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调护
教学参考
<中国药膳辨证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营养与食疗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实用中医营养学>
课程介绍
绪论
常用食物
食疗
概念
中医饮食营养学
营养:营养:古代又作“荣养”.营:经营,营造.荣:容盛,繁荣.养:养护,补养.营养,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养料,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饮食:泛指固态、流态、半流态的食物或食品。
食物:给人提供养分、满足心理要求的自然界的一
种物质。
食品:食物进一步的加工品。
食品的标准:色、香、味、形、器、意、质、效、
量,或营养成分、心理满足、饱腹感。
内容
中医饮食养生
中医饮食治疗
中医饮食节制
中医饮食宜忌
基本观点
天人相应整体营养观
调理阴阳营养观
食药一体营养观
全面膳食和审因用膳营养观
历史沿革
早期食事活动
择食
火
汤液
酒
调味品
食事制度
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时期
《山海经》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其他
理论提高时期
《千金要方》
《食疗本草》
其他
理论全面发展时期
《养老奉亲书》
《饮膳正要》
进一步实践时期
《本草纲目》
《随息居饮食谱》
《老老恒言》
其他
现代发展时期
归经
归经是指食物对于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归经理论多与食味有关。
辛入肺、甘入脾、苦入心、酸入肝、咸入肾。
食物的升降浮沉
食物的补泻
食物的配伍:
协同作用
相须、相使。
拮抗作用
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七情配伍的发展
升降并举,散收同用,寒热并调,攻补兼施。
饮食作用
饮食的预防作用
饮食的滋养作用:常用的食补方法:平补法清补法温补法峻补法
食物的延缓衰老作用——肺脾肾
饮食的治疗作用——补、泻、调
饮食应用禁忌
患病期间饮食禁忌
服药饮食禁忌
孕期和产后饮食禁忌——
孕期忌活血类食物、滑利类、大辛大热类、酒类及其他有关食物
产后不宜酸涩收敛类、辛辣发散类、渗利小便类食物
药膳
概念
分类
保健类:明目、益智、延年益寿等
治疗类:解表、清热、通便、活血等
康复类:补益气血、调理五脏等
美容类:润肤美颜、乌发、瘦身等
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要求
一、合理配膳
种类多样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五味调和营养均衡,不可偏嗜。
审因用膳
1.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体质、年龄、病情、习惯选择合适的饮食。
2.因时制宜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调节饮食
3.因地制宜根据地域环境变化调节饮食
二、饮食有节
饮食宜定量提倡未饱先止,不可暴饮暴食。
进食宜定时一日三餐,按时进食。
饮食宜清淡
1.低盐饮食少吃腌制食物,饮食勿过咸。
2.素食少荤提倡食五谷杂粮,少食肥甘厚味。
3.烹调方法应有助于消化,多用蒸、炖、汤、粥,少用煎炸
三、饮食卫生
饮食宜新鲜,不食腐败不洁食物
宜以熟食为主
保持良好的进食习惯
1.进食宜缓细嚼慢咽,有助消化。
2.食宜专致“食不语”专心用膳。
3.进食宜乐安静愉快的情绪利于脾胃消化。
四、食后养生
食后摩腹搓热双手自左而右做二、三十次环转推摩。
食后散步饭后宜做一些从容缓和的活动,不宜立即卧床休息。
食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牙齿坚固,预防口臭,龋齿等疾病
蔬菜类叶、茎、苔类
根茎类
瓜果类
▪西瓜
[性味归经]甘寒,入心、肺、膀胱经。
[效用]
清热解暑—暑热、温热病。
生津止渴—消渴
利尿—湿热蕴结下焦,小便短赤
[现代研究]对高血压、急、慢性肾炎、肝炎有一定疗效。
[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食。
▪药膳
▪西瓜汁(《本草汇言》)
[配方]西瓜肉500克
[效用]清热祛暑。
适用于外感高热、口渴、烦躁、神昏等,还适用于尿急、尿频、尿痛之热淋。
[注意]脾胃虚寒、湿盛不宜多食。
干果类
食用菌
禽肉类
蛇蛙类1.蛇肉2.青蛙
水产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