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左权政协常委李小琴反映:近年来,国家针对扶贫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相继出台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等规定,为规范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防止挤占挪用等问题的发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实际操作中,因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加之监管不到位,导致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着资金效益发挥。
具体表现:
一是扶贫项目零星、资金投放分散。
审计发现,有为数不少的基层单位,是靠关系、人情上项目要资金,多的十来万,少者一两万,资金投放相对零散,资金安排诸如养殖、种殖、修坝垫地、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工程等,分散的资金使扶贫项目的开发难以形成规模,改变资金投向、挤占挪用的情况时有发生,致使扶贫开发项目效益低下。
第二、财政扶贫资金监管不到位。
资金主管部门只注重报账单位原始票据的合规性、合法性,忽视了对票据真实性的审核。
项目主管部门又不能做到随时随地监督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导致出现项目实施单位和报账人员报账时提供虚假内容原始发票的问题,造成项目报账支出与实际业务支出明显不符,使报账支出失去了真实性,给一些项目实施单位弄虚作假、开具虚假发票套取资金用于非项目开支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次,由于扶贫项目多,涉及范围广,实施时间长短不一,资金投放相对零散,纵向县、乡、村以至户,
横向各项资金安排如养殖、种殖、修坝垫地、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工程等,目前的管理机制是各自为战,互不通气,加之管理人员过少在精力上顾此失彼,忙于事务性、程序性的工作,没有时间或者只有极少时间深入基层进行调查、核实。
监管不力,给弄虚作假者造成可乘之机,诸如项目不实施,相关资金被以虚假的花名册套取后挪作他用的行为时有发生。
第三,认识引导、技术培训滞后。
农村、农民生活贫困问题,除了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恶劣以外,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观念,先进的、科学的生产养殖技术贫乏是主要原因。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迫切需要对贫困人口加以引导、进行必要的学习培训,以更新观念、掌握技术。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引导、培训工作并没有引起管理部门的一定重视。
特别表现在引进新品种、开拓新项目时,让广大农民掌握一定的方法、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严肃财经纪律,杜绝违规违纪行为。
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采取一定的方式,对乡、村及项目用款单位进行财经法纪的宣传、教育。
另一方面审计部门要加大资金真实性、效益性的审计力度,对大额支出应顺着资金流向延审到底,同时抽查一些重点项目,通过对比分析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处理,严肃追究,绝不姑息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