是可用于丑化人物的一种灯光方向。

光质光质指的是光线聚、散、软、硬的性质。

聚光的特点是来自明显方向的,形成的阴影明显。

而散光的特点是来自若干方向的,形成的阴影不明显。

光的硬和软则是相对而言的,硬光的特点是光线集中,光束很窄,能够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软光则刚好相反。

电子闪光灯的近距离正面闪光光束集中,比较硬,而通过反射的闪光光束更宽,就是一种软光。

光型光型用于区别拍摄时产生不同作用的各种光线。

其中有:1、主光又称“塑形光”,指用以显示景物、表现质感、塑造形像的主要照明光。

2、辅光又称“补光”,用以提高由主光产生的阴影部分的亮度,揭示阴影部位细节,减小影像反差。

3、修饰光又称“装饰光”,指对被摄景物的局部添加的强化塑形光线,如头发的反光、眼睛中瞳孔的反光、工艺品或首饰发出的耀斑光等。

4、轮廓光指勾划被摄体轮廓的光线,通常都用逆光、侧逆光作轮廓光。

5、背景光灯光位于被摄者后方朝背景照射的光线,用以突出主体或美化画面。

6、模拟光又称“效果光”,用以模拟某种现场光线效果而添加的辅助光。

光比光比指被摄体主耍部位的亮部与暗部的受光量差别,通常指主光与辅光的差别。

光比大,反差就大,有利于表现“硬”的效果;光比小,反差就小,有利于表现“柔“的效果。

光能的递减递增是以距离平方的变化为依据的,所遵循的是平方反比定律。

举例来说,如果灯光离被摄对象一英尺,被摄体受光度的计算方法是:一乘一等于一,再求其倒数即一分之一,或一除以一,此时被摄体受光度为X(以光度单位表示)。

把灯光朝后移至二英尺处,运用公式,二乘二等于四,求其倒数,一除以四,即被摄体受光度仅为1/4X。

把灯光朝后移至三英尺处,三乘三等于九--即受光度只有1/9X。

现在再回到前面所讨论的问题,套用平方反比定律公式(距离自身相乘,再求其倒数),你就能确定,在10英尺处,被摄体接受光源的1/100光量,而在20英尺处,就只接受光源的1/400光量了。

这就是说,当距离增加一倍时,被摄体接受的光量只为原来的1/4。

光色光色指“光的颜色”或者说“色光成分”。

通常把光色称为“色温”。

光色无论在表达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是重要的,光色决定了光的冷暖感,这方面能引起许多感情上的联想。

一个有经验的摄影者,必须熟练掌握不同光源的色温变化,以便更好地把握照片的色彩和色调,更充分地体现创作的主题和画面的气氛。

在彩色摄影中,光源色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被摄体色彩的真实还原。

色温是表示光源的光谱成分,是光源颜色的一种度量,用K来表示。

通俗地说,在色温高的光源中,所含的红色光成分多于蓝色光,而在色温低的光源中,所含的蓝色光成分多于红色光。

不同光源的色温值是不一样的,拿日光来说,日出或日落的太阳光色温较低,在2000-3000K左右,早晨或下午的阳光色温在4000-5000K左右,而中午前后的阳光色温则为5500K左右。

在常用的摄影灯光中,电子闪光灯的色温大约是5500K,而摄影钨丝灯的色温一般为3200K左右。

正确地控制色温对于记实摄影是重要的,但摄影艺术创作则不必过于循规蹈矩,因为技术上的正确色温控制,不一定就是出色的艺术表达。

同学们可实验跟踪拍摄12小时,观察一天中不同时间色温的变化,同时感受色温变化对图片的影响。

利用光线了解这么多种光线相关知识后,我们如何对光线加以利用来拍出漂亮的图片呢?在实际拍摄中,我们把光线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类,不同的光线有不同的利用方法。

自然光是指日光、月光、星光以日光为主。

人造光则是指人工制造的发光体如闪光灯、碘钨灯、白炽灯等光源所发出的光。

自然光变化快,常使摄影者的创作处于被动状态。

阳光的照度随季节、时间、天气的变化而不同,摄影者须掌握其变化规律,加以灵活运用,才能获得满意的光效。

而人造光比自然光具有易控制,较稳定的优势,它能使摄影者的创作处于主动状态。

在人像摄影、广告摄影中通常都采用这种人造光源在摄影棚内拍摄。

摄影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调整光线,并配合辅助器材,将被摄体布置在最佳的光照状态下。

比如一般初学摄影时都会把人物安排在正对阳光的一面,也就是利用顺光进行摄影,这样人物的面部会因为有足够的光线照耀而变得清晰。

但采用顺光拍摄出的人物脸部光线是平均的,不易表现人物脸部的轮廓和个性,看起来像是一个平面,身体的曲线也反映不出来。

侧光是艺术摄影创作较多采用的光线,侧光能利用人物脸部或身上凸起的部位遮挡直射光线而形成阴影,表现人物的轮廓,构成明暗对比,有这些反差存在看起来就生动活泼了,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逆光摄影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深受摄影者喜爱。

要拍出好的逆光作品,对光线的把握至关重要。

以太阳光源来说,它的光线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尤其是它在光线强度、角度以及色温等方面的变化,对逆光拍摄有着重要的影响。

日出日落时分,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较小〔约为0°一30°〕,强度弱,对逆光拍摄是很有利的,尤其是拍摄较短小的物体时。

色温低,能较好地烘托气氛和意境,使作品形成一种暖色调。

值得注意的是,日出日落时,光线的变化很快,壮丽景色瞬间就从眼前溜走了,所以要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两个小时,阳光与地面约(30°-80°)夹角。

如果天气正常,光线较强烈,进行逆光拍摄作品会强烈地晕化,不利于表现事物形态。

应尽量避免直接面对光源来拍摄,采用其它物体的反射光束拍摄,即可减弱光的强度。

而正午时分光线与地面基本处在垂直状态,光线十分强烈,对逆光拍摄极为不利。

可以利用前景或被摄物自身进行遮挡,使阳光形成强烈的放射效果。

这样既较好地调节了光强度,又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使用自然光进行拍摄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来改变光线,最常用的改变光线的手段就是制造辅光,也叫做补光。

补光能够把自然光照不到而又必须表现的部位照亮,使这些地方突显出来。

最常见的用来补光的工具是反光板。

任何能够反射光线的平面物体都可以作为反光板,一张白纸、一个食品包装袋都可以,摄影商店里也有专门的反光板出售,只是效果可能会有差别。

除了补光,反光板也可以用于增加一些修饰光,如照亮人物的眼睛使它看起来更有神,或是照亮头发让头发看起来更顺滑。

另一个用于补光的辅助工具是辅助闪光灯,它也能完成反光板的工作,但更重,也更贵。

利用人造光在摄影中,自然光可以简单地被利用,而人造光则不同,要通过合理的布光以获得满意的照明效果。

所谓布光是指布置光源的方位,使其射向被摄体的光,对被摄体本身、陪体、背景造成整体照明效果。

对布光的要求是1、挑选最能表现质感的光源;2、保证最低的照明强度,得到符合拍摄要求的均匀投射光的覆盖面;3、使用最低限度的光源数量;4、尽可能利用反光器具进行补光;5、恰当地把握被摄体自身的反差和画面主体、陪体、背景三者之间的明暗对比。

布光的步骤是先确定照相机机位,然后设置主光和辅助光,恰当地控制光比,并根据创作意图,加设轮廓光或背景光、装饰光。

掌握了上述知识,我们便能够恰当地利用各种光线,在摄影的时候拥有更大的创作空间,拍出更靓的照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