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
社会主义——基本条件发展的结果
• 1952 年经过3年时间国民经 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随之,中国社会的经济成 分(公私比例)发生了重要 变化。以工业为例, 1949 年 到1952年,国营经济从34.2 %上升到 56 %,私营经济从 62.7%下降到34%。另外, 政权巩固、社会安定。
(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实现
通过互助、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 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坚持自愿和互利 的原则。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策和实现
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实行赎 买的政策,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 向社会主义。 采取这样的政策,既可以利 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 又有利于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及其 知识分子,并减少他们接受社会 主义改造的阻力。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 “一五”期间)
“一五 ”期间( 1952-1957 年),在苏联的帮 助下,中国着重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的重点工程, 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 到 1957 年底,国营经济、合作经济的比重由 1952 年 21.3% 上 升 到 92.9% , 工 业 产 值 的 比 重 由 1949 年的 30% 提高到 56.5% ,重工业比重由 26.4% 提高到 48.4% ,工业产值比 1952 年增长了 128.6% 。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 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 提,开辟了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
•
改造中的失误
• 在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由于急于求成和经 验的缺乏,也产生了一些严重的失误。如后期 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 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以致在长时间遗留了一 些问题。但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确实 是一个很大的历史变革,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奠定了根本基础。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泽东《浪淘 沙· 北戴河》
1952年与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 中所占比重的对比:
1952年:
1952年:国营经济19.1%,合作社经济 1.5%,公私合营经济0.7%,个体经济71.8%, 资本主义经济是6.9%。
1956年:国营经济32.2%,合作社经济 53.4%,公私合营经济7.3%,个体经济7.1%, 资本主义经济接近于零。
第四讲
人间正道是沧桑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人间正道是沧桑
关键史实分析 核心问题讨论
1. 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的 提出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为什么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 历史的必然?
3.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 义是什么?
历史的启示
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奠定了民 族复兴的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 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 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 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 到来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 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 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 围内的执政党,可以运用国 家政权、调集全国力量,解 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 福于各族人民。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历 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 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思考
为什么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 然?
必然性: 可能性: 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 第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社 会,前途是社会主义。 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 第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 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 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 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并防止两 是最好的选择。 极分化。 第三,从根本上解决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 第三,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矛盾。
三、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的提出
(一)向社会主义过பைடு நூலகம்必然性与可能性
(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必然性与可能性
(一)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的前途
(二)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现实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基本条件发展的结果
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的前途
•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 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 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这体 现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 律。
思考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1)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 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 立起来了。这表明,中国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从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 (2)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 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 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 (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到1956年底,加入初、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农户 占总农户的96.3%,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手工业合作化的方针和实现
通过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 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采取积极 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到 1956 年底,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已 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手工业的合作也 基本完成了。
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思考
•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 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 . 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 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 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 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 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第二 . 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 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 广大中国人民第一次成为新 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七届二中全会重申: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 先进的工业国,待条件成熟时,向社会主义 过渡。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
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现实的需要
• 面对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任务,国 家急需资源,作为后发国家,实现 工业化又必须主要靠国家力量来推 进;同时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 日益成为主要矛盾,不利于工业化 的实现。
1952年9月24日,毛泽 东提出,我们要在“十 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 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 后才开始过渡”。刘少 奇、周恩来等也都论述 过“从现在逐步过渡到 社会主义去”的设想。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1953 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党在这个过渡时 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 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 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 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 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的各 个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则标志着新民主 主义社会在全国的建立。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
新民主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 “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 命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理 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 论。中国革命应分为两步走,即新民主 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 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一句话,没有一个由共 之所以这样,是基于旧中国是一个经济 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 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 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论联 基本国情。 合政府》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 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
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以前连铁钉和火柴都要进口的中国,第 一次建立了自己的航空、机床、汽车和电子工业,短短 5 年 的工业建设成就,就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 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 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 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 主义的最主要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