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作文“扫平路障与选择避开”审题指导与例文导写

材料作文“扫平路障与选择避开”审题指导与例文导写

材料作文“扫平路障与选择避开”审题指导与例文导写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

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挡道恶狗”,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挡道恶狗”,所以才要有选择地去避开它,如果一遇它,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

有时,避开它,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要求:根据上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抄袭。

【文题解析】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

这是一则充满思辨色彩的寓言材料,材料设置的是年轻人和路人关于“恶狗挡道”是否应绕开的一段对话。

这是一则带有隐喻意义的寓言,考生需要由材料内容去联想和思考社会人生,“恶狗挡道”是否应绕开即“人生路上遇见障碍是要战胜它还是要避开它”的问题。

考生必须
围绕这一核心内容思考立意。

若紧紧抓住某一词如“选择”大谈特谈,则会走向话题作文的错误方向。

2.典型任务的限制。

“根据上面的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
材料设置的是对立的双方,考生选择任一观点时都不可单极思维,要在比较中论证自己的观点是最佳选择。

3.文体限制。

文体特征要明确。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

材料中年轻人和路人各持一端,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观点,
见仁见智。

如果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即“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可以选择避开它”,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会有许许多多障碍”而非一个“障碍”,若战胜每一个障碍耗费的时间、精力远大于有选择地绕开一些障碍,并严重妨碍自己最终目的的实现,那么选择绕道而行反而会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可以立意为“不转弯则乱大谋”“走弯路也会是捷径”,或“避开障碍不是怯懦,而是智慧”等。

如果从路人角度立意,应侧重于“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就是要战胜它”,因为在人生前进的路上不能总是绕道而行,必须要有战胜障碍的勇气。

有了这种勇气,你才可能无所畏惧地到达“远方”。

可立意为“战胜障碍,勇往直前”“逃避永远不能成功”“有勇气的人不做选择题,只做证明题”或“宁可被打死,不能被吓死”等。

2.联想思考自由。

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
思辨精神,具体关联而合理想象的能力,以及思考和感悟能力。

不管从年轻人的角度还是路人的角度切入,均可用古今中外英雄们或成功或失败的人生为例子来论证观点。

3.文体选择自由。

行文的开展上可小可大,既利于考生着眼于具体而微的写作,也利于考生宏观落笔而进行宏大叙事,在一个较为宏阔的历史场景甚至现实情境下铺展文笔,深厚而思。

文体选择上,散文、小说、随笔、诗歌,甚至议论文、记叙文等都可以写,有很大的自由度。

真正的区分度,在于思考和感悟的内在质感,也在于迁移联想和关联融通的能力。

【解题分析】
本题向考生提供的是有思维冲突的社会生活现象类寓言材料,旨在启发考生辩证思考、深度挖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

考生要找到相应契合和相互关联的写作材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要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同时又要能够在两种认识中进行比较权衡,做出选择。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遇到困难(障碍、矛盾),学会转弯。

2.绕过障碍,直奔目标。

3.避开障碍是一种智慧。

4.战胜困难方能达到目的。

5.遇到障碍不要绕道走。

6.既要有直面的勇气,也要有转弯的智慧。

……
偏题立意:
1.恶狗挡道,如何绕开?(表意模糊,未能抓住材料中心内容进行立意)
2.远方的风景很诱人。

(题目研究的是遇到“恶狗”要不要避开的问题,而不是“远方的风景”问题)
3.年轻人与路人对话的启示。

(表意模糊,观点不明)
4.选择决定远方的风景。

(忽略核心问题,没有针对性,走向话题)
5.人生就是选择,选择决定人生。

(同上)
……
【例文导写】
“路障”难越,“绕道”也行!
如果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路障”,我们又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它们,那我们何不绕道而行呢?(文章开篇以反问的方式,引出论题。


恶狗当道,绕道而行,是行路的智慧。

(分论点一)
昔时,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项羽披坚执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陷一座座城池,一路杀向咸阳。

然而,等到了咸阳城外,却发现刘邦已先入关破城。

这就是刘邦的智慧:强敌面前,刘邦绕道而行,他并非害怕,而是心中有更远大的目标。

项羽则不然,这种“小聪明”他是不屑为之的,也不符合他为人处事的准则。

垓下兵败后,项羽大势已去,宁可自刎乌江也绝不肯转弯,最终留下了千古遗恨。

(对比论证。

一个绕道而行,成就帝王基业;一个不会转弯,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留下千古遗恨。


绕道而行,是一种智慧,是生命韧性的表现。

(分论点二)
勾践受辱于吴后,无力和强大的吴国对垒,于是他绕道而行,表面上臣服吴国,实则卧薪尝胆,改正原来的缺点,努力使国富民丰,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吴。

红军反围剿失败后,面对强敌,他们没有选择放弃,也没有选择死拼,而是明智地选择了长征,保存实力,最后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

“大丈夫能屈能伸”,在生死抉择的时刻,如果能绕道而行,保存实力,最终将会立于不败之地。

(举例论证。

以勾践的卧薪尝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长征为例,来论证“绕道而行,是一种智慧,是生命韧性的表现”这一分论点)
学会转弯,心灵才不会为世俗所累,才能活出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分论点三)
遇到“路障”,屈原“特立独行”,虽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他绝不转弯,终落得与旧时代共亡的悲怆;嵇康面对强大的曹操不会转弯,非要以卵击石,终落得令人唏嘘悲叹的结局……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与问题同归于尽,保存实力,留得青山,才是最大的智慧。

不会转弯的心灵在让人击节叹赏的同时,也让人扼腕叹息。

(反面论证。

历史上不会心灵转弯的人们,尽管其才华让人赞叹,但最终的结局却只能让人扼腕叹息。


反观之,适时的转弯能让生命发挥更大的价值。

惟其如此,我们才会拥有“悠然见南山”的超逸境界,才会拥有柳暗花明的前路。

心灵转弯是一种哲学、一种智慧,它不同于俗世的圆滑,也不同于趋炎附势的阿谀。

心灵转弯,会给我们的灵魂以重生的希望和机会。

(比喻论证。

论述了心灵转弯对人生成功的重要性。


泥盆纪总鳍鱼爬出污水,走上河岸,获得沧海桑田之后的新生;上古时代古猿滑下古树,走出丛林,揭开人类文明的扉页。

通向成功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此路不通时,何不绕道而行,让心灵转个弯?(举例论证。

让心灵转弯,会让人生多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让心灵学会转弯,便会拥有智慧人生。

(结尾再次点题,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