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椎管内麻醉常规
椎管内麻醉分为硬膜外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和骶管阻滞。
一.蛛网膜下腔阻滞,临床上亦称腰麻或脊麻。
1. 适应证 会阴、直肠肛门、下肢及下腹部手术,一般手术时间
<3小时。
2. 禁忌证
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相对禁忌证
病人拒绝 中枢神经系病变
穿刺部位有炎症 脊柱外伤骨折
难以纠正的低血容量 穿刺有困难
脊柱解剖异常 无法放置操作体位
颅内高压 不合作或手术时间难预
料
出凝血功能异常
3. 术前访视 除常规外,重点检查穿刺部位,并估计是否穿刺会
遇到困难。
4. 蛛网膜下腔阻滞分类
1) 局麻药比重 所用药液的比重高于、相近或低于脑脊液比
重分别称重比重液、等比重和轻比重液腰麻; 2) 给药方法 有单次和连续法,连续法是用导管置入蛛网膜
下腔,分次给药,可使麻醉状态维持较长时间。
6. 穿刺术 常用旁正中法,穿刺点为L3-4或L2-3,目前常用布比卡
因7.5~15 mg稀释至3〜5 ml注入。
7. 常用药物及最大剂量
常用药物 最大剂量(m©
布比卡因 15
丁卡因 10
罗哌卡因 20
8. 不同比重药液的配置方法
(1) 重比重液:在局麻药中加入50%的葡萄糖0.1~0.2ml ,用脑 脊液稀释至3〜4ml,使葡萄糖的浓度低于5%;
(2) 等比重液:用脑脊液将局麻药稀释至 3〜4ml;
(3) 轻比重液:用生理盐水将局麻药稀释至 3〜4ml。
(4) 在局麻药中也可按需加入阿片类药物和缩血管药物,阿片类 药物的剂量是硬膜外腔的1/10 ,如吗啡0.1~0.2mg;缩血管药物如麻 黄碱30mg
9. 影响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的因素
(1) 药物用量
(2) 药液比重
(3) 病人体位
(4) 局麻药弥散性与穿透性 (5) 穿刺部位
(6) 注射容积与速率
(7) 穿刺针斜口的方向
(8) 病人的特点如老人、产妇、肥胖者及腹内压增高等。
10.麻醉管理
(1) 穿刺前先开放静脉;
(2) 阻滞平面低于Tio可称安全,即使心肺功能不全病人亦可选 用;
(3) 准确测定记录上界阻滞平面,注意平面“固定”后再扩散。 如鞍麻采用重比重液,手术取头低位,平面会逐步向上扩散;
(4) 血压下降与病人情况及阻滞平面呈正相关, 高血压和血容量 不足的病人更易发生。平面超过 T4易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处理: 快速输注晶体液并静注麻黄碱5〜6 mg心动过缓可静注阿托品0.3〜 0.5 mg ;
(5) 呼吸抑制多发生在高平面阻滞, 应立即面罩给氧,必要时静 脉注射镇静药物后作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
(6) 恶心呕吐 常见原因有麻醉平面过咼造成低血压、迷走神
经亢进或手术操作牵拉腹腔内脏等,应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7) 手术结束测阻滞平面是否开始消退,平面消退至T8方可送回 病房。送病人回病房时应注意血压,防治体位性低血压,并及时随访 感觉与运动完全消退时间。
(8) 如穿刺过程中反复出现异感或脑脊液回抽不畅应放弃蛛网
膜下腔阻滞。
11.术后并发症 术后头痛 头痛发生与穿刺针穿破硬脊膜和蛛网膜,脑脊液流
失有关。
预防
(1) 头痛发生与硬膜穿破后遗留的孔径大小, 脑脊液流失的多少 有关。使用25G穿刺针后头痛发生率仅1〜2%
(2)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3) 尽量选用旁正中进针,使硬膜与蛛网膜针孔不在同一垂直线, 利于相互覆盖,圭寸住穿刺孔。
治疗
(1) 向病人说明一般于1〜2周内可自愈;
(2) 卧床休息;
(3) 饮用可口可乐1.25升/天
(4) 苯甲酸钠咖啡因500 mg+林格氏液1000 ml静注每日一次 连续3〜5天;
(5) 口服镇静镇痛药,如地西泮 10 mg t.i.d ,哌替啶50 mg
i. m prn ;
(6) 自体血液(15ml)填充,一般无此必要。
三.硬膜外阻滞
是目前国内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主要用于胸壁、腰背、腹部、
下肢及会阴部手术。也可与全麻联合用于胸内及腹部大手术。 操作步骤
1. 穿刺针:17G穿刺针;
2. 病人体位:多采用左侧卧位,使棘突间隙有足够的分离,保
持病人脊柱充分地向后弯曲,枕头高低要恰当;
3. 常见手术穿刺点的选择
部 位 手 术 穿刺间隙(向上置管)
胸内 食道、肺 T7—8复合全麻
上腹部 胆道、胃、肝、脾和胰 T8 —9 或 T9—10
中腹部 小肠、结肠、乙状结肠 T10—11
下腹部 阑尾切除 T10—11
腰部 肾、肾上腺、输尿管上段 T10—11
经腹会阴 直肠癌 T10 — 11 加 L_3 —4
盆腔 全子宫 L2 —3 或 L_3— 4
下肢
L_2 —3 或 _3— 4
会阴 肛门会阴部手术 L4-5或骶管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时,穿刺点应选择胸段,有利于肠蠕动的恢复。
4. 穿刺术 一般采用旁正中穿刺法。必须强调无菌操作和不接触
技术,即穿刺针尖端和导管前端均不要与手套接触。
(1) 在下一个棘突的上缘,离正中纵线 1〜1.5 cm处,用1%」多 卡因作皮丘,并逐层浸润皮下、肌肉组织直至椎板骨膜,然后探 寻椎间隙,了解穿刺针进针方向和皮肤至椎板的距离; (2) 用粗针在皮肤上戳孔,经此孔将17G穿刺针插入,直达椎板。
按原试探的方向进针到黄韧带(用 2 ml带生理盐水的针筒测试有 明显的黄韧带阻力感),继续缓慢进针可有阻力消失的突破感, 提
示已进入硬膜外间隙;
(3) 取出针芯。用2 ml空针盛生理盐水并留小气泡测试,若阻力
已经消失,证实穿刺成功。
(4) 将导管沿穿刺针置入硬膜外间隙,深度为 4〜7cm若置管不 顺需将导管退出时,应与穿刺针一同退出,切不可单独退出导管, 以防导管切断;
(5) 严禁用空气注射法测试穿刺针是否进入硬膜外腔。
5. 常用局麻药 常用利多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
药液内加肾上腺素1:20万浓度。
(1) 利多卡因 一般用1.5〜2%浓度,起效时间5〜8分钟。 作用维持时间约1〜1.5小时。
(2) 丁卡因 0.25% — 0.3%浓度,起效时间10〜20分钟,维持 时间1.5〜2小时;
(3) 布比卡因 一般用0.375~0.5%浓度,起效时间7〜10分 钟,维持时间3.5小时;
(4) 1%利多卡因与0.15〜0.2%丁卡因混合液,起效类似利多卡
因,维持时间1.5〜2小时。所有局麻药用于硬膜外阻滞时,其维持
时间较神经阻滞为短;
6. 麻醉管理
(1) 硬膜外腔注药前应先开放静脉; (2) 给药方法 硬膜外阻滞较蛛网膜下腔阻滞在用药的容积和
剂量大3~ 5倍。如将如此大量的药物误入蛛网膜下腔, 必将产生 严重后果,因此不论单次或连续均必须采用试验剂量与分次给药 方式。第一次剂量为3~5 ml,观察5~7分钟,若无蛛网膜下腔 阻滞表现,则每间隔5分钟注药3~5 ml。试验剂量与追加剂量 的和称首次总量或初量。此后一般 1 ~
1.5小时再次追加局麻药, 剂量为初量的1/2〜1/3 ;
(3) 测试麻醉平面 注试验剂量后若无蛛网膜下腔阻滞症状,多
数仅有轻度感觉减退,而无完全的阻滞平面,因此不必过多地对 病人测试。随着用药量增加,一般于10~ 15分钟才会出现较完全 的平面,依此调节用药初量。若平面出现早而完全,常提示药液 散布广,应酌减用药量。测试阻滞平面时不应暗示病人。麻醉阻 滞完全,预计效果良好才能开始消毒、手术;
(4) 影响阻滞范围的因素
a) 局麻药的容积大,浓度高则阻滞范围广;
b) 穿刺间隙:胸段比腰段扩散广;
c) 导管插入的深度和方向;
d) 注药的方式:一次集中注入则麻醉范围较广,分次小量注入
则范围小;
e) 注药速度和病人体位;
f) 老年、动脉硬化、产妇、失水、体质差的病人较健康者阻滞
范围广。 (5) 辅助用药 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时,可静脉注射咪唑安定
1~2mg亦可加哌替啶25~50mg原则上应保持病人安静,浅睡眠状 态;
(6) 关腹 椎管内麻醉肌松良好,一般关腹不应有问题。但当 外科手术时间冗长,肠腔胀气,麻醉效果又略差时,腹膜脆而易撕裂, 局麻又无法使腹肌满意松弛,可在
(7) 充分准备和上级医生在场的情况下, 先静注异丙酚使病人睡 着,然后静注琥珀胆碱15〜20 mg并按需追加5〜10 mg同时纯氧 面罩辅助或控制呼吸;
7. 麻醉期间并发症
(1 )局麻药毒性反应 药物一次用量超过限量或药液误入血
管,尤其要注意0.75%布比卡因对心血管的毒性;
(2) 血压下降 血压低,心率慢可静注麻黄碱 5〜6 mg,快速 输注晶体液或血浆代用品。血压低,心率快可静注苯肾上腺素0.1 mg
(3) 呼吸抑制 椎管内麻醉的潜在危险是对呼吸的抑制,
若麻 醉平面过高明显影响病人呼吸时,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控制呼吸;
(4) 全脊麻 由于大量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是引起死亡
的主要原因。若能及时发现并有效地进行人工通气和维持循环功能, 可不造成严重后果,一旦发生心搏骤停应立即心肺复苏, 以挽救病人 生命。
8. 术后并发症
(1) 神经损伤 多为脊神经根损伤,术后出现该神经根分布区 疼痛或感觉障碍,一般预后较好; (2) 硬膜外血肿 常难预料,对有凝血机制障碍或正在抗凝治
疗中的病人,若发现麻醉作用持久不消退应及早作出诊断,尽快( 8
小时内)清除血肿;
(3) 感染 罕见,多为全身感染的一部分。预后取决于及早诊 断和治疗;
(4) 导管折断体内 一般不必急于外科手术取出。
9. 其它
(1 )硬膜外阻滞失败 硬膜外阻滞的成败与脊神经阻滞的范
围和程度密切相关。失败原因包括麻醉选择不当,更多见于硬膜外穿 刺失败,导管位置欠佳或不在硬膜外间隙。 此外还有阻滞范围不能符 合手术要求等。若硬膜外阻滞失败,应改为全身麻醉。
(2) 异感 多因穿刺针偏离正中或过深,轻则伤及神经根,重 则刺伤脊髓引起出血压迫,导致截瘫,后果严重。若进针时遇有强烈 触电般异感、疼痛久久不能减轻或消失,应立即放弃硬膜外阻滞,更 改其他麻醉方式。术后加强随访,按需用激素和利尿脱水治疗;若置 管时有一过性异感,多无不良后果。
(3) 误入血管 硬膜外间隙有丰富的静脉丛,穿刺针可误入静 脉,偶见血从针孔滴出,应调整方向或更换间隙重行穿刺。更为常见
的是置管过程中见血从导管中流出, 遇此则退出穿刺针,向导管内注 少量生理盐水,然后边退导管边轻轻回抽并反复注生理盐水, 直到无 回血为止,且肯定导管在硬膜外间隙。随后可注入含肾上腺素局麻药 4〜5 ml,判断导管是否依然在血管内。若麻醉作用明确,可追加局 麻药,否则应拔出导管重新穿刺;若穿刺时穿刺针内滴出动脉血,应 放弃硬膜外阻滞,并密切观察是否有硬膜外血肿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