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述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上使学生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特点、本质等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作为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所具有的基本属性。
教学重点:环境与资源法的概念、特征及其法律关系教学难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本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过程:本章包括了五大节,分别讲述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特征、本质。
目的和作用、适用范围、法律关系五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属性。
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及特征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环境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包括环境保护法或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法、资源(能源)法、土地法、国土法、区域发展法或城乡规划建设法等法律。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一)调整对象的特殊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调整还具有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特殊性,它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综合性环境保护范围广泛,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相当复杂,环境法不仅包括大量的专门环境保护法规,而且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劳动法、经济法等法规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三)科学技术性保护环境须采取自然科学的、工程技术的、经济的等各种手段,环境法同上述各种手段密切相关,因此,在环境法里包含有较多的技术规范。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技术性,它不仅反映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还反映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环境规律。
(四)公益性保护环境资源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要求,保护环境资源的事业已成为公益性事业。
同其他法相比,各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环境资源保护的原则、手段、措施、标准、制度和程序等方面有更多共同之处和可以相互借鉴的内容。
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环境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中,更多地涉及经济发展、生产管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这里反映某些社会发展规律、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与其他法律相比,在各国的环境法中有较多可以互相借鉴的东西。
(五)广泛的社会性环境法和其他法律一样,受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但它的保护对象是土地、大气、水、森林等自然环境,所以又受客观存在的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
环境法作为一种法律部门诚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也在不同程度上符合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利益。
第二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本质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社会法环境作为全人类的共同生存条件,并不能为某个人、某个阶级或某国所私有或独占,也不能以阶段、意识形态或国界来加以划分,环境资源保护符合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利益。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所谓社会利益就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
环境与生态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密切相关,因而成为社会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问题的产生无一不与私人利益的盲目追逐和市场机制调节失灵直接相关。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面前,人们终于认识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并非完全一致。
在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时,就必须从社会利益出发,对不利于社会利益的行为加以限制。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公法手段干预私法领域的法环境问题是在私法秩序下产生的,它表明私法对于环境保护的支能。
而在现代社会中,环境资源与生态保护已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它的社会公共利益性使之作为独立利益形态的要求日趋突出,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要求公法手段必须作用于私法领域,否则,环境保护无法谈起。
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的法社会公共利益有诸多方面,但主要表现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价值之所在。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共同的选择,而环境资源保护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它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第三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作用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环境资源法的立法目的是指国家在制定、认可或修改环境资源法律时希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要实现的结果。
(一)不同的国家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有不同的表述(二)不同级别的环境法规的立法目的也不尽相同(三)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立法目的规定为五个方面:1、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2、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3、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4、保障人体健康5、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作用1、是国家进行环境资源管理的法律依据2、是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质量的法律武器3、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调控手段4、是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促进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普及环境科学知识的教材5、是处理环境国际关系,加强环境国际合作,维护我国环境权益的重要工具第四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适用范围一、适地范围(一)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3条规定:“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二)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以外的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2条第3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以外,排放有害物质,倾倒废弃物,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理海域污染损害的,也适用于本法”。
(三)不同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可能有不同的适地范围二、适事范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适用于所有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包括开发、利用、保护、治理和管理环境资源的各种活动或事项。
三、适人范围全国性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适用于全国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地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仅适用于所辖区域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四、适时范围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生效时间,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从颁布之日起开始生效;二是法律法规规定具体的生效日期。
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失效时间,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随着新法的颁布施行,旧的法律相应自行失效;二是在新法颁布时宣布凡与新法相抵触的法律或旧法失效;三是经修订的法律法规在颁布时宣布相应的旧法规失效。
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溯及力,世界各国有从旧、从新、从轻、从旧兼从轻、从新兼从轻等不同形式。
但多数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只有在新法规定处罚更轻时例外。
第五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概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指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所调整的各种关系,包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定或涉及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称为环境资源社会关系。
这个定义包含以下二层意思:(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一种环境资源社会关系(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只能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高速的环境资源社会关系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主体包括国家、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主体的特征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2、国家环境资源管理机关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
3、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具有对应性。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内容(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的总和。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的权利,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赋予主体某种权能、利益和自由,表现为法律对主体可以作出一定行为或者可以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的义务,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定主体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为法律对主体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具体内容根据前述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的分类,以下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上的管理主体和受制主体的权利义务分别叙述。
1、环境资源管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1)环境资源管理主体的权利。
这些权利包括:①环境管理规范制定权。
②环境资源行政处理权。
③处罚强制权。
④物权。
⑤环境司法权。
(2)环境资源管理主体的义务。
又称之为职责。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管理性义务。
②服务性义务。
2、受控主体的权利和义务(1)受控主体的权利。
主要包括:①参加环境资源管理权。
②环境资源使用权。
③保障权。
④受益权。
⑤申诉和控诉权。
(2)受控主体的义务。
主要包括:①遵守和维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秩序的义务。
②服从国家环境资源管理的义务。
③服从制裁的义务。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内容的特征1、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内容都与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环境资源有关,即都离不开环境资源。
2、利义务既是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双方联结起来的纽带,又是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即人与环境资源联贯起来的纽带。
3、各种主体的权利义务既不均衡,也不对等。
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种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又称权利客体或义务客体。
反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特点的主要客体是:1、环境资源2、环境资源行为(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特征(1)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环境资源具有强烈的生态性。
(2)环境资源行为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最重要、最经常客体。
课堂思考问题:1、如何评价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目的的“一元论”与“二元论”?2、如何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阶级性方面与其他部门法的不同?第六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概况一、古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时期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是各种有关环境资源的法律法规零散出现的时期,我们称之为古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时期。
古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如下特点:(1)由于这些内容极为零散,相互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因而与现代意义上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有很大的区别;(2)当时这些关于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没有与保护生态平衡相联系,主要是为了经济与生活服务;(3)防止污染的规定,大多是从卫生和生活舒适角度出发,没有与整体环境质量的恶化相联系。
二、近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时期近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时期,大约在工业革命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各种单行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纷纷出现的时期,也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缓慢发展的阶段。
近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以下特点:(1)资源立法以自然资源立法为主,污染防治法较少;(2)环境资源立法缺乏系统性;(3)环境资源保护法的表现形式基本上是单行性专门法律法规;(4)在环境污染防治立法中,大多强调技术性措施;(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调整方式主要是民事救济方式;(6)环境资源立法拘泥于法学的传统原则,极少有创新;(7)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规定的环境管理权比较分散且地方性较强。