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防拐防骗安全教育

幼儿防拐防骗安全教育

幼儿防拐防骗安全教育
【篇一:幼儿防拐防骗安全教育】
拐骗事件中,孩子是最直接的受害者,也是最应该有自我保护意识
的人。

可能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能懂什么呀?其实不然,即使
是两三岁的孩子,虽然理解能力、语言能力、记忆能力有限,但是
也可以接受一些基本的训练,例如教孩子拒绝陌生人的糖果、礼物
和搂抱,不跟陌生人走等。

平时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图片说明、
戏剧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和小孩讨论,让孩子学会思考、提高判
断能力。

一、教孩子不和陌生人说话
孩子思想单纯,对任何人都没有戒备心,拐骗者往往就是利用孩子
的这种特点,和孩子来套近乎,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父母在平时要
告诉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轻信不熟悉的人。

如果一个陌生
人告诉你他需要帮助,你可以让他去找大人帮助;即使和陌生交谈时,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必要时可以迅速走脱;独处在外发生什么事
情时,尽量不要相信主动提出帮助的陌生人。

二、教孩子防骗的小故事
父母可以找一些关于防拐骗的小故事讲给孩子听,如果只是干巴巴
地讲大道理,孩子可能记不住或理解不了,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的
特性,让其记住一些防拐骗常识,对其遇到状况时有利。

三、教孩子不接受陌生人礼物
拐骗者往往都是利用一些小诱惑来吸引孩子,达到拐骗的目的,所
以父母要特别教育孩子,拒绝接受陌生人的物品,学会抵抗诱惑,
即使是曾经见过的人,也不要轻信。

四、教孩子记住家人的电话
在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时,父母可以让孩子记住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家里的电话号码,以及可以信赖的人的电话号码,也要教孩子在遇
到紧急情况时拨打110,以学会自救和寻求帮助。

五、教孩子学会辨别好人坏人
孩子对于好人、坏人的理解大多来自故事或电视,他们往往认为坏
人的形象都是贼眉鼠眼、长相凶恶的,这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思维
定势,造成判断力上的误导。

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打破固有的思
维模式,帮助其全面地理解坏人的含义,告诉孩子现实中的坏人并
非模式化。

六、教孩子进行反拐骗练习
防患于未然,在平时,父母要尽量通过游戏和情景模拟来对孩子进
行教育,因为孩子的年龄特性所致,一些简单地说教不会令他们产
生印象,所以父母可以结合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导。

也可以在日常
生活中进行游戏和模拟训练,增强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

现在许多的年轻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的原因,都把孩子交给老人来带,这也给拐骗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老人带孩子如何防拐骗,也有方法
可循。

如果老人刚来带孩子,不熟悉环境,孩子的父母可以先带老人熟悉
周围的环境,告诉他们哪些地方可能不安全,尽量少带孩子去。

给老人佩带手机等通讯工具,同时给他们的手机预存家庭电话和报
警电话,教会他们用电话报警,一旦出事就能及时报警或者及时通
知自己。

让老人不要单独带孩子到偏僻的地方,防止被坏人强抢孩子。

提醒老人在日常与他人的交往中提高警惕,不要轻信他人的花言巧语,更不要轻易把孩子交给他人来
抱。

【篇二:幼儿防拐防骗安全教育】
专家介绍:王大伟
教育学博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著名青少年安全教育专家、研究生导师、二级警监、中国青少年
犯罪学会常务理事,预防中小学生被害专家、团中央巡讲平安大使。

兼任英国艾克赛特大学警察学研究
中心名誉研究员、联合国欧洲犯罪研究所名誉研究员、中国犯罪学会预防职务犯罪学会委员、欧美同学
会等学会会员。

曾公派在日本、英国、芬兰留学。

享受公安部部级津贴。

编写的《青少年安全自救手册》针对生活中对青少年安全构成的方方面面隐患,给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以及相应的理论指导,
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读物,是中小学生应常备于手的安全防范指南。

【篇三:幼儿防拐防骗安全教育】
幼儿园教案及反思:不跟陌生人走
教师:屈老师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陌生人走。

2.了解和掌握一些和陌生人相处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有关的图片四张。

2.请一位幼儿不认识的阿姨扮演陌生人,并设置表演情境。

3.玩具、果冻、巧克力。

活动过程:
一、故事
1.讲述故事:沙沙独自在院子里玩,这时一个陌生人问他公园怎么走,沙沙有礼貌地告诉了他该怎样走,陌生人非常感谢沙沙。

回到家里,沙沙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沙沙,你做得对!不过还有一些事情你要多加注意。

”沙沙连忙问妈妈:“还有什么事情应该注意的呢?”
2.集体讨论:(1)妈妈为什么说沙沙做得对?(2)我们来猜猜妈妈还对沙沙说了哪些应该注意的事情?
3.出示图片:
图一:陌生人要你跟他出去玩时,你不能跟他一起去。

图二:陌生人给你礼物或好吃的东西时,你不能要。

图三:陌生人要去你家时,你不能带路。

图四:陌生人硬拉你跟他走时,你要反抗,大声呼救。

二、情境练习
情境一:一个陌生的叔叔对一位小朋友说:“小朋友你真可爱.我请你吃果冻。

”接着又拿出玩具给他玩。

集体讨论:能不能接受陌生人的礼物,应该怎样对他说?
情境二:一个陌生的阿姨敲门进入教室,对某幼儿说:“我是你妈妈的好朋友,她今天没有空来接你。

让我送你回家,跟我走吧。


教师小结:对待陌生人要有礼貌,但不能轻易相信他们的话,尤其是不能跟陌生人走。

三、选择游戏(每题分a、b两个答案,幼儿站在认为正确的答案那一边)1.陌生人就是坏人吗?
a.陌生人就是坏人。

b.陌生人不一定是坏人。

2.能不能跟陌生人走?
a.能去公园和游乐场。

b.不能去任何地方。

3.有个认识的阿姨想带你出去玩。

a.可以和她去。

b.必须先告诉爸爸妈妈。

4.有个不认识的叔叔给你东西吃:
a.巧克力、果冻不能吃,饮料可以喝。

b.什么都不能吃。

5.下大雨时一个陌生人说用车送你回家。

a.先说谢谢再上车。

b.不能上车。

6.陌生人问你的名字.家里有谁.能不能告诉他?
a.只能告诉名字,不能告诉他家里有谁。

b.什么都不能告诉他。

四、结束活动
提醒幼儿外出时不要离开集体和成人,遇到陌生人不能轻信。

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开始部分通过和幼儿讲沙沙和一个发生的一段事情,引发幼儿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谈谈对“陌生人。

的理解,以及遇见陌生人应注意些什么。

再通过集体的学习,帮助所有幼儿了解和掌握一些和陌生人相处的方法,让孩子知道如何应变可能遇到的危险:我认为仅仅告诉幼儿“不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孩子描述可能遇到的情况.然后指导孩子如何去做。

所以我在活动中设置了一些与幼儿实际生活非常贴近的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认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再通过游戏活动,共同分析判断,懂得在生活中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要跟陌生人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