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外国社会学史(一)

11外国社会学史(一)

绪论第一节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一、工业革命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出现二、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加剧第二节从社会哲学到社会学的转变——社会学产生的理论前提一、古希腊哲学关于社会的思想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人是社会的动物”;智者学派“社会起源契约理论二、中世纪时期的社会观伊本·哈尔顿朴素唯物主义三、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哲学思想马基雅弗利君主论;博丹霍布斯、卢梭、洛克社会契约论维科历史循环论;孟德斯鸠;马尔萨斯法国重农学派;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常识哲学学派(弗格森)圣西门;傅里叶;欧文德国古典哲学自然科学发展?第一章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法国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第一节生平着述孔德与圣西门;《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论实证哲学的精神》、《实证哲学概观》、《实证主义手册》、《实证教义问答》、《向保守主义者的呼吁》、《主观的综合》第二节孔德社会学思想的理论发端一、“精神之父”和实证主义哲学精神二、孔多塞和蒂尔戈的进化论思想三、圣西门思想的影响第三节科学分类和社会学一、科学的分类五种分类、五种科学、科学等级二、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社会学、神学、形而上学;个体抽象、社会现实、历史性;思想精神因素;对象宽泛;社会整体论;形而上学色彩三、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社会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依赖和相似;有机科学和非有机科学;抽象、思辨第四节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秩序;进步一、社会静力学在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家庭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区别;语言;宗教;劳动分工二、社会动力学运用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理论解释社会历史进步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社会发展三阶段神学阶段三时期;西方革命时期;实证社会(人道教)唯心;没有摆脱神学和形而上第五节社会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形而上反对;纯经验主义者合理的观察静态现象;动态现象直接观察;间接观察二、实验法直接试验;间接实验间接实验指实验者不在人为的条件下,而是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状况向人们提供的机会开展的社会研究社会病态三、比较法优缺四、历史法历史法是从事物的先后和连续上考察社会现象和状态的一种方法,注重于事物的发展过程正是历史方法的特点横向、共时性;纵向、历时性第六节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社会现实悲催的原因一、实证政治纲领唯心、主观评价、抽象人道教;道德;牧师二、普遍道德教育社会解组和道德人个性三分法三、牧师特殊作用四、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五、关于社会的进步社会发展三阶段;自发进步;行动促成进步?第二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赫伯特·斯宾塞;英国第一节生平与着述《社会静力学》、《进化的假说》、《第一原理》、《社会学研究》(《群学肄言》)等第二节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两条主线一、斯宾塞的综合哲学综合哲学;万能进化论运动;自然因果关系;进化三方向及表现;物质进化三个阶段;社会学也是自然科学二、社会有机体社会是有机体实体有机体四特征: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生物有机体和社会有机体不同;孔德和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理论不同三、社会进化的思想早期;成熟时期社会发展不可逆转;分散和再分散;进化论与孔德的不同;进化自发性第三节社会类型——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一、分类标准进化程度和结构复杂性;社会内部管理方式;居住方式分类矛盾性二、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比较功能;社会协调原则;国家和个人关系;国家结构;社会分层结构;经济活动类型;受重视的社会品质和个人品质局限性第四节关于国家的政治理论一、国家和政府的概念及其权力的基础国家和社会;两种合作;国家和政府;对活人的恐惧、对死人的恐惧;唯心主义历史观局限二、国家活动领域和范围自然规律;新自然主义;社会自动进化同等自由法;限制国家和政府;政治不干涉主义;专门化的管理;国与国的睦邻关系;批判帝国主义;不赞成社会主义?第三章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费迪南德·滕尼斯;德国;公社和社会第一节生平和着述《公社与社会》、《伦理》、《公众舆论批判》、《社会学研究与批判》、《进步与社会发展》、《社会学引论》思想来源霍布斯和斯宾诺莎的哲学和自然法学说与韦伯、齐美尔创立德国社会学学会,第一任主席第二节代表作《公社与社会》公社(共同体)在传统的自然感情一致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起来的社会有机体;社会指建立在外在的和合理利益基础上的机械结合一、《公社与社会》产生理论背景浪漫主义思潮;历史学派理性主义VS历史主义自然、有机VS人为、社会公社:亲密、相互依赖、排他性社会:陌生历史主义和唯理论结合二、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联系、亲密、不分你我、私人关系;分离、目的、利益、距离生活统一性;自由与理智思考亲属、邻里、友谊,以血缘、感情、伦理团结为纽带;常规、政策、公众舆论、特殊利益有限、聚结性程度高;无限,聚结性程度低有机;机械三、共同生活的意志类型本质意志:基于情感动机,指的是人们在传统的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洽选择意志:基于思想动机,指的是人们那种尽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智思维、个人目的性打算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考虑行动、愿望、意志;韦伯四项行动分类与滕尼斯两项意志结合两种意志在目的和手段关系不同公社源于本质意志;社会源于选择意志意志类型:本质意志-情感动机型;选择意志-目的动机型意志取向:整体意志;个人意志行动方式:传统行动;合理行动互动表现:本地网络、密集型;超本地网络、复合型生活范围:家庭、乡村、城镇;都市、国家、世界维护手段:和睦感情、伦理、宗教;常规、法律、公众舆论结合性质:有机;机械局限性:形式主义;价值涉入第三节对社会生活的构成及形态的研究一、社会本质社会关系;社会集合体;社会集团契约联盟;社会关系在公社和社会两种形式中不同表现极其过渡党派联合体:社会性集团;公社性集团:统治性集团、合作性集团二、社会价值具有社会本质的对象经济、政治、思想价值共同性三、社会规范行动规则;否定或限制;普遍性社会规范和社会本质性三种形式:秩序(风俗;常规)、法(伦理;法律)、道德(宗教;公共舆论)四、社会相关物即与社会本质因素相关的体制和现实作用领域第四节社会学体系中的其他类别一般社会学;专门社会学(纯粹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经验社会学)一、应用社会学应用社会学VS纯粹社会学纯粹:概念阐释、放弃对历史事件描述;静态;静态规范论应用:利用社会学概念解释历史变迁和当前状况,理解人类社会总发展;动态研究;历史变迁论应用社会学是纯粹社会学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动态运用公社→社会二、经验社会学消极的关系和社会病态现象三、一般社会学关于“纯粹共同生活的学说”,不管它是否为人们所认识,也不管人们是否处于相互联系之中,相互之间是持肯定或是否定态度对象是社会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事实第五节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一、价值中立价值中立;冷静的观察者和研究者二、伦理学是以价值为其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伦理学;社会伦理学社会伦理学两大任务?第四章齐美尔形式社会学格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德国;研究社会交往形式第一节生平和着述《论社会分化》、《历史哲学问题》、《伦理学科学导论》、《货币哲学》、《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社会学基本问题》第二节形式社会学一、社会学理论的对象与结构批评对社会的两种错误认识:缩小的社会意义;夸大了社会的意义社会两层含义社会学知识体系三级结构: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哲学社会学二、形式社会学社会交往形式: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即社会交往形式社会学研究社会交往形式,用形式主义方法解释社会形式超越时间范畴;比较研究;深入研究社会学;几何学形式和内容联系;纯粹形式不存在三、不同群体互动形式只研究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形式小群体:两人群体、三人群体;大群体抽象;精神理解和思想的产物;反对历史唯物主义第三节关于社会冲突的思想合作和冲突一、社会冲突存在必然性冲突对群体维系重要作用二、社会冲突类型和功能现实的和非现实的;群体内部、群体之间、诉讼、非人格的思想冲突群体和社会的整合;社会稳定安全阀机制:社会应该允许不满情绪有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得到发泄,不能对凡是引起冲突的因素一概否定科塞第四节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一、客观性和个性的矛盾文化客观性和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矛盾货币经济客观物质文化的发展,使个人永远在一个与情感相对立的理性世界中生活。

客观文化以自己固定形式和理性,始终处于和个人相对立境地二、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双重关系:个人必须在社会中生活而不能与其脱离,同时又与社会对立个人对社会的疏远和异化悲观倾向:文化越发展,心灵越衰退局限?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马克斯·韦伯;德国;对社会行动作解释性的理解和因果性的说明;解释社会学第一节生平与着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西方文化特有的和独具的合理主义第二节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社会学初创和形成时期:确定研究对象和方法论基础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主义;反自然主义狄尔泰和韦伯思想的异同新康德主义李凯尓特自然科学;历史科学;社会学韦伯史学与社会学价值相关性和价值中立性;事实领域、价值领域;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二、社会学对象与方法——“社会行动”和“理解”社会学以解释的方式理解社会行动,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做出因果解释“解释性理解”意义指行动者主观的认为,行动的主观意义可以理解,故行动可以理解理解:理智上和逻辑上的即“合理明晰的”;情感体验和艺术感受即“移情明晰的”理解和解释关系社会行动,即这样一种行动,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以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所期待的他人的行为为取向社会行动两条件:动机;以他人行动为取向方法论上个人主义;社会学上唯名论普遍性;独特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理论体系上的个人主义三、社会学方法论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理想类型;自然科学理想模型理性类型;康德哲学;先验论历史学派个别化和特殊化;理想类型理想类型缺点:概括性、抽象性;典型形式比较研究四、社会行动的分类四种行动情感;价值价值;目的现实复杂行动局限:理解方法的困难;理想类型的方法;判例法第三节关于统治类型的研究政治社会学;西方合理化一、基本概念论述权力-统治-纪律系统权力和统治都表现为现实互动中一方支配另一方的关系,前者突出互动关系单向性、强制性;后者机会重合,即统治心理和服从心理会和;纪律指群体中统治关系固定化、制度化和无障碍贯彻实施的现象二、统治三种类型(一)传统型统治从古到今沿袭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宗法制;世袭制度;主子和奴仆特点(二)个人魅力型统治对出色感召力的领袖拥戴和信仰;两个因素;伴随社会革命运动;暂时性特点(三)法理型统治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兼有)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强迫使之得以实施特征科层制三、科层制科层制是韦伯法理型统治最典型、最纯粹的表现形式管理班子精确性、稳固性、纪律性、严谨性、可信性、可计算性非人格化技术统治、专家治理科层制奉行形式合理原则,即技术和效益原则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科层制负效应第四节关于宗教社会学研究西方合理化进程一、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比较方法入世;出世禁欲;神秘四种理想类型入世禁欲主义,把在尘世的劳动看做人的天职,努力而勤勉的工作视为赎罪和获救的手段,甚至是荣耀上帝的行为;新教出世禁欲主义,完全拒绝外部尘世,拒绝任何世俗诱惑,把一切世俗生活看做不具有道德意义上善的性质;天主教入世神秘主义,遵从某种圣统,信奉千年不变的传统权威,顺应世俗,悲观论和宿命论;儒教出世神秘主义,厌弃世俗,沉于冥想;佛教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加尔文教;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精神真正的资本主义依靠企业资本的合理使用和对劳动的合理组织资本主义;掠夺性资本主义传统主义;资本主义路德:天职加尔文命定说:完善世俗生活荣耀上帝勤勉职业劳动;节俭两种禁欲主义劳动天职观念、职业成功意识、节俭致富倾向与资本主义精神亲和韦伯VS马克思第六章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埃米尔·迪尔凯姆;法国;与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并列;现代社会学奠基者第一节生平与着述柏格森;布特鲁;德古兰伊;第一个法国大学教授;《社会学年鉴》;迪尔凯姆学派(法兰西社会学派);《论社会分工》、《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论自杀》、《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推动社会学独立发展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层次、对象和方法一、迪尔凯姆社会观唯识论:社会实体性仅仅指社会是一种相对个人来说处于更高层次上并具有特殊性质的客观存在整体观:其个体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的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社会学不涉及个体层次,而是社会层次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社会事实;纯粹个体事实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普遍性;共通性两大类:解剖结构-社会形态学;集体意识构成生理结构-社会生理学社会学是对社会事实进行实证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把社会事实看做“事物”统计客观研究;主管内省法解释层次:社会事实能够且只能够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孔德;斯宾塞还原论因果分析;功能分析目的论;功能分析因果分析:意味着从某一社会现象所处的历史环境(由社会事实构成)中找出对其发生主要影响的因素共变法(相关法):如果两个现象,经常以某种固定方式发生同步变化,就强烈暗示它们之间有可能存在着因果关系控制比较-多元分析方法: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在不同群体范围里以及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属性所作的分类别之间广泛进行比较假设-推测-检验:在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中架起一座桥梁,使社会学摆脱思辨性唯社会论:反对各种形式还原论唯社会论VS韦伯个体主义取向第三节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社会团结一种最基本的社会事实一、社会团结含义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基础是集体意识研究道德的科学社会分工对道德和社会团结的影响二、社会团结的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机械团结:强烈的集体意识;同质性;淹没个性;惩罚的感情色彩有机团结:异质性;依赖;分工;复原性法律分工原因:人口增长导致职业分化社会分工后果:个性发展;依赖职业道德取代传统以集体意识为代表的道德规范完善中间群体的职业道德规范道德形式的改变而非沦丧三、现代社会中社会团结面临的危险:原因与表现(一)社会解组的危险社会团结;社会解组社会解组是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集状态社会道德;欲望;社会整合与团结;解组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故障,社会联结纽带出现松弛和断裂(二)反常分工对社会团结的破坏分工增速过快;强制性分工;失范状态;非人化分工反常分工不具有能够发挥有效调节作用的牢固的道德基础,因为无法保证通过他们而发生改组的新型社会结构能够长期维持下去(三)有机团结面临威胁整体:缺乏社会整体层次的道德规范调节作用个体:极端的个人主义多层次道德体系第四节对自杀现象的研究1897;对社会对象进行社会学式的系统理论研究典范一、关于研究对象说明(一)自杀定义外显特征;内部动机凡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的行动,导致了预期死亡结果的情形都算作是自杀(二)个人自杀事件和自杀率(三)选择自杀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理论兴趣;证明方法论原则优越性;官方统计资料可用二、直接影响自杀率的社会原因(一)对自杀现象的分类方法形态学分类法:根据对象所表现出来的可以明确识别的外在特征来划分对象类型溯源学法:首先假定某一现象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因而根据原因不同而对该现象进行分类利己、利他、失范、宿命(二)利己型自杀整合不足(三)利他型自杀义务型自杀;负疚型自杀整合过度(四)失范型和宿命型失范状态引起自杀率上升失范导致欲望不受限制规范过严导致宿命型自杀三、自杀理论小结社会支持:表明社会凝聚力的社会整合;表明社会制约力的社会规范适度经验层次、实证层次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局限:整合和规范缺乏明确清晰定义;溯源学分类法批评;不具有证伪性?第七章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意大利;《普通社会学》;非逻辑行为的逻辑分析;剩遗物、派生物;社会系统;社会精英及其循环第一节生平与着述《社会主义体制》、《政治经济学手册》、《伦理主义的神话和不朽文学》、《普通社会学》、《事实与理论》、《民主制的变革》第二节帕累托社会学的重要理论范畴一、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逻辑行为指主观上和客观上将手段和目的合理地联系在一起的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